课件35张PPT。XXX中学七(X)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清朝,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二、具体内容一、历史简介三、课堂练习历 史 简 介第一章节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爱新觉罗
·
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爱新觉罗
·
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大汗、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 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福临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 顺治十六年(1659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爱新觉罗·玄烨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庙号圣祖。爱新觉罗
·
弘历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 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但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 庙号高宗。具 体 内容第二章节知识点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644年11月形势图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这样,清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了自身的统治。郑成功郑成功 (明清之际军事将领、民族英雄)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 。知识点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1.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①明朝末期国势衰败,荷兰趁机侵占台湾并实行殖民统治②清初,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决心收复台湾(2)经过1661年,郑成功率船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把敌人包围在赤嵌城和台湾城。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3)意义: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1)背景①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继续管理台湾②清王朝稳定了对内地的统治,决定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2)概况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3年1684年1885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建省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②巩固了东南海防③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说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十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将军工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州的联系;
隋朝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并每年从那里征收盐税;
1661年至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以上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知识点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1.册封制度(1)册封概况五世达赖金印康熙皇帝敕封班禅额尔德尼金印①清朝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亲自人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见,
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②康熙时,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形成制度: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
藏地方政务3.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①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②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延批准。金瓶掣签4.影响1.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 修建须弥福寿庙:乾隆时,班禅六世拒绝英国殖民者的挑拨破坏,并在乾隆皇帝70岁寿辰时到承德避暑山庄参加祝寿庆典。乾隆皇帝特意下令在山庄的北面,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他居住。须弥福寿庙①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十干布。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②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③清朝采取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噶厦、颁布制度章程等措施,实现了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为什么说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知识点四:巩固西北边疆1.“回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清代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2.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1)背景: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
(2)结果: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3.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背景: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割据,残害人民。
(2)平定:乾隆帝调兵讨伐,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平定伊犁受降凯宴成功诸将士3.管理(1)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伊犁将军府4.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概况: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俄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2)意义: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土尔扈特部①西汉时,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新疆地区。
②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元朝时,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④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为什么说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知识点四:雅克萨之战1.背景: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并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2.经过: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3.结果:签订《尼布楚条约》。
(1)签订时间:1689年。
(2)签约情况: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知识点四:清朝的疆域 (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课堂练习第三章节1.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其作用不包括( )
A.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C.巩固了祖国海防
D.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A2.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D3.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属于(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契丹族 A谢谢你的倾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XXX中学七(X)班大一统的清朝,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