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袱禳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汉代以后,中国人的祭祖礼仪既有了规范的礼仪表现形式,又继续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庶民即寻常百姓,他们是不拥有任何政治、文化特权的阶层。所以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是贵族长期独有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使士庶阶层的严格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逐渐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祭祖礼仪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一代通儒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他认为,祭礼问题不限于礼仪本身,也关系着家族形态、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基层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他建议人们不用过于拘泥《仪礼》《书仪》等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他对传统祭礼仪节进行了大胆的细化、分割、提炼,最后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也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摘编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迄今可追溯的中国人最早的祭祀行为就是祭祖,甲骨文中的祭祀性文字说明殷人通过祭祀祖先来避除灾祸、祈求庇佑。
B.汉代儒生对“孝”进行理论阐发,并且身体力行,将孝道观念与祭祖礼仪完美结合,使孝成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
C.随着祭祖礼仪在汉朝有了规范的表现形式,孝成了当时立国的重要思想基础,并慢慢发展为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向社会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D.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普通百姓无法进行国家礼制范畴内的祭祖活动,这一现象在科举制推行之后有了改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祭祖礼仪的起源谈起,以时间为序,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祭祖礼仪的发展过程。
B.文章用周王称“大宗”和同姓诸侯为大宗子,论证周代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
C.阐述统治者在立法、选才、教育等方面大力提倡孝道,是论证孝道在汉代能成为一种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适性价值观的前提。
D.“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以来,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的社会现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人的祭祖传统年代久远,但借助出土文物、各类文献等资料,我们有可能了解到商代祭祀的具体情况。
B.祭祖礼仪在周代有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这充分说明“礼”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也是一种价值内涵。
C.汉代“导民以孝,则天下顺”的思想强调了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性。
D.宋代以前的祭礼较为繁复,不具备可操作性,因而朱熹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祭礼的基本模式才由此制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 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我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即将退伍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支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灰蒙蒙中被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一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一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老兵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在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那些马。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但是,马是有编制的,都有编号,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就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昏的光线里,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猎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支随时可能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忍心挥响。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既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又表明了“我”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身影,“我”感到了愧疚和同情。
C.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他的到来让“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使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了短句。
5.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6分)
答:
6.“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支付;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 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过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新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 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 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D.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9.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徙潍之北海。祖及父皆中明经进士科。崇礼幼颖迈,十岁能作邑人墓铭,父见大惊曰:“吾家积善之报,其在兹乎!”
初入太学,诸生溺于王氏新说,少能词艺者。徽宗幸太学,崇礼出二表,祭酒与同列大称其工。登重和元年上舍第,调淄县主簿,为太学正,迁博士,改宣教郎、秘书省正字、除工部员外郎,寻为起居郎、摄给事中。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进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高宗犹以为得之晚。
移兵部侍郎,仍进直学士院。御笔处分召至都堂,令条具进讨固守利害。崇礼奏:“谍传金人并兵趣川、陕,盖以向来江左用兵非敌之便,故二三岁来悉力窥蜀。其意以谓蜀若不守,江、浙自摇,故必图之,非特报前日吴玠一败而已。今日利害,在蜀兵之胜负。”又奏:“君之有臣,所以济治。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忠于国者,不计一己之毁誉,惟天下之治乱走忧;洁其身者,不顾天下之治乱,惟一己之毁誉是恤。然效力于国,其实甚难,世未必贵;窃名于己,其为则易,且以得誉。二者有关于风俗甚大,是不可不察也。”
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刘豫导金人入侵,扬、楚震扰,高宗躬御戎衣次吴会。崇礼以近臣承宁方面,谓:“浙东一道为行都肘腋之地,备御不可不谨。”密疏于朝,得便宜从事。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疚心夙夜,殆废食寝。及春,帝还,七州晏然不知羽檄之遽。期年,上印绶,退居台州。卒年六十,赠左朝议大夫。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B.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C.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D.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墓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属于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等。
B.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祭酒,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用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D.博士,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传授经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綦崇礼幼年非常聪明,颇有才华,他父亲认为这是自家多年积善之报。他刚入太学时便得到众人的赞赏。
B.綦崇礼进士及第之后步入仕途,被快速提拔重用,由县主簿到中书舍人三品之位,其升迁速度之快是近世所没有的。
C.綦崇礼在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任绍兴知府时,刘豫引领金兵入侵,綦崇礼便趁机秘密向皇帝进言,从而得到好处。
D.綦崇礼认为浙东是要害之地,在皇帝亲征吴会时,悉心治理浙东,早晚操心,几乎废寝忘食,卓有成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5分)
译文:
(2)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 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15.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
(3)《陈情表》中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________,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也如过江之鲫,令人________。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 ),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________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时代的极大丰富________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出,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秩序混乱”“交通阻塞”难以避免。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蜂拥而至 应接不暇 空前绝后 笑逐颜开
B.层出不穷 目不暇接 前所未有 欢呼雀跃
C.蜂拥而至 目不暇接 空前绝后 欢呼雀跃
D.层出不穷 应接不暇 前所未有 笑逐颜开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
B.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C.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仿佛插上翅膀
D.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信息过载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这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隐患。
B.信息过载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这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隐患。
C.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隐患。
D.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隐患。
20.下面这则邀请函有得体、语法等错误,请指出五处并加以修改。(5分)
邀 请 函
贵校第33届艺术节将于5月24日~5月26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以及各位校友、家长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看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传递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我们在这里等候您的惠顾!
育人中学
2019年5月15日
答:
21.下面是在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会徽,请写出除文字和字母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题目要求描述图形部分(不包括文字和字母内容)的构图要素和寓意。在回答构图要素时,要先整体再局部,整体上要看到这是汉字“互”的变形,“互”字的上下两笔是以书法形式表现出来的,整体看像一个眼睛,可以联想互联网的特点,眼睛代表“见识”等;从局部看,图形的中心是由几个圆圈交织而成的,构成了网络空间,寓意互联网信息的纵横交错。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农喂养的牛犊长得比别家的壮实,他的秘诀就是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而非放在地上。当别人问起原因时,老农解释道: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PAGE
14
单元综合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袱禳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汉代以后,中国人的祭祖礼仪既有了规范的礼仪表现形式,又继续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庶民即寻常百姓,他们是不拥有任何政治、文化特权的阶层。所以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是贵族长期独有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使士庶阶层的严格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逐渐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祭祖礼仪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一代通儒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他认为,祭礼问题不限于礼仪本身,也关系着家族形态、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基层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他建议人们不用过于拘泥《仪礼》《书仪》等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他对传统祭礼仪节进行了大胆的细化、分割、提炼,最后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也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摘编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迄今可追溯的中国人最早的祭祀行为就是祭祖,甲骨文中的祭祀性文字说明殷人通过祭祀祖先来避除灾祸、祈求庇佑。
B.汉代儒生对“孝”进行理论阐发,并且身体力行,将孝道观念与祭祖礼仪完美结合,使孝成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
C.随着祭祖礼仪在汉朝有了规范的表现形式,孝成了当时立国的重要思想基础,并慢慢发展为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向社会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D.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普通百姓无法进行国家礼制范畴内的祭祖活动,这一现象在科举制推行之后有了改观。
解析:选A。B项,“使孝成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的原因于文无据。C项,应为“随着儒家地位在汉朝的确立,孝成了……”。D项,根据原文第四段“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文化权利”可知,“科举制推行之后有了改观”这一说法不准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祭祖礼仪的起源谈起,以时间为序,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祭祖礼仪的发展过程。
B.文章用周王称“大宗”和同姓诸侯为大宗子,论证周代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
C.阐述统治者在立法、选才、教育等方面大力提倡孝道,是论证孝道在汉代能成为一种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适性价值观的前提。
D.“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以来,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的社会现实。
解析:选B。B项的论据和结论颠倒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人的祭祖传统年代久远,但借助出土文物、各类文献等资料,我们有可能了解到商代祭祀的具体情况。
B.祭祖礼仪在周代有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这充分说明“礼”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也是一种价值内涵。
C.汉代“导民以孝,则天下顺”的思想强调了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性。
D.宋代以前的祭礼较为繁复,不具备可操作性,因而朱熹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祭礼的基本模式才由此制定。
解析:选D。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无法推出“宋代以前……不具备可操作性”这一说法,因果关系不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 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我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即将退伍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支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灰蒙蒙中被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一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一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老兵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在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那些马。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但是,马是有编制的,都有编号,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就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昏的光线里,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猎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支随时可能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忍心挥响。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既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又表明了“我”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身影,“我”感到了愧疚和同情。
C.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他的到来让“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使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了短句。
解析:选A。B项,“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身影,‘我’感到了愧疚和同情”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主要是“我”自己沮丧、难过,没有体现出对老兵的感情。C项,指导员来看望“我”并没有给“我”精神上的鼓舞,反而让“我很烦”。D项,“都使用了短句”错误,“我”和指导员的对话中,指导员的话并不都是短句。
5.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6分)
答:
解析: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作,所以梳理小说情节就可以总结出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小说中的“我”刚来到部队,有着自己憧憬的军旅生活,却被安排去牧马,对此感到沮丧委屈。指导员来看“我”也没让“我”振作起来。当看到猎人把猎枪对准马鹿时,“我”站出来保护它,这体现了“我”的善良勇敢。小说结尾部分又可以看出“我”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
答案:①向往真枪实弹的军旅生活。②对牧马工作感到委屈沮丧。③善良勇敢。④能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
6.“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然后由此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什么观点,这两句话对理解小说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偏偏是我”体现的是“我”接受安排后的不满之情,“为什么不能是我”体现的是“我”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这两句话实际上反映了“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
答案:“为什么偏偏是我”体现了“我”在被安排去放马后的不满之情;“为什么不能是我”体现了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心态。这两句话真实体现了和平时期普通军人的心理——对部队生活不理解、不愿到平凡的岗位上、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句也启发读者思考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可的问题,使读者明白小说探究的就是人生价值定位的问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支付;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 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过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新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 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 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解析:选B。“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有误,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D.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解析:选B。A项,“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C项,“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有误,从材料四来看,应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时”。D项,“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有误,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超过500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
9.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6分)
答:
答案: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烦琐。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了现金丢失。④改用移动支付,避免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徙潍之北海。祖及父皆中明经进士科。崇礼幼颖迈,十岁能作邑人墓铭,父见大惊曰:“吾家积善之报,其在兹乎!”
初入太学,诸生溺于王氏新说,少能词艺者。徽宗幸太学,崇礼出二表,祭酒与同列大称其工。登重和元年上舍第,调淄县主簿,为太学正,迁博士,改宣教郎、秘书省正字、除工部员外郎,寻为起居郎、摄给事中。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进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高宗犹以为得之晚。
移兵部侍郎,仍进直学士院。御笔处分召至都堂,令条具进讨固守利害。崇礼奏:“谍传金人并兵趣川、陕,盖以向来江左用兵非敌之便,故二三岁来悉力窥蜀。其意以谓蜀若不守,江、浙自摇,故必图之,非特报前日吴玠一败而已。今日利害,在蜀兵之胜负。”又奏:“君之有臣,所以济治。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忠于国者,不计一己之毁誉,惟天下之治乱走忧;洁其身者,不顾天下之治乱,惟一己之毁誉是恤。然效力于国,其实甚难,世未必贵;窃名于己,其为则易,且以得誉。二者有关于风俗甚大,是不可不察也。”
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刘豫导金人入侵,扬、楚震扰,高宗躬御戎衣次吴会。崇礼以近臣承宁方面,谓:“浙东一道为行都肘腋之地,备御不可不谨。”密疏于朝,得便宜从事。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疚心夙夜,殆废食寝。及春,帝还,七州晏然不知羽檄之遽。期年,上印绶,退居台州。卒年六十,赠左朝议大夫。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B.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C.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D.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解析:选B。作答此类题目,要对所给语句进行语法分析。所给语句中,有两个“则”,根据前后的词语可推断出,两个“则”在此处均是虚词,前面应作停顿。“实用”和“虚名”在语句中都出现了两次,结合语句意思,推断其不能断开,这两个词又分别是修饰“利”和“美”的,因此“实用之利”和“虚名之美”之间不能断开。分析了这些句子成分,再结合句子大意,便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墓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属于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等。
B.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祭酒,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用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D.博士,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传授经学。
解析:选C。祭酒是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员,主要任务为掌太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綦崇礼幼年非常聪明,颇有才华,他父亲认为这是自家多年积善之报。他刚入太学时便得到众人的赞赏。
B.綦崇礼进士及第之后步入仕途,被快速提拔重用,由县主簿到中书舍人三品之位,其升迁速度之快是近世所没有的。
C.綦崇礼在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任绍兴知府时,刘豫引领金兵入侵,綦崇礼便趁机秘密向皇帝进言,从而得到好处。
D.綦崇礼认为浙东是要害之地,在皇帝亲征吴会时,悉心治理浙东,早晚操心,几乎废寝忘食,卓有成效。
解析:选C。C项中“得到好处”的说法有误,文中的“得便宜从事”意思是为了便于处理事务,从皇帝那里得到先斩后奏的权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5分)
译文:
(2)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5分)
译文:
答案:(1)(綦崇礼)被召入政事堂考试,拟三篇皇帝的诏令,没有用太多时间就完成了,文笔奇伟。
(2)(綦崇礼)于是修缮城墙,整治武器,运送物资来犒劳军队,检查船只以便控制海道。
参考译文: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来迁往潍河的北海区。(他)祖父及父亲都考中明经进士科。綦崇礼小时候就聪颖异常,十岁就能为同乡的人写墓铭,他父亲见了非常吃惊说:“我们家祖辈积德行善的回报,可能就在这个孩子身上吧!”
(綦崇礼)初入太学时,众儒生沉溺于王氏新说,很少有能写文章的人。徽宗亲临太学,綦崇礼出示二表,祭酒与同事都称赞他文章工巧。重和元年上舍生及第,调任淄县主簿,做太学学正,晋升博士,后又被授予宣教郎、秘书省正字、工部员外郎等官职,很快又任起居郎、摄给事中。(綦崇礼)被召入政事堂考试,拟三篇皇帝的诏令,没有用太多时间就完成了,文笔奇伟。被授中书舍人,赐三品朝服,其职位晋升之快,是近世所没有的,高宗还认为得到他这个人才晚了。
调任兵部侍郎,并进为直学士院。皇上御笔吩咐把綦崇礼召到都堂,让他分条陈述进兵征讨及固守的利害。綦崇礼上奏:“间谍传报金合兵向川、陕进军,大概是因为向来江左用兵对敌人不便,所以两三年来全力窥视蜀地。他们以为蜀地如果守不住,江、浙自然动摇,所以一定要攻下蜀地,不只是报复前段时间被吴玠打败一事。今天的利弊,取决于蜀兵的胜负。”又上奏:“国君拥有臣子,是用来治理国事的。臣子效力能用,那么国君就能享有功绩;臣子窃取虚名,那么国君就要深受其害。能用的好处在国家,虚名的好处在自身。忠于国家的人,不计较自己的毁损与赞誉,而忧虑天下是否太平;洁身自好的人,不顾天下太平与否,仅关心自己的毁损与赞誉。然而效力于国家,这做起来很难,世人未必看重;为自己求取虚名,这做起来容易,而且能得到名誉。这两个方面对风俗影响很大,不能不明察。”
(綦崇礼)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绍兴知府。刘豫引领金兵入侵,扬、楚一带受到震动干扰,高宗亲自穿上戎装驻守吴会。綦崇礼因是近臣而有安定一方的职责,说:“浙东一带是距离行都很近的地方,防备不能不谨慎。”秘密上疏给朝廷,得到先斩后奏之权。(綦崇礼)于是修缮城墙,整治武器,运送物资来犒劳军队,检查船只以便控制海道,早晚操心,几乎废寝忘食。等到春天,皇帝回来时,七州安然不知曾经有过战事。一年后,交回印绶,退居台州。去世时六十岁,被追封为左朝议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 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解析:选A。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
15.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赴任元朝的不满。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
(3)《陈情表》中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3)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________,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也如过江之鲫,令人________。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 ),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________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时代的极大丰富________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出,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秩序混乱”“交通阻塞”难以避免。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蜂拥而至 应接不暇 空前绝后 笑逐颜开
B.层出不穷 目不暇接 前所未有 欢呼雀跃
C.蜂拥而至 目不暇接 空前绝后 欢呼雀跃
D.层出不穷 应接不暇 前所未有 笑逐颜开
解析:选B。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的拥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应接不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现在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笑逐颜开:笑得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面笑容,非常高兴的样子。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
B.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C.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仿佛插上翅膀
D.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解析:选B。“插上翅膀”和“不受限制”,具有先后关系,排除A、C;同时“仿佛”只能放在“插上翅膀”的前面,排除A、D,故选B。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信息过载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这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隐患。
B.信息过载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这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隐患。
C.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隐患。
D.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隐患。
解析:选C。“阻挡”和“信息”不搭配;“带来”和“埋下”相比,后者在语体色彩上更具书面性。
20.下面这则邀请函有得体、语法等错误,请指出五处并加以修改。(5分)
邀 请 函
贵校第33届艺术节将于5月24日~5月26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以及各位校友、家长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看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传递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我们在这里等候您的惠顾!
育人中学
2019年5月15日
答:
答案:①“贵校”改为“我校(敝校)”;②“鼎力”改为“诚挚”;③“传递”改为“散发”;④“等候”改为“恭候”;⑤“惠顾”改为“莅临(光临)”。
21.下面是在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会徽,请写出除文字和字母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题目要求描述图形部分(不包括文字和字母内容)的构图要素和寓意。在回答构图要素时,要先整体再局部,整体上要看到这是汉字“互”的变形,“互”字的上下两笔是以书法形式表现出来的,整体看像一个眼睛,可以联想互联网的特点,眼睛代表“见识”等;从局部看,图形的中心是由几个圆圈交织而成的,构成了网络空间,寓意互联网信息的纵横交错。
答案:会徽主体是汉字“互”字,“互”字的上下两笔以书法形式呈现,形似眼睛,代表全球互联网精英的真知灼见;中间是交织的圆圈,寓意互联网信息纵横交错。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农喂养的牛犊长得比别家的壮实,他的秘诀就是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而非放在地上。当别人问起原因时,老农解释道: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比喻性材料,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从老农的角度立意,从牛容易吃到草料就会对草料不屑一顾,而把草料放到勉强够得着的地方,牛就会努力去吃的对比可以理解出:喂牛的秘诀即生活之道,育人之道,治学之道。二是从牛的角度立意:制定适当的目标,去努力争取;太容易实现的目标,往往会失去努力争取的动力;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会丧失得到的欲望。必须注意的是,考生审题很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所谓表面化,就是只是讲要有育人之道,育人之道是多么的重要,要懂得珍惜等等,只听雷声大,不见雨点下,想要的及时雨最终只是梦幻一场。所谓片面化,就是不能全面审题,只是侧重写一个方面,如要讲究方法、要珍惜等等,没看到材料的重心是“草料来得太容易了,它不晓得珍惜”。
PAG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