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单元评估(三)(原卷板+解析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单元评估(三)(原卷板+解析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5 15:06:30

内容文字预览







单元评估(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世”最初多作“阅历世事”“经历世事”解,自晋朝葛洪著《抱朴子》之后,“经世”不复有《淮南子》“养生以历世”的道家话语色彩,而是进入儒家话语系统。“经世”之“经邦治国”“经国济世”内涵,虽为后起,但之所以一经《抱朴子》的运用,便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因为这一内涵十分精确地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定位。
“经世”是孔孟以来儒学为自身设定的文化标识。儒家司徒之职事,乃是以治民之官兼教民之责。故孔子答子路,谈到儒者的行动目标时,从“修己以治人”上推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以此为基点,儒家与其他思想流派划开了界限,譬如道家,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经世”这一概念正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基调。因此,历代儒者无不反复强调“经世”,声言“儒者之学,以经世为用”(《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三,以下标注卷数),“圣人之学,主于经世”(卷一),“儒者之学,务为经世”(卷十三),从而建构起儒学的“经世”传统,并不断加以强化。
“经世”是一种精英身份的表演,其话语的背后隐藏着权力关系。在中国古代,士人最喜言“经世”,无不自况“少习经世之学”“少负经世之略”“素抱经世之志”,甚至有士大夫以“经世”命名,如明代天启年间仕至户部尚书的张经世。正是借助于“经世”话语的言说,士人建构起文化精英身份。“经世”意味着士人以其所学参与经略国事、治理社会之事务,而未曾习练过经世之学,是无法入仕经世的。因此,“经世”是士阶层的专属话语,草野平民无以进入这一话语层面。
“经世”并非个体的抉择,而是国家职能的需求。“经世”的目标,盖在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计民生,而此两大功能,与国家履行社会职能的需要是相吻合的。国家的社会职能有: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如发展社会生产,从经济强盛中攫取财富;组织、领导科技、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控制思想意识形态。儒家的“经世”思想正迎合了历代王朝的政治统治需要和国家的社会职能需要。在“经世”思想的号召下,士人积极参加国家治理,既强化了王朝的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也维持了国家的日常运行。
中国古代“经世”论分帝王经世与士人经世两类。“帝王经世”实际上是宋代士大夫致力于“正君心”,引导君主治理国家政事,所谓“帝王经世”,就是他们建构的帝王治统路线,如“颜回在陋巷,而于帝王经世之事无所不讲,此学者所当法也”(真德秀《四书集编·论语集编》)。“士人经世”指以士人为主体的经世活动,它是中国古代“经世”活动的主流。上层、下层经世均包括在内,如明代王龙溪所主张“在家仁家,在国仁国,在天下仁天下”(卷十三)。
(摘编自周积明《经世:概念结构与形态》,
《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世既可指人们“阅历世事”“经历世事”“养生以历世”,也可指儒者“经邦治国”“经国济世”。
B.国家的社会职能有调整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干预经济活动、控制思想意识形态等。
C.帝王经世是帝王为让士大夫们致力于“正君心”,引导君主治国理政而建构的治统路线。
D.士人经世指古代以士人为主体的于不同层面发挥着不同程度作用的一种经世活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虽由“经世”最初之义引出话题,但重点论述“经世”之“经国济世”内涵等。
B.文章列举明朝官员以“经世”命名等事例,论证了士人欲建构起文化精英身份。
C.中间三段呈递进关系,论证了“经世”内涵,精确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定位的观点。
D.文章指出“经世”的目标具有两大功能,并就两大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葛洪著作《抱朴子》问世,“经世”内涵发生变化,致使道家不再对其拥有话语权。
B.儒家强调“经世”,建构起“经世”传统,与“经世”概念表述了儒家文化基调紧密相关。
C.“少习经世之学”“少负经世之略”“素抱经世之志”的士人是能担当入仕经世重任的。
D.儒家的“经世”思想有重要作用,能帮助封建王朝治理国家,使国家趋向统一、强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7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存如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所嗜,何顾世人之笑讪也。”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年12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手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1938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一家书店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了,路大荒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2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问世。这部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1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蒲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蒲学”的基石,在“蒲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蒲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并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和《聊斋俚曲集》等著作,实现了他的“蒲学”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蒲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蒲学”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有删改)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谨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入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
(选自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早期就教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蒲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大荒见葱茏”运用双关等手法,寓意丰厚,形象生动地将传主姓名与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路大荒爱书成痴,致力于《聊斋》相关书籍的收集,即使资产告罄,仍求书不止,自谓世间再无更痴者,不在乎世人之笑讪。
C.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在杭州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为保护蒲氏手稿,背着大量珍贵手稿躲进了深山。
D.路大荒一生舍却家财,对蒲松龄手稿进行搜集,但他不以此谋利,并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捐献给了国家。
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创造病
老 舍
杨家夫妇的心中长了个小疙瘩。结婚以后,心中往往长小疙瘩,非经过相当的时期不会抽叶开花。他们的小家庭里,处处是这样的花儿——桌、椅、小巧的玩艺儿。长疙瘩的时期,他们的小家庭像晴美人间的唯一的小黑点,只有这里没有阳光。他们的谈话失去了音乐,他们的笑没有热力,他们的拥抱象两件衣服堆在一起。他们几乎想到离婚也不完全是坏事。过了几天,小疙瘩发了芽。这个小芽使小家庭里雷雨交加。芽儿既已长出,花是非开不可了。花带来阳光与春风,小家庭又移回到晴美的人间来。那个小疙瘩,使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平凡了,使他们自信有创造的力量,使他们忘记了黑暗而喜爱他们自己所开的花。
前些日子,他俩一人怀着一个小包。春天结的婚,他的薄大衣在秋天也还合适。可是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他轻轻颤了一下,心里结成个小疙瘩。他有件厚大衣;生命是旧衣裳架子么?他必须做件新的大衣。没有它,生命是一片荒凉;风,寒,与颤抖。
他知道在定婚与结婚时拉下不少的亏空。可是生命是创造的,人间美的总和是个人对于美的创造与贡献;他不能不尽自己的责任。他也并非只顾自己好看;他是想象着穿上新大衣与太太一同在街上走的光景与光荣:他是美男子,她是美女人,在大家的眼中。但是他必须和太太商议一下。他也准知道太太必定不拦着他,她愿意他打扮得漂亮。可是他不能利用这个而马上去做衣裳,他有亏空,所以根本不能和太太商议。怎办呢?他心中结了个小疙瘩。他不愿意露出他的心事来,但是心管不住脸。藏着心事,脸上会闹鬼。
她呢,在结婚后晓得了爱的完成并不能减少别的困难。可是他们还都年少,不应当把青春随便地抛弃。假若处处俭省,等年老的时候享受,年老了还会享受吗?她得先买个冬季用的黑皮包。她有个黄色的,春秋用着合适;还有个白的,配着个天蓝的扣子,夏天——配上长白手套——也还体面。冬天,还要有合适的皮包。
她也不愿意告诉丈夫,而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他们都偷偷地详细地算过账,看看一月的收支中间有没有个小缝儿。差不多没有!他们不能屈服,生命的价值是在创造。假如不能十全,二人都愿自己去牺牲。他愿意设法给她买上皮包,自己的大衣在热烈的英雄主义之下可以后缓;她愿意给他置买大衣,皮包只是为牺牲可以不买。他们热烈地辩驳,拥抱着推让,没有结果。及至看清了买一件东西的钱还没有着落,他们的勇气与相互的钦佩使他们决定,爽性借笔钱把两样都买了吧。
他穿上了大衣,她提上了皮包,美丽快乐充满了世界。债是要还的,但那是将来的事,他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况且他们并非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东西上,他们所必需的没法不买。假如他们来一笔外财,他们就先买个小汽车,这是必需的。
冬天来了。大衣与皮包的欣喜已经渐渐地衰减,这两样东西并不像在未买的时候所想的那么足以代替一切,那么足以结束了借款。多么长的晚上呢,不能出去看电影,不能去吃咖啡,不能去散步。坐在一块儿说什么呢?干什么呢?
这回,那个小疙瘩是同时种在他们二人的心里:得买个话匣子。
要买就买下得去的,不能受别人的耻笑。下得去的,得在一百五与二百之间。杨先生一月挣一百二,杨太太挣三十五!他们谁也没有首先发难的勇气,可是他们都留神报纸上的小广告,杨太太看见了:明华公司的留声机可以按月付钱,八个月还清。她把这段广告用红铅笔勾起来,放在丈夫的书桌上。
他看见了,对她一笑:她回了一笑。在寒风雪地之中忽然开了朵花!
留声机拿到了,可惜片子只买了三片,都是西洋的名乐。片子是要用现钱买的,他们只好暂时听这三片。他们想象着,在一年的工夫,他们至少可以有四五十片名贵的音乐与歌唱。他们可以学着唱,可以随着跳舞,可以闭目静听那感动心灵的大乐,他们的快乐是无穷的。杨太太预备下绸子手绢,专去擦片子。那个机器发着欣喜的光辉,他们听着,看着,抚摸着,从各项感官中传进来欣悦。
在一个星期里,他们把三张片子已经背下来。如若再使它们旋转,大概邻居们也会暗中耻笑。离下月还有三个多星期呢。为等到下月初买新片,而使这三个多星期成块白纸,买了话匣和没买有什么分别呢?马上去再买新片是不敢想的,这个月的下半已经很难过去了。
看着那个机器,他们有点说不出的后悔。把它送回去损失一个月的钱与那三张片子,是个办法,可他们俩连讨论这个事都不敢,因为买来时的欣喜是那么高。青年是不肯认错,更不肯认自己呆蠢的。他们相对愣着,几乎不敢再瞧那个机器:那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块心病。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讲述了杨家夫妇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如“杨太太预备下绸子手绢,专去擦片子”就表现出她对留声机的珍爱。
C.“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运用了拟人手法;“拉他的袖口”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冬季即将到来的意思。
D.杨家夫妇虽然没钱买大衣和皮包,但是他们深爱着对方,愿意放弃购置自己必需的物品,去成全爱人。
小说的题目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以“创造病”为题的妙处。(6分)
答:                                    
                                    
                                    
小说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分别表现出杨家夫妇怎样的人生态度?请找出两处简要分析。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人生态度?请就此说说你的看法。(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徙潍之北海。祖及父皆中明经进士科。崇礼幼颖迈,十岁能作邑人墓铭,父见大惊曰:“吾家积善之报,其在兹乎!”
初入太学,诸生溺于王氏新说,少能词艺者。徽宗幸太学,崇礼出二表,祭酒与同列大称其工。登重和元年上舍第,调淄县主簿,为太学正,迁博士,改宣教郎、秘书省正字,除工部员外郎,寻为起居郎、摄给事中。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进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高宗犹以为得之晚。
移兵部侍郎,仍进直学士院。御笔处分召至都堂,令条具进讨固守利害。崇礼奏:“谍传金人并兵趣川、陕,盖以向来江左用兵非敌之便,故二三岁来悉力窥蜀。其意以谓蜀若不守,江、浙自摇,故必图之,非特报前日吴玠一败而已。今日利害,在蜀兵之胜负。”又奏:“君之有臣,所以济治。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忠于国者,不计一己之毁誉,惟天下之治乱是忧;洁其身者,不顾天下之治乱,惟一己之毁誉是恤。然效力于国,其实甚难,世未必贵;窃名于己,其为则易,且以得誉。二者有关于风俗甚大,是不可不察也。”
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刘豫导金人入侵,扬、楚震扰,高宗躬御戎衣次吴会。崇礼以近臣承宁方面,谓:“浙东一道为行都肘腋之地,备御不可不谨。”密疏于朝,得便宜从事。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疚心夙夜,殆废食寝。及春,帝还,七州晏然不知羽檄之遽。期年,上印绶,退居台州。卒年六十,赠左朝议大夫。
(选自《宋史》,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B.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C.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D.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文化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墓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属于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等。
B.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祭酒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用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D.博士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传授经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綦崇礼幼年非常聪明,颇有才华,他父亲认为这是自家多年积善之报。他刚入太学时便得到众人的赞赏。
B.綦崇礼进士及第之后步入仕途,被快速提拔重用,由县主簿到中书舍人三品之位,其升迁速度是近世所没有的。
C.綦崇礼在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任绍兴知府时,刘豫引领金兵入侵,綦崇礼便趁机秘密向皇帝进言,从而得到好处。
D.綦崇礼认为浙东是要害之地,在皇帝亲征吴会时,悉心治理浙东,早晚操心,几乎废寝忘食,卓有成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5分)
译文:                                    
                                    
(2)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 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 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红霞、夕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拉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碧云晚而叹息,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实则暗指京城科举考试每年都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不应该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惶恐滩头说惶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2)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即使不能隐居山林,也依然可以感受乡野之趣,如何做到呢?诗人自问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方式中,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女红织绣技艺已被纳入艺术与审美的范畴,具有手工技艺的造物之美,其审美品格与文人士大夫的文房器物殊途同归。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的“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上,荷包、围涎、喜帐、背扇不一而足,琳琅满目。其间具有东方神韵的“春光长寿”“蝶恋花”“凤穿牡丹”“鱼戏莲”等传统图案栩栩如生,(    ),德行忠孝、神话故事的纹样更诉说着深层的文化寓意。进入这一具有东方造物精神的手工艺世界,仿佛望见绣娘们专心致志、充溢人间情爱的劳作,在机械生产艺术复制品大行其道的当下颇有启示意义。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B.女红不仅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C.在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的日常生活。
D.女红不仅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
B.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沓沓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C.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女红织绣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B.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被寄托在传统图案上
C.这些图案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D.这些祈福、纳祥的纹样还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食物里缺乏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不但人需要磷,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开口狭窄的港湾里撒上磷的化合物,就会使细小的水藻和别的微生物很快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就提高了。
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0个字。(5分)
李磊是丹凤龙桥水泥有限公司的一名黏土(水泥原料)岗位工。10月26日凌晨1时50分许,他刚给铲车上完黏土料,无意中发觉筛黏土的钢架网上卡了一个东西,他把它扔在一边继续工作。晚班结束,他把这个东西拿回宿舍,认真看后发现是一把古剑。第二天,厂里好多同事都知道他发觉了“宝贝”,有人愿出十多万元来买这把古剑,但被他断然拒绝。他平时爱看法制类节目,知道文物是国家的,应该上交文物部门,于是他在28日上午把古剑送到了丹凤县文化执法大队,文化执法大队为李磊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奖励500元。
答: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用挡板将卷柏周围围住。于是,当卷柏“行走”时,受到阻挡,它只好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就在原地扎根,再也不“行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结合内容及含意,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PAGE



14









单元评估(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世”最初多作“阅历世事”“经历世事”解,自晋朝葛洪著《抱朴子》之后,“经世”不复有《淮南子》“养生以历世”的道家话语色彩,而是进入儒家话语系统。“经世”之“经邦治国”“经国济世”内涵,虽为后起,但之所以一经《抱朴子》的运用,便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因为这一内涵十分精确地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定位。
“经世”是孔孟以来儒学为自身设定的文化标识。儒家司徒之职事,乃是以治民之官兼教民之责。故孔子答子路,谈到儒者的行动目标时,从“修己以治人”上推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以此为基点,儒家与其他思想流派划开了界限,譬如道家,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经世”这一概念正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基调。因此,历代儒者无不反复强调“经世”,声言“儒者之学,以经世为用”(《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三,以下标注卷数),“圣人之学,主于经世”(卷一),“儒者之学,务为经世”(卷十三),从而建构起儒学的“经世”传统,并不断加以强化。
“经世”是一种精英身份的表演,其话语的背后隐藏着权力关系。在中国古代,士人最喜言“经世”,无不自况“少习经世之学”“少负经世之略”“素抱经世之志”,甚至有士大夫以“经世”命名,如明代天启年间仕至户部尚书的张经世。正是借助于“经世”话语的言说,士人建构起文化精英身份。“经世”意味着士人以其所学参与经略国事、治理社会之事务,而未曾习练过经世之学,是无法入仕经世的。因此,“经世”是士阶层的专属话语,草野平民无以进入这一话语层面。
“经世”并非个体的抉择,而是国家职能的需求。“经世”的目标,盖在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计民生,而此两大功能,与国家履行社会职能的需要是相吻合的。国家的社会职能有: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如发展社会生产,从经济强盛中攫取财富;组织、领导科技、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控制思想意识形态。儒家的“经世”思想正迎合了历代王朝的政治统治需要和国家的社会职能需要。在“经世”思想的号召下,士人积极参加国家治理,既强化了王朝的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也维持了国家的日常运行。
中国古代“经世”论分帝王经世与士人经世两类。“帝王经世”实际上是宋代士大夫致力于“正君心”,引导君主治理国家政事,所谓“帝王经世”,就是他们建构的帝王治统路线,如“颜回在陋巷,而于帝王经世之事无所不讲,此学者所当法也”(真德秀《四书集编·论语集编》)。“士人经世”指以士人为主体的经世活动,它是中国古代“经世”活动的主流。上层、下层经世均包括在内,如明代王龙溪所主张“在家仁家,在国仁国,在天下仁天下”(卷十三)。
(摘编自周积明《经世:概念结构与形态》,
《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世既可指人们“阅历世事”“经历世事”“养生以历世”,也可指儒者“经邦治国”“经国济世”。
B.国家的社会职能有调整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干预经济活动、控制思想意识形态等。
C.帝王经世是帝王为让士大夫们致力于“正君心”,引导君主治国理政而建构的治统路线。
D.士人经世指古代以士人为主体的于不同层面发挥着不同程度作用的一种经世活动。
解析:选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仔细比对。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选项篡改文意。由第五段分析可知“帝王经世”是指士大夫在朝廷、陋巷,要致力于“正君心”,意在引导君主治理国家政事。故选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虽由“经世”最初之义引出话题,但重点论述“经世”之“经国济世”内涵等。
B.文章列举明朝官员以“经世”命名等事例,论证了士人欲建构起文化精英身份。
C.中间三段呈递进关系,论证了“经世”内涵,精确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定位的观点。
D.文章指出“经世”的目标具有两大功能,并就两大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解析:选D。D项,“并就两大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错误。文中没有就“经世”目标具有两大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第四段仅论证了“‘经世’并非个体的抉择,而是国家职能的需求”这一分论点。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葛洪著作《抱朴子》问世,“经世”内涵发生变化,致使道家不再对其拥有话语权。
B.儒家强调“经世”,建构起“经世”传统,与“经世”概念表述了儒家文化基调紧密相关。
C.“少习经世之学”“少负经世之略”“素抱经世之志”的士人是能担当入仕经世重任的。
D.儒家的“经世”思想有重要作用,能帮助封建王朝治理国家,使国家趋向统一、强盛。
解析:选B。A项,推断错误,“致使道家不再对其拥有话语权”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是说“‘经世’不复有《淮南子》‘养生以历世’的道家话语色彩”,是有条件和范围的。C项,推断错误,前面的言论不能绝对性地推断出“是能担当入仕经世重任的”。D项,夸大作用,原文第四段只说“强化了王朝的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也维持了国家的日常运行”,并没有说“使国家趋向统一、强盛”。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7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存如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所嗜,何顾世人之笑讪也。”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年12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手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1938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一家书店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了,路大荒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2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问世。这部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1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蒲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蒲学”的基石,在“蒲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蒲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并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和《聊斋俚曲集》等著作,实现了他的“蒲学”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蒲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蒲学”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有删改)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谨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入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
(选自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早期就教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蒲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解析:选C。A项,“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早期就教的两位老师”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他先拜入蒲国政门下,接触聊斋,后转投王东生。因而路大荒最初接触聊斋作品始于蒲国政。B项,文中说“新中国成立了,路大荒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成立”,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错误。D项,赢得名家赞许的原因有误。他是因绘画才能而被张大千等名家赞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大荒见葱茏”运用双关等手法,寓意丰厚,形象生动地将传主姓名与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路大荒爱书成痴,致力于《聊斋》相关书籍的收集,即使资产告罄,仍求书不止,自谓世间再无更痴者,不在乎世人之笑讪。
C.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在杭州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为保护蒲氏手稿,背着大量珍贵手稿躲进了深山。
D.路大荒一生舍却家财,对蒲松龄手稿进行搜集,但他不以此谋利,并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捐献给了国家。
解析:选C。C项,路大荒并不是在杭州参加的抗日游击队。
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答: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是要求学生分析路大荒在“蒲学”研究领域取得成功的原因。作答时,可以从内外因角度入手,内因有他的优秀品质及他本人的努力,如他默守自存、不计功名、博学多才、执着坚毅的品质以及他对《聊斋》研究的专注、投入等。外因可以考虑环境、他人的影响等。如他是蒲松龄的老乡,在搜集整理资料上有一定的优势;少年时,受老师影响,奠定了他事业追求的方向;青年时,邓国谨的指点让他坚定了信念等。
答案:①路大荒为事业的成功付出了巨大努力并有着清醒的主观认识;②路大荒默守自存、不计功名、博学多才、执着坚毅,这种德行修养有助于他潜心治学;③少年时期,师长的熏陶渐染激发了路大荒对聊斋的兴趣,奠定了他事业追求的方向;④青年时期,邓国谨的指点迷津让路大荒深有感悟,坚定了他研究“蒲学”的信念;⑤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具备搜集整理聊斋文献的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⑥政府及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与支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创造病
老 舍
杨家夫妇的心中长了个小疙瘩。结婚以后,心中往往长小疙瘩,非经过相当的时期不会抽叶开花。他们的小家庭里,处处是这样的花儿——桌、椅、小巧的玩艺儿。长疙瘩的时期,他们的小家庭像晴美人间的唯一的小黑点,只有这里没有阳光。他们的谈话失去了音乐,他们的笑没有热力,他们的拥抱象两件衣服堆在一起。他们几乎想到离婚也不完全是坏事。过了几天,小疙瘩发了芽。这个小芽使小家庭里雷雨交加。芽儿既已长出,花是非开不可了。花带来阳光与春风,小家庭又移回到晴美的人间来。那个小疙瘩,使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平凡了,使他们自信有创造的力量,使他们忘记了黑暗而喜爱他们自己所开的花。
前些日子,他俩一人怀着一个小包。春天结的婚,他的薄大衣在秋天也还合适。可是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他轻轻颤了一下,心里结成个小疙瘩。他有件厚大衣;生命是旧衣裳架子么?他必须做件新的大衣。没有它,生命是一片荒凉;风,寒,与颤抖。
他知道在定婚与结婚时拉下不少的亏空。可是生命是创造的,人间美的总和是个人对于美的创造与贡献;他不能不尽自己的责任。他也并非只顾自己好看;他是想象着穿上新大衣与太太一同在街上走的光景与光荣:他是美男子,她是美女人,在大家的眼中。但是他必须和太太商议一下。他也准知道太太必定不拦着他,她愿意他打扮得漂亮。可是他不能利用这个而马上去做衣裳,他有亏空,所以根本不能和太太商议。怎办呢?他心中结了个小疙瘩。他不愿意露出他的心事来,但是心管不住脸。藏着心事,脸上会闹鬼。
她呢,在结婚后晓得了爱的完成并不能减少别的困难。可是他们还都年少,不应当把青春随便地抛弃。假若处处俭省,等年老的时候享受,年老了还会享受吗?她得先买个冬季用的黑皮包。她有个黄色的,春秋用着合适;还有个白的,配着个天蓝的扣子,夏天——配上长白手套——也还体面。冬天,还要有合适的皮包。
她也不愿意告诉丈夫,而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他们都偷偷地详细地算过账,看看一月的收支中间有没有个小缝儿。差不多没有!他们不能屈服,生命的价值是在创造。假如不能十全,二人都愿自己去牺牲。他愿意设法给她买上皮包,自己的大衣在热烈的英雄主义之下可以后缓;她愿意给他置买大衣,皮包只是为牺牲可以不买。他们热烈地辩驳,拥抱着推让,没有结果。及至看清了买一件东西的钱还没有着落,他们的勇气与相互的钦佩使他们决定,爽性借笔钱把两样都买了吧。
他穿上了大衣,她提上了皮包,美丽快乐充满了世界。债是要还的,但那是将来的事,他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况且他们并非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东西上,他们所必需的没法不买。假如他们来一笔外财,他们就先买个小汽车,这是必需的。
冬天来了。大衣与皮包的欣喜已经渐渐地衰减,这两样东西并不像在未买的时候所想的那么足以代替一切,那么足以结束了借款。多么长的晚上呢,不能出去看电影,不能去吃咖啡,不能去散步。坐在一块儿说什么呢?干什么呢?
这回,那个小疙瘩是同时种在他们二人的心里:得买个话匣子。
要买就买下得去的,不能受别人的耻笑。下得去的,得在一百五与二百之间。杨先生一月挣一百二,杨太太挣三十五!他们谁也没有首先发难的勇气,可是他们都留神报纸上的小广告,杨太太看见了:明华公司的留声机可以按月付钱,八个月还清。她把这段广告用红铅笔勾起来,放在丈夫的书桌上。
他看见了,对她一笑:她回了一笑。在寒风雪地之中忽然开了朵花!
留声机拿到了,可惜片子只买了三片,都是西洋的名乐。片子是要用现钱买的,他们只好暂时听这三片。他们想象着,在一年的工夫,他们至少可以有四五十片名贵的音乐与歌唱。他们可以学着唱,可以随着跳舞,可以闭目静听那感动心灵的大乐,他们的快乐是无穷的。杨太太预备下绸子手绢,专去擦片子。那个机器发着欣喜的光辉,他们听着,看着,抚摸着,从各项感官中传进来欣悦。
在一个星期里,他们把三张片子已经背下来。如若再使它们旋转,大概邻居们也会暗中耻笑。离下月还有三个多星期呢。为等到下月初买新片,而使这三个多星期成块白纸,买了话匣和没买有什么分别呢?马上去再买新片是不敢想的,这个月的下半已经很难过去了。
看着那个机器,他们有点说不出的后悔。把它送回去损失一个月的钱与那三张片子,是个办法,可他们俩连讨论这个事都不敢,因为买来时的欣喜是那么高。青年是不肯认错,更不肯认自己呆蠢的。他们相对愣着,几乎不敢再瞧那个机器:那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块心病。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讲述了杨家夫妇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如“杨太太预备下绸子手绢,专去擦片子”就表现出她对留声机的珍爱。
C.“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运用了拟人手法;“拉他的袖口”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冬季即将到来的意思。
D.杨家夫妇虽然没钱买大衣和皮包,但是他们深爱着对方,愿意放弃购置自己必需的物品,去成全爱人。
解析:选C。A项“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情节曲折、紧张”有误。作者讲述故事,娓娓道来,语言幽默但并不夸张,情节也谈不上曲折、紧张。B项举例有误。小说中有细节描写,如“可是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他轻轻颤了一下”。但“杨太太预备下绸子手绢,专去擦片子”是叙述,不是描写,所以不是细节描写。D项“深爱着对方”“放弃”“必需的物品”有误。杨家夫妇成全对方一个是因为“热烈的英雄主义”,另一个“只是为牺牲”;所购置的物品从下文看,也并非“必需”。
小说的题目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以“创造病”为题的妙处。(6分)
答:                                    
                                    
                                    
答案:①一语双关。“创造病”, 既指主人公不恰当的“创造”是一种病,又指主人公为自己创造了心病。②新颖别致,引人深思。“创造”是褒义词,“病”可不是好事,这样的组合新奇有趣,发人深省。③揭示小说主旨。年轻人面对生活时,要放弃虚荣心,不可为了创造美而给生活制造不必要的麻烦。④与情节发展相照应。主人公种种行为都与“创造”有关,种种心理也因“创造”而起。⑤突显人物特点。主人公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因此致病,人物的性格与之相关。
小说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分别表现出杨家夫妇怎样的人生态度?请找出两处简要分析。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人生态度?请就此说说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心理描写表现出的杨家夫妇的人生态度有:①“生命是创造的,人间美的总和是个人对于美的创造与贡献;他不能不尽自己的责任”,人活着就要创造美丽;②“他们还都年少,不应当把青春随便地抛弃。假若处处俭省,等年老的时候享受,年老了还会享受吗?”要趁着年轻享受生活;③“债是要还的,但那是将来的事,他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只考虑当下;④“要买就买下得去的,不能受别人的耻笑”,不能在面子上让人看不起。
看法:①“人活着就要创造美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应该为世界的美丽做贡献,但创造美丽并不仅仅是创造外在的美;②“只考虑当下”,人应该活在当下,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事,但不能一点也不考虑明天;③“要趁着年轻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但不切实际的享受生活就不合适了;④“不能在面子上让人看不起”,在意别人的看法是人之常情,但过于在意进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则不可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徙潍之北海。祖及父皆中明经进士科。崇礼幼颖迈,十岁能作邑人墓铭,父见大惊曰:“吾家积善之报,其在兹乎!”
初入太学,诸生溺于王氏新说,少能词艺者。徽宗幸太学,崇礼出二表,祭酒与同列大称其工。登重和元年上舍第,调淄县主簿,为太学正,迁博士,改宣教郎、秘书省正字,除工部员外郎,寻为起居郎、摄给事中。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进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高宗犹以为得之晚。
移兵部侍郎,仍进直学士院。御笔处分召至都堂,令条具进讨固守利害。崇礼奏:“谍传金人并兵趣川、陕,盖以向来江左用兵非敌之便,故二三岁来悉力窥蜀。其意以谓蜀若不守,江、浙自摇,故必图之,非特报前日吴玠一败而已。今日利害,在蜀兵之胜负。”又奏:“君之有臣,所以济治。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忠于国者,不计一己之毁誉,惟天下之治乱是忧;洁其身者,不顾天下之治乱,惟一己之毁誉是恤。然效力于国,其实甚难,世未必贵;窃名于己,其为则易,且以得誉。二者有关于风俗甚大,是不可不察也。”
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刘豫导金人入侵,扬、楚震扰,高宗躬御戎衣次吴会。崇礼以近臣承宁方面,谓:“浙东一道为行都肘腋之地,备御不可不谨。”密疏于朝,得便宜从事。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疚心夙夜,殆废食寝。及春,帝还,七州晏然不知羽檄之遽。期年,上印绶,退居台州。卒年六十,赠左朝议大夫。
(选自《宋史》,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B.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C.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D.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解析:选B。所给语句中,有两个“则”,根据前后的词语可推断出,两个“则”在此处均是虚词,前面应作停顿。“实用”和“虚名”在语句中都出现了两次,结合语句意思,推断其不能断开,这两个词又分别是修饰“利”和“美”的,因此“实用之利”和“虚名之美”之间不能断开。分析了这些句子成分,再结合句子大意,便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文化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墓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属于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等。
B.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祭酒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用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D.博士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传授经学。
解析:选C。祭酒是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员,主要任务为掌太学之法与教学考试。该类题目涉及的内容一般为古代的习俗、礼仪、官职、纪年方法、作家、作品等,考生应注意对这方面常识的了解和积累,同时注意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的变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綦崇礼幼年非常聪明,颇有才华,他父亲认为这是自家多年积善之报。他刚入太学时便得到众人的赞赏。
B.綦崇礼进士及第之后步入仕途,被快速提拔重用,由县主簿到中书舍人三品之位,其升迁速度是近世所没有的。
C.綦崇礼在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任绍兴知府时,刘豫引领金兵入侵,綦崇礼便趁机秘密向皇帝进言,从而得到好处。
D.綦崇礼认为浙东是要害之地,在皇帝亲征吴会时,悉心治理浙东,早晚操心,几乎废寝忘食,卓有成效。
解析:选C。C项中“得到好处”的说法有误,文中的“得便宜从事”意思是为了便于处理事务,从皇帝那里得到先斩后奏的权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5分)
译文:                                    
                                    
(2)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5分)
译文:                                    
                                    
答案:(1)(綦崇礼)被召入政事堂考试,拟三篇皇帝的诏令,没有用太多时间就完成了,文笔奇伟。
(2)(綦崇礼)于是修缮城墙,整治武器,运送物资来犒劳军队。检查船只,以便控制海道。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来迁往潍河的北海区。(他)祖父及父亲都考中明经进士科。綦崇礼小时候就聪颖异常,十岁就能为同乡的人写墓铭,他父亲见了非常吃惊,说:“我们家祖辈积德行善的回报,可能就在这个孩子身上吧。”
(綦崇礼)初入太学时,众儒生沉溺于王氏新说,很少有能写文章的人。徽宗亲临太学,綦崇礼出示二表,祭酒与同事都称赞他文章工巧。重和元年上舍生及第,调任淄县主簿,做太学学正,晋升博士,后又被授予宣教郎、秘书省正字、工部员外郎等官职,很快又任起居郎、摄给事中。(綦崇礼)被召入政事堂考试,拟三篇皇帝的诏令,没有用太多时间就完成了,文笔奇伟。被授予中书舍人,赐三品朝服,其职位晋升之快,是近世所没有的,高宗还认为得到他这个人才晚了。
调任兵部侍郎,并进为直学士院。皇上御笔吩咐把綦崇礼召到都堂,让他分条陈述进兵征讨及固守的利害。綦崇礼上奏说:“间谍传报金合兵向川、陕进军,大概是因为向来江左用兵对敌人不便。所以两三年来全力窥视蜀地。他们以为蜀地如果守不住,江浙自然动摇,所以一定要攻下蜀地,不只是报复前段时间被吴玠打败一事。今天的利弊,取决于蜀兵的胜负。”又上奏:“国君拥有臣子,是用来治理国事的。臣子效力能用,那么国君就能享有功绩;臣子窃取虚名,那么国君就要深受其害。能用的好处在国家,虚名的好处在自身。忠于国家的人,不计较自己的毁损与赞誉,而忧虑天下是否太平;洁身自好的人,不顾天下太平与否,仅关心自己的毁损与赞誉。然而效力于国家,这做起来很难,世人未必看重;为自己求取虚名,这做起来容易,而且能得到名誉。这两个方面对风俗影响很大,不能不明察。”
綦崇礼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绍兴知府。刘豫引领金兵入侵。扬、楚一带受到震动干扰,高宗亲自穿上戎装,驻守吴会。綦崇礼因是近臣而有安定一方的职责,说:“浙东一带是距离行都很近的地方,防备不能不谨慎。”秘密上疏给朝廷,得到先斩后奏之权。(綦崇礼)于是修缮城墙,整治武器,运送物资来犒劳军队。检查船只,以便控制海道。早晚操心,几乎废寝忘食。等到春天,皇帝回来时,七州安然不知曾经有过战事。一年后,交回印绶,退居台州。去世时六十岁,被追封为左朝议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 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 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红霞、夕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拉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碧云晚而叹息,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实则暗指京城科举考试每年都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不应该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解析:选B。B项,“路上行人”理解错误。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②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③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怨艾之情当会萌生。④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要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流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惶恐滩头说惶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2)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即使不能隐居山林,也依然可以感受乡野之趣,如何做到呢?诗人自问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窈窕淑女 (3)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方式中,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女红织绣技艺已被纳入艺术与审美的范畴,具有手工技艺的造物之美,其审美品格与文人士大夫的文房器物殊途同归。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的“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上,荷包、围涎、喜帐、背扇不一而足,琳琅满目。其间具有东方神韵的“春光长寿”“蝶恋花”“凤穿牡丹”“鱼戏莲”等传统图案栩栩如生,(    ),德行忠孝、神话故事的纹样更诉说着深层的文化寓意。进入这一具有东方造物精神的手工艺世界,仿佛望见绣娘们专心致志、充溢人间情爱的劳作,在机械生产艺术复制品大行其道的当下颇有启示意义。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B.女红不仅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C.在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的日常生活。
D.女红不仅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解析:选D。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同一主语的两个分句使用关联词,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不仅”应放在主语“女工”后;二是搭配不当,“反应”与“生活”搭配不当,可将“反应”改为“反映”。A项,语序不当。同一主语的两个分句使用关联词,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B项,搭配不当。“反应”不能与“生活”搭配。C项,成分残缺。“在……同时”滥用,造成缺主语。故选D。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
B.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沓沓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C.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解析:选A。A项,用在副标题的前面,跟题干中的破折号用法一致;B项,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C项,表示话题的转变,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D项,表示总结上文。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女红织绣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B.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被寄托在传统图案上
C.这些图案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D.这些祈福、纳祥的纹样还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解析:选C。A项,根据前文“具有东方神韵的……传统图案栩栩如生”推知此处讲述的对象是传统图案,不是女红织绣,也不是祈福、纳祥的纹样,所以排除A和D两个选项。B项和C项的区别主要是句式不同:B项是被动句,主语是“美好愿望”;C项是主动句,主语是“这些图案”,而括号前句子的主语是“传统图案”,与其衔接更恰当的应是C项。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食物里缺乏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不但人需要磷,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开口狭窄的港湾里撒上磷的化合物,就会使细小的水藻和别的微生物很快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就提高了。
答案:(示例)①大脑里含有足够的磷 ②就会使整个机体衰弱下去(或“生命体就会衰弱下去”) ③其他生物也需要(或“其他生命体也需要”)
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0个字。(5分)
李磊是丹凤龙桥水泥有限公司的一名黏土(水泥原料)岗位工。10月26日凌晨1时50分许,他刚给铲车上完黏土料,无意中发觉筛黏土的钢架网上卡了一个东西,他把它扔在一边继续工作。晚班结束,他把这个东西拿回宿舍,认真看后发现是一把古剑。第二天,厂里好多同事都知道他发觉了“宝贝”,有人愿出十多万元来买这把古剑,但被他断然拒绝。他平时爱看法制类节目,知道文物是国家的,应该上交文物部门,于是他在28日上午把古剑送到了丹凤县文化执法大队,文化执法大队为李磊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奖励500元。
答:                                    
                                    
答案:(示例)水泥厂工人在工作时间发现古剑,知法懂法,拒绝他人购买,主动上交文化部门获得表彰。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用挡板将卷柏周围围住。于是,当卷柏“行走”时,受到阻挡,它只好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就在原地扎根,再也不“行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结合内容及含意,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材料表述了卷柏的奇特之处:当卷柏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走掉,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再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从中可以得出立意:不受羁绊,自由地追求。以及植物学家所做的实验:柏被挡住后,打定心思不走,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好。由此可以得出立意:安定内心、把心摆正,才能更好地成长。还可以立意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更能激发潜力。

















































PAG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