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七
1、在《英国人和天主教的恩恩怨怨(下)》里我们提到过,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是一个天主教徒,并公然拒绝宣誓信仰英国国教,在反天主教情绪高涨的当时引起众多英国民众的不满。而查理二世并没有合法的子嗣,这意味着这个千夫所指的天主教徒将继承英国王位。不仅英国民众对此感到不满,英格兰议会中也起了巨大的争议。议会最终由于该问题被撕裂成了两派别,一派以沙夫兹伯里伯爵为首,反对约克公爵继承王位,受到清教徒的支持;另一派持相反意见,以丹比伯爵为首,并得到查理二世的支持。以上材料说明( )
A. 两党创立源自于王位继承问题 B. 两党存在根本利益分歧
C.两党建立推动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D. 英国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2、1888年,法国陆军部长布朗热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潮。这反映当时法国
A. 共和政体违背民意 B. 专制思想仍有社会基础
C. 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 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3、德意志帝国议会名义上是人民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遍投票选出,但其实它对国家军事、外交政策什么影响力也没有,也没有监督权,只是一个“公民权利”的装饰品!以上材料说明
A. 帝国议会形同虚设 B. 德意志仍旧是君主专制国家
C. 德意志民主政治落后 D. 帝国议会没有任何权力
4、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 工人的经济状况发生根本改变
C. 工业革命的完成助推社会进步 D. 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冶,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6、1878年,德国宰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经皇帝批准后生效。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 皇帝只有形式上的权力 B. 宰相有权力解散议会
C. 立法权受到行政权的限制 D. 联邦议会没有立法权
7、有学者指出,《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说明《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
A.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 确立了议会的神圣地位
C. 恢复英国依法治国传统 D. 保障了政治环境的稳定
8、1876年10月,在法国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在其领袖甘必大的领导下取得胜利;同年12月,共和派再次组阁;1877年1月,共和派赢得了参议院的多数席位。上述现象表明()
A. 自由、民主思想在法国已深入人心
B.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日趋巩固
C. 法国君主派等保守势力已彻底消失
D.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结束
9、有学者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独具特色,经济上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该观点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A.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 采取威权政治适应发展
C. 建立了福利国家的制度 D. 以议会的形式粉饰门面
10、詹姆斯?罗伯逊认为:“权利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有可能滥用职权,”“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为了最有效地避免总统滥用职权,美国制定并颁布了《1787年宪法》制约其权利,确立了( )
A.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
B. 民主选举众议院和参议院议员的原则
C. 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原则
D. 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原则
1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但到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却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这表明英国( )
A. 国王政治地位完全丧失 B. 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C. 立宪政体不断走向完善 D. 分权共和的观念逐渐形成
12、《原则与妥协》一书的作者认为: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作者认为1787年宪法()
A. 体现分权制衡基本原则 B. 代表南部蓄奴州的利益
C. 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D. 符合美国国家整体利益
13、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党鞭”在英国的出现
A. 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 B. 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 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
14、1877年3月,俾斯麦在国会上发表演说:“如果你们把我的普鲁士根子去掉了,让我只当帝国大臣,那么,我相信我就不会比任何人更有影响。”对这段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德意志帝国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B. 普鲁士与各邦国矛盾尖锐
C. 德意志帝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国家
D. 德意志帝国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
15、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下院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议员任期五年。25岁以下的男子、25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妇女、军人均无选举权。这表明德意志帝国( )
A. 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 无产阶级没有选举权
C. 民主范围非常狭窄 D. 继承了雅典民主形式
16、材料
亚历山大 .汉密尔罹页 (1755~1804 年)是美国建国之初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理财家 ,有学者称他是美国 18 世纪领袖中的“最现代化的美国人”。早在 1780 年 9 月 ,汊密尔顿就主张邦联国会应重振其革命权力 , 并召集一个“各邦会议”来拟订一个“总体的邦联”计划 ;1786年,他撰文指出:“当前的危机不是专制 ,而是混乱和解体, 美国面临的任务是一体化。”在 1787 年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后 ,他与詹姆斯 ' 麦迪逊等人连续发表了 85 篇文章,驳斥反对派, 坚决支持新宪法 ,这些文章后来结集成《联邦党人文集〉〉 , 为新宪法最终通过制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1789 年 9 月 ,汉密尔顿被华盛顿总统任命为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长。 1790~1791年,他在国会先后提出了四个法案:一是按国债票面价格偿还一切债务污;二:是建立税收制度 , 对国内的产品征收国产税和消费税,用于偿还债务和维系政府机构的运转 ;三是建立中央银行;四是大力发展美国制造业.他建议以优厚待遇广泛招募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工匠来美国从事生产 ,他反对“西进运动”,主张着重发展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鼓励人口留在东部 , 他的前三个提案都得到国会批准实施 ,为结束美国财政混乱不堪的状况做出了卓越责献 ,但第四个提案则因为杰斐逊等人的强烈反对而未获通过。
一摘编自杜明才《亚历山犬 - 尔顿与美国现代化的启动》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密尔顿坚决支持新宪法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汊密尔顿被称为“(18 世纪领袖中)最现代化的苓美国人”这一观点。
答案:
1-5ABCDB 6-10CDBBA 11-15CDADC
16(1)原因:深刻认识到松散的邦联无力应对独立之初的内忧外患;美国1787年宪法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克服危机,巩固美国独立和长久发展。
(2)评析:这一评价有合理性,基本符合史实,汉密尔顿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支持制定加强中央集权的宪法,为后来美国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推动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国债)信用,以及统一财政税收、建立中央银行的主张都产生实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他关于发展制造业的主张,也符合后来工业革命扩展到美国的趋势,未被同时代人(精英)认可只是因为时代局限;他反对“西进运动”,开发西部,说明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他的一系列主张有力地推动了美国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