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5 17:2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聊以塞(  )责 沁(  )人心脾 延宕(  ) 欺侮(  ) 毛骨sǒng(   )然  肆无忌dàn( ) fú(   )水 cuān(   )掇 jiù(  )树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桕树 凫水 松懈 毛骨耸然 B、纠葛 绰船 惧掸 沁人心脾
C、撺掇 皎洁 怠慢 笛声婉转 D、弥散 蕴藻 絮叨 疏疏朗朗
3、指出下面各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⑴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改为▁▁▁
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改为▁▁▁
⑶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改为▁▁▁
⑷这时船走的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棚。▁▁▁改为▁▁▁
4、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A.期望 B.盼望 C.希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
⑵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A.聚会 B.集合 C.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
⑶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A.舒展 B.舒畅 C.舒服)到说不出的大。( )
⑷母亲便(A.宽慰 B.安慰 C.欣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 )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撺掇:
⑵控制疫情蔓延,事关社会民生,大家要认真执行,不能敷衍塞责。
敷衍塞责:
⑶这个短篇小说描写水乡人民的斗争生活,生动亲切,明快自然,读起来沁人心脾。
沁人心脾:
⑷他因为亲眼目睹了那场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故画面,变得整天怏怏不乐,忧心忡忡,就连上课也总是姗姗来迟。
毛骨悚然: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爱无疆,爱得忘我无私,爱得天经地义.父爱犹如那幽幽芳香,沁人心脾。
B.多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感染不明肺炎,李文亮医生提前发出预警,绝不是空穴来风。
C.多名护理人员都是各大医疗机构的骨干力量,技术精湛,给病人扎针一般一针见血,极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D.这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事件,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8、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 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 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 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9、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 )
⑵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了,黄牛水牛都敢欺生,敢于欺侮我。 ( )
⑶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
⑷潺潺的头激水的声音,在右都是碧绿的豆麦地的河中,一径向赵庄前进了。( )
10、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⑴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
⑵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
⑶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
⑷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11、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
12、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的作者是 ,原名 ,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和《 》。文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
13、仿照格式,在写两个句子。
《社戏》描写了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写出你对“童年”的感受。
童年是什么?童年是上树采摘的那枚桑果,让人咀嚼不尽;童年是那只折叠的纸船,让人遐想万千;童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童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宣传推广“上海弄堂游戏”,班级准备设计专题板报,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一放学,宽敞的弄堂就成了我们的乐园:男孩子们溜旱冰、踢小皮球,女孩子跳橡皮筋、造房子……那时我们玩的游戏,都是需要集体完成的,而且必有营垒相对的两方,且有输有赢,无形中让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凡事都有输赢。这局输了没关系,下局可以翻过来。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很小就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以便争得赢局。
(节选自程乃珊《童年的弄堂游戏》)
材料二:弄堂曾是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游戏种类繁多,有打弹子,滚铁圈,放鹞子(风筝),抽陀螺等。一般游戏需两人或两人以上完成。游戏道具大多可以自制。规则简单,易于开展。
材料三:【本报讯】日前,上海市市西邮政公司举办了《中国主题剪影弄堂游戏》的新邮首发仪式。该套邮票以独特的剪影方式表现主题,画面生动鲜活,是了解和宣传上海本土文化的载体。
从以上材料中归纳弄堂游戏的特点和益处。
⑴弄堂游戏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规则简单,易于开展。
⑵弄堂游戏的益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㈠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 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 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1、分析画曲线句子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文段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大悟似的”与“大声的说道”属于 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双喜的 、 的特点。

3、加点“底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双喜所写包票里“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㈡[甲]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甲、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吗?

2.甲文“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 “那声音”指的是什么?

3.甲段主要从哪些角度给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你能说出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吗?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中山怎么会是“踊跃”的?你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吗?

5.“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一句中“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字用在此处有何作用?

6.【乙】文中为什么要写渔夫的喝彩呢?把这一情节去掉可以吗?若不可以去掉,请说说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三、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看戏
叶君健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注音:
⑴膨胀___ ⑵潮在涨___
2.释词
⑴婀娜: ⑵铿锵: 。
3.分别说说下列两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
⑴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
作用:
⑵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作用:
4.精读第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⑵“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

5.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课文为什么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写剧情却十分概括?


7.最后一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1、sè qìn dàng wǔ 悚 惮 凫  撺 桕
2、D(A、悚 B、棹 惮 C、宛)
3、⑴(辟→僻)⑵(婉→宛)⑶(彩→采)⑷(棚→篷)
4、⑴ B ⑵C ⑶A ⑷A
5、⑴在一旁鼓动人做事;怂恿⑵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⑶形容诗文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⑷形容十分恐惧。
6、B(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7、D(……于是对我说,“迅哥儿,……)
8、D(A.否定适当,将“不是”改为“是”;B.搭配不当,“演绎”改为“充满”;C.去掉“虽然”)
9、⑴比喻⑵拟人⑶借代⑷夸张
10、⑴动作描写⑵心理描写⑶语言描写⑷神态描写
11、B
12、鲁迅 周树人 思想 呐喊 彷徨 土地庙或土地神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13、示例:那曲优美的童谣 让人陶醉其中 那场有趣的游戏 让人久久怀想
14、⑴需要集体完成 游戏道具可自制 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㈠1、表现了我没有看到社戏的失落难过的心情。
2、神态 聪明 勇于承担责任
3、指外祖母和母亲表现出来的担心。
4、表现了双喜聪明,办事稳妥可靠,能猜透外祖母和母亲的心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顺利地带我去看社戏。
㈡1.【甲】夏夜行船;【乙】月夜归航。 2.不能去掉。因为“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 第二段中的“歌吹”。3.视觉、听觉、嗅觉。衬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4.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的心情。 5.“回望”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6.不可以去掉,这一情节烘托了归航速度之快,也说明了孩子们驾船技巧娴熟。
三、1.⑴zhàng ⑵zhǎng2.⑴姿态柔美 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3.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②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①歌声字正腔圆,与珠子似的,故能将无形的歌声比喻为有形的珠子。②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周围鸦雀无声,让人们沉醉。 5.是为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6.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明梅戏的艺术水平,而剧情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7.议论。点明主旨,赞美了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