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后天)和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免疫的概念及类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PPT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兴趣。)
自主学习,思考讨论。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接触到感冒病毒却不会患病? 当水痘流行时,为什么已经提前接种过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有些人吃鱼、虾,接触花粉、动物皮毛会过敏?器官移植需什么条件?
新知探究
人体的三道防线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皮肤具有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的作用。
1.阅读资料1
2.讨论: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病菌会很快死亡?
3.学生观看,描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分析、体会皮肤的免疫作用。
如:烧伤病人的治疗环境、学生中皮肤受伤后的感觉、痰的产生和排除。
教师:
1.指导学生阅读
2.提出问题:资料1说明什么问题?
3.展示: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动画。
2.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1.学生描述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作用。并解释皮肤破坏后的红肿、化脓现象。
2.学生描述溶菌酶的杀菌过程。
设疑:通过资料一,我们知道皮肤虽然具有免疫能力,但还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又是什么在与病原体战斗呢?
1.展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动的动画。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讲解身体中吞噬细胞的分布。
2.展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1.学生阅读,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呢?
2.学生观看、理解。
3.学生分析比喻,将比喻的内容类比抗体、抗原的关系,理解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资料
2.教师讲解和分析抗体和抗原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3.教师运用各种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抗体和抗原的关系和功能。
4.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1.学生比较俩者的产生和功能。并填写表格。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范围
对体外异物都反应。
对一种异物有反应。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形成的
作用
弱
强
1.讲解:人体的三道防线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差异,并导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5.免疫的功能
防疫感染
自身稳定
免疫监视
1.学生阅读课本教材,归纳总结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免疫的概念。
1.设疑: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免疫能力使我们免受病原体的侵害,使我们受益,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民发现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位的,还有哪些功能呢?
6.计划免疫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补充。
设疑:我们从小到大接种过很多的疫苗,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呢?
提问:
1.疫苗的成分是什么?
2.什么是计划免疫呢?
讲:计划免疫对提高人体的健康的意义,人的寿命的延长与计划免疫的关系,以及国家对计划免疫。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结主要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巩固练习
完成ppt上的巩固练习部分
展示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2.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血液和组织液) 非特异性免疫 3.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特异性免疫 二、免疫的功能
三、计划免疫 :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免疫和计划免疫”内容涉及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 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材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力求上课时语言生动、风趣、活泼,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先从感性的材料入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些难点,本节课因内容多时间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需安排第二节进一步对知识的记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