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溶解现象,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
2.学会在水中溶解物体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概括溶解现象及加快溶解的方法)能力。
3.在引导学生探索对比实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感悟,培养探究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水溶解一些物质的现象及方法。
难点:是真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烧杯,搅拌棒,热水杯,凉水杯,擀面棍,方糖,土块课件(一课时用)。
烧杯,搅拌棒,沙土,面粉,味精,洗衣粉,碱面,豆粉,果珍冲剂,感冒冲剂。(第二课时用)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研究怎样加快溶解的方法。
第二课时:研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 谈话:一个同学想喝糖水,于是他在杯子里放了水和糖。一会,他尝了尝,觉得不甜,这是怎么回事呢? 2谈话:你们能制作一杯甜甜的糖水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看法。 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学习新课一、学习加快溶解的方法,了解溶解的概念
1.谈话:制作糖水需要一些材料,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方糖、一次性的塑料杯子,筷子、热水、凉水,擀面杖等,大家想一想你们还需要什么材料,打算怎么做,填写在表格中 2.谈话: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领取材料开始制作糖水。 3.谈话:听了别人的汇报,你们觉得自己的方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里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 4谈话:下面我们比一比哪组的方法能比较快地制作出糖水。 5提问:通过比赛我们发现了哪些加快制作糖水的方法? 6提问:在我们制作的糖水中,已经看不到糖块了,糖到哪里去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7播放课件,讲解:糖的颗粒在水中慢慢地消失了,我们就说糖溶解在水里了。 8小结:通过制作糖水,我们认识了溶解的现象,知道了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表格。 分组实验、汇报。(通过视频投影展示各种方法) 讨论、修改、补充材料。 实验比赛,汇报。 讨论汇报 讨论、汇报。 让学生根据材料的提示,自主地选择材料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让学生通过借鉴别人的做法来完善自己的方案。 明确加快溶解的方法。培养与人合作、克服困难的态度。 了解溶解的概念。
二、了解溶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提问:制作糖水只是应用溶解现象的事例之一。你还知道其它的事例吗? 播放课件,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当补充。 讨论、汇报。 运用概念,联系实际。
三、了解不溶解的概念
出示土块,提问:土块能不能溶解呢?大家用你们刚才使用的方法来试一试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我们周围各种物质有的像糖一样在水中能溶解,有的象土块一样在水中不能溶解。 实验,观察。 讨论汇报。 运用已掌握的方法,了解不溶解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人合作的态度。
布置作业: 观察周围哪些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哪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粗盐,提问:盐在水中会怎样? 2.提问:你能用上次课中学习的方法,很快地让盐溶解在水中吗? 汇报。 回想,领取材料、实验、汇报。 通过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学习鉴别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的方法
1.谈话:今天除了盐外,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味精、面粉,他们在水中都能溶解吗? 提问:同学们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大家想想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提问:运用你们提出的方法来做实验,你认为能观察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谈话:现在大家根据不同的现象判断出味精在水中能溶解,面粉不能溶解,下面把结果记录在表中。 实验:按照设计的方法实验并记录结果。 小结:我们通过运用溶解和不溶解的概念通过实验进行鉴别,最后把结果记录下来,并比较与猜想的结果是否相符。 汇报。 讨论、记录材料,方法,汇报。 记录猜想结果。 选择材料实验。 让学生根据经验提出初步的假设。 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制设计验证的方法。 猜想或假设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 体验鉴别的标准和过程。
二、运用所学方法鉴别其他物质
谈话:老师这里还准备了豆粉,碱、洗衣粉,果珍等物质,同学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带来的材料,来做鉴别的实验。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在我们周围既有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也有很多在水中不能溶解的物质。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物质以外,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学生选材,实验、观察、记录、汇报。 巩固鉴别的标准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布置作业:运用课上学习的方法鉴别生活中常见的其他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