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一课时
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后
整体感知
毛主席极度痛苦的心情
毛主席对爱子归葬的抉择过程 。
毛岸英,毛主席的长子。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1936年,他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读一读,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和“一支接着一支”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的心情。
深入感悟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深入感悟
从对毛主席的心理描写中体会他痛失爱子、悲痛欲绝的心情。
读上面一段话,毛主席从岸英幼年丧母,又想起岸英童年历经磨难,这些年父子聚少离多。作为一个父亲,毛主席觉得对不起岸英,感到愧疚……
请学生尝试补充省略号省掉的内容,深入感受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的心情。
“这次怎么会……”
读上面的句子,从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的心情。
深入感悟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你对毛主席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
我们通过抓对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深切地体会到了毛主席失去爱子时悲痛欲绝的心情。
毛主席也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丧子之痛,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慈父的情怀。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承受的疼痛啊!
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如此悲痛的心情下他做了一个怎样令人想不到的决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痛失爱子、悲痛欲绝
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紧锁的眉头
这次怎么会……
动作
心理
神态
语言
情不自禁地喃喃
1、引导学生自学交流。
2、抓住描写毛主席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他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下表现出的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抓对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深切地体会到了毛主席失去爱子时悲痛欲绝的心情。那么,面对“毛岸英的尸骨如何安放”这个问题 ,毛主席又是如何抉择的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做批注。
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词句, 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
说说第几自然段有让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
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些词语和句子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
小组交流
毛主席收到几份电报?电报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他面临的是什么?
(毛主席收到两份电报。一份是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一份是朝鲜方面要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他面临着两种选择。)
深入感悟
毛主席想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吗?文章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主席的这种愿望?
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从毛主席的心理活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发自肺腑的父子情)
毛主席最后决定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吗?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毛主席没有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他决定把自己的儿子安葬在朝鲜。
因为他想到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这是其一。
其二,岸英是他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应该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毛主席为什么做了如此决定?
这个决定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胸怀?
这个决定体现了毛泽东以大局为重的博大胸怀。
读一读,感受毛主席思想斗争的激烈。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毛主席作为一国领袖——国家主席,强忍着悲痛,理智地处理了爱子的遗骨归属问题,一切从大局出发的博大胸怀。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踌躇”是什么意思?毛主席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为什么还会“踌躇”?
“踌躇”的意思是犹豫不决。
毛主席之所以做出了决定还会“踌躇”,是因为他是一个父亲,即使儿子牺牲了,他还是想见见儿子的遗骨。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作为一个父亲,他不想失去儿子,更不想父子永世不能相见。引导学生体会毛主席心如刀绞的感受。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默读这段话,再次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的心情。
说一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
忠骨: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
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译文:青山到处都埋葬着忠诚的战士的尸骨,又何必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运回家乡呢?
这句诗在这里指毛岸英已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即使长眠于异国他乡又有何妨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诗在这里指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透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抓住毛主席的动作、神态等,把那个不眠之夜的情境写出来。
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通过对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使毛主席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更丰盈了。
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更是一个伟人。让我们记住这个慈父的名字,让我们铭记这个伟人的名字,他叫——毛泽东。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悲痛
踌躇
艰难? ?? 胸怀宽大的领袖
慈爱的父亲
推荐阅读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战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都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而是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了诗人满怀豪情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