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读懂诗人读懂诗
——陈子昂与《登幽州台歌》
第二章
·
赏析《登幽州台歌》
第三章
·
拓展阅读:《蓟丘览古》《感遇》
第一章
·
走近陈子昂
第
一
章
走
近
陈
子
昂
作者名片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壹
贰
少年任侠 迷途知返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仗义。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同时关心国事,立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伯玉毁琴 声名鹊起
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
叁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
肆
诗文革新 引领盛唐
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杜甫
建安风骨——曹操 《观沧海》
肆
诗文革新 引领盛唐
风雅兴寄——《诗经》
伍
仕途坎坷 壮志难酬
青年参政:公元684年,24岁的陈子昂进士及第,授麟台正字。
壮年从军:公元686年,随乔知之出征西北平乱,官右拾遗——被武三思以“坐缘逆党”构陷入狱——公元696年,狱中请缨随武攸宜再征契丹——被降为军曹。
中年遇害:公元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被迫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二岁。
第二章
《登幽州台歌》赏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读
登幽州台歌
生不逢时
抑郁不平
无可奈何
曼声长叹
怀才不遇,登临怀古
析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怀才不遇,登临怀古
析
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卢藏用《陈氏别传》
燕昭王筑黄金台,以帝王师的礼遇来对待郭隗,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都争相奔来燕国,为燕国效命。
·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析
译句: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后世明主。
胸怀大志却无路可走的孤独与悲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析
这两句诗中“不见”二字反复出现,作者好像在时光的长河里寻觅,往前往后都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通过古今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无奈,无人理解的孤独,怀才不遇之情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句: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析
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要以短暂人生求取不朽功业!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念”字在这里紧承前两句,将前两句和“天地之悠悠”连接起来,作者怀才不遇,想到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独自一人,难觅知音、个人渺小、生之短促的孤独感充塞于天地之间。
一个“独”字承上启下,表现出诗人对个人渺小和生之短促的感叹。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放到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析
结
俯仰古今 时间绵长
登楼眺望 空间辽阔
孤单寂寞 悲哀苦闷
登幽州台歌
第三章
拓展阅读
《蓟丘览古》《感遇》
蓟丘览古(节选)
唐 陈子昂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赏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赏
感遇 其二
唐 陈子昂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