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读懂诗人读懂诗
—杜甫《望岳》
初中学段 语文学科七年级
学习目标:1.
2.
3.
任务:
1.认识一位名人大咖
2.了解大咖跌宕起伏的一生
3.赏析一首美诗
学习目标:1.
2.
3.
一、认识一位名人大咖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更被宗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学习目标:1.
2.
3.
二、跌宕起伏的一生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四)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杜甫从小学诗,有比较愉快的童年。二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能考取。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齐、赵、梁、宋。游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赠李白》《望岳》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
伟大友谊
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因为当时的皇帝身边有奸臣当道,所以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此时,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四)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座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一个叫严武的人推荐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也因此又被称为“杜工部”)。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个人生活以及家国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比如《《秋兴八首》《诸将五首》《登楼》《又呈吴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同时,诗作数量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但他至死也未忘记心系家国天下。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春夜喜雨》《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绝句》
代表作:
心怀天下,心怀人民
三、走进诗歌
明节奏(五言律诗)
望岳
岱宗 / 夫如何, 齐鲁 / 青未了。
造化 / 钟神秀, 阴阳 / 割昏晓。
荡胸 / 生曾云, 决眦 / 入归鸟。
会当 / 凌绝顶, 一览 / 众/山小。
泰山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心情激荡;看山鸟回旋归山,使人眼眶欲裂。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泰山如刀一样把照临的阳光切断,山的南北两面形成明暗截然不同的两部分。
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呢?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
懂诗意(结合课下注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1. 有一个字试全诗的诗眼请找出来。
2.看看作者是在怎样望泰山的?(从远近或者角度)
《望岳》
小试牛刀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远望 惊叹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近望 赞美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细望 (夸张) 陶醉
愿望 豪迈
问题一:
通过了解诗人的这首诗我们能够看到诗人笔下的泰山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注意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悟诗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此句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写出了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的感情,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问题二:
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诗人,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此句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
思想感情:这既是诗人想要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也是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想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哲理角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只有勇攀高峰才能俯视一切,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望”字为线索,距离上由远而近,时间上自朝而暮进而想象,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既写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又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小结
最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像诗人一样胸怀大志,虽然现在突如其来的疫情暂时把我们阻隔在校园外,但是我们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要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孩子们希望等你们回到校园时都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