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二则之《陈太丘与友期》课件(29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8《世说新语》二则之《陈太丘与友期》课件(29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4 10:54: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2)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一、基础知识把握
1、给加点字注音
尊君在不( ) 非人哉( ) 友人惭( )
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在后面的括号里。
尊君在不 ( )
3、区别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3)元方入门不顾( )
4、解释下面多义词。
则是无信()
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不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5、在下面句子的括号中补充出被省略掉的词语。
(1)( )去后( )乃至()
(2)( )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语“家君”,可译为“我父亲”)
二、自主学习
1、 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答: 。
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本故事。
3、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元方是怎样一个孩子?
答: 。
4、你认为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文(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 。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答: 。
巩固提高
阅读理解,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②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①文侯:指魏文侯,战国初年魏国国君。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一:当初。会:约定。③罢:取消。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与群臣饮酒( )
(3)而天雨( )
(4)命驾将适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2)乃往,身自罢之。
3、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可用文中词语回答)?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部分:
1、 fǒu zāi cán
2、“不”通“否”,用在问句句尾表询问
3、(1)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2)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3)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光顾
4、信:①名词,信用②形容词,真诚,诚实
不:①通“否”,表疑问②表示否定
5、(1)太丘 友
(2)家君

二、自主学习
1、参考: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约定在中午出发。中午已过,而朋友没到,陈太丘就丢下他一个人先走了,他走后,他的朋友才来。当时陈元方才七岁,在家门外嬉戏。客人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你很久你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简直不是人!和我约定了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中午了你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这;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入家门而去。
2、示例:七岁的陈元方被父亲的友人当面骂其父,元方怒斥责友人的无礼,并头也不回的走了。
3、文章给我们讲了陈元方小时与父亲朋友之间的一件小事,从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小时就很聪明而且善于应对。
4、不守信用,还强辞夺理,但又知错能改。
三、阅读理解
1、(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2、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5、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四、巩固提高
1、(1)约定 (2)这 (3)下雨 (4)往
2、(1)今天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2)(魏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打猎的约定。
3、饮酒乐,天又雨。文侯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君。
参考译文: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日期打猎。到了那天,文侯跟群臣喝酒,饮得正高兴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文侯下令备车前往郊外。文侯将要出行,身边的人说:“今天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文侯说:“我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日期,虽然高兴,怎能不如期相会呢!”就动身前往,亲自告诉他因雨停止打猎的事。魏国于是逐渐强大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9张PPT)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
语文人教版 七年级上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少年英才的故事,他们聪明、机智、谦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上节课我们提到过的让梨的孔融、称象的曹冲、破缸的司马光、评李的王戎……他们都是在小小年纪,就已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和智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陈元方的故事。
刘义庆
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义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背景展示
生字展示
示例:
七岁的陈元方被父亲的友人当面骂其父,元方怒斥责友人的无礼,并头也不回的走了。
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抓住人物和事件这两个要素即可。
志人小说
通假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光顾)
古今异义
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期日中:约定在中午(出发)
舍去:丢下(他)离开
尊君:你的父亲
君:你(您)
家君:我的父亲
委而去之:放弃(我)(一个人)离开
入门不顾:头也不回的进门去了。顾:回头看。
词语释义
内集:家庭聚会。、
俄儿: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大致差不多。
差,大概;拟:相比较。
词语释义
省略句
1、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语“友”,
可译为“友人”)
2、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语“家君”,
可译为“我父亲”)
文言句式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约定在中午出发。中午已过,而朋友没到,陈太丘就丢下他一个人先走了,他走后,他的朋友才来。当时陈元方才七岁,在家门外嬉戏。客人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你很久你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简直不是人!和我约定了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中午了你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这;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入家门而去。
课文翻译
1、本文标题为“陈太丘与友期”,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应为陈太丘,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主人公不是根据标题来确定的,而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确定的。本文的主题是赞扬陈元方的聪明、明礼,而不是写陈太丘的果断,所以主人公应该是陈元方。
陈元方是一个聪明而又明礼的人。他对客人先以礼相待,客气回答,这是他明礼;面对客人的无礼言论,他针锋相对,厉言斥责,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2、陈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从神态、语言描写品析这句话。
一个“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非人哉”更表现了“友人”粗野、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这也为陈元方的反驳提供了依据。
4、“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友人的这一举动,从侧面说明了陈元方的聪明。
5、人物形象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从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
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失礼行为呢?
点拨: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可以不同,但重要的是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示例:认为失礼的同学:“元方入门不顾”,是有一点过分。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且走下车来拉他表示认错,那元方就应该原谅客人,而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不应该是一个有家教、深明为人之理的孩子应有的性格特点。
认为不失礼的同学:我们不能说元方无礼。“入门不顾”是小孩子天真的表现,尽管“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元方仍弃之不理,符合儿童心理。相反,若写陈元方与客寒暄、接受友人道歉,则不符合一个7岁儿童的心理性格,那样或许会把陈元方刻画得“有理”“有礼”,会给人失真之感。因此,责备元方无礼,则不合情理,有求全责备之嫌。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点拨:本文既有对陈元方聪明明礼的赞扬,也有对客人无礼的批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信守承诺,否则就会失信于人。
学习本课,我们发现有三大特色。首先是人物形象塑造非常鲜明、生动。文中描写陈元方从有礼有节到“入门不顾”,一个懂事明礼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其次,故事的详略安排非常得当。叙述陈元方是本文的重点,但作者只抓住了礼待、斥责、入门不顾三个细节来写,而且言简意赅。三是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庞士元迎司马德操》,学会翻译,把握大意。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2)

课题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 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难点 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课前预习(可分组进行,也可整体进行,但课堂展示时可以分组完成) 文学常识积累运用你能找到的资料,收集关于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出处、作者的主要作品等相关信息,上课时为大家展示。 字词积累 收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对生字注音,生词释义,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积累成果。 三、课文内容梳理读完课文,完成下面练习,课时展示:谢太傅的侄子和侄女两人对雪的比喻哪个更好?为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少年英才的故事,他们聪明、机智、谦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上节课我们提到过的让梨的孔融、称象的曹冲、破缸的司马光、评李的王戎……他们都是在小小年纪,就已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和智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陈元方的故事。 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预习结果展示(分小组展示预习效果,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老师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作补充) 作者展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爱好文学,常招纳文士集于门下。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学生做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背景展示 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义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看 了解背景,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生字展示 不(fǒu) 惭(cán) 学生笔记。
自主阅读展示 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抓住人物和事件这两个要素即可。示例:七岁的陈元方被父亲的友人当面骂其父,元方怒斥责友人的无礼,并头也不回的走了。 读课文,并概括 把握概括故事的方法。
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志人小说是在品藻(即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它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简义丰。 学生做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问题探究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用在问句句尾表询问)
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光顾)
多义词 则是无信(名词,信用) 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形容词,真诚,诚实)不 尊君在不(通“否”,表疑问) 待君久不至(表示否定)
词类活用 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词语积累 期日中:约定在中午(出发) 舍去:丢下(他)离开 尊君:你的父亲 君:你(您) 家君:我的父亲 委而去之:放弃(我)(一个人)离开 入门不顾:头也不回的进门去了。顾:回头看。
特殊句式 省略句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语“友”,可译为“友人”) 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语“家君”,可译为“我父亲”)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约定在中午出发。中午已过,而朋友没到,陈太丘就丢下他一个人先走了,他走后,他的朋友才来。当时陈元方才七岁,在家门外嬉戏。客人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你很久你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简直不是人!和我约定了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中午了你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这;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入家门而去。 可做笔记,也可只看。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
在熟悉了课文内容后,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课文。 本文标题为“陈太丘与友期”,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应为陈太丘,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点拨:不同意。因为主人公不是根据标题来确定的,而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确定的。本文的主题是赞扬陈元方的聪明、明礼,而不是写陈太丘的果断,所以主人公应该是陈元方。 陈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点拨:陈元方是一个聪明而又明礼的人。他对客人先以礼相待,客气回答,这是他明礼;面对客人的无礼言论,他针锋相对,厉言斥责,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3、“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从神态、语言描写品析这句话。 一个“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非人哉”更表现了“友人”粗野、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这也为陈元方的反驳提供了依据。 4、“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友人的这一举动,从侧面说明了陈元方的聪明。 5、人物形象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从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 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失礼行为呢? 点拨: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可以不同,但重要的是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认为失礼的同学:“元方入门不顾”,是有一点过分。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且走下车来拉他表示认错,那元方就应该原谅客人,而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不应该是一个有家教、深明为人之理的孩子应有的性格特点。 认为不失礼的同学:我们不能说元方无礼。“入门不顾”是小孩子天真的表现,尽管“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元方仍弃之不理,符合儿童心理。相反,若写陈元方与客寒暄、接受友人道歉,则不符合一个7岁儿童的心理性格,那样或许会把陈元方刻画得“有理”“有礼”,会给人失真之感。因此,责备元方无礼,则不合情理,有求全责备之嫌。 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分析形象 讨论交流。 考查对主人公的判断。 培养学生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主题归纳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点拨:本文既有对陈元方聪明明礼的赞扬,也有对客人无礼的批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信守承诺,否则就会失信于人。
拓展延伸 学习本课,我们发现有三大特色。首先是人物形象塑造非常鲜明、生动。文中描写陈元方从有礼有节到“入门不顾”,一个懂事明礼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其次,故事的详略安排非常得当。叙述陈元方是本文的重点,但作者只抓住了礼待、斥责、入门不顾三个细节来写,而且言简意赅。三是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笔记 巩固本文中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庞士元迎司马德操》,学会翻译,把握大意。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课后进行练习 提高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听 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课堂板书 陈太丘与友期开端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发展 父友:问 元方:答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元方:曰——无信无礼 尾声 父友: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笔记 直观地为学生展示课文内容。







针锋相对
据理驳斥
正直不阿
聪慧明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