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论语》十二章(1)
语文人教版 七年级上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作者展示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背景展示
生字展示
这六章分别讲做人的哪个方面?
为人处事
治学态度
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
人生态度
一、抽读第一章,疏通文意,理解本章内容。
(1)子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表顺接,相当于然后,可不译;时,按时;之,代词,代指“学”的知识;说,通“悦”,高兴,快乐;乎,句末助词,表疑问。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了解,懂得;而,表转折,相当于“但,却”;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有德的人。“人不知而不愠”是个省略句,在“知”的后面被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字,它可以代指“我”或“你”。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我),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你而又不会生气发怒,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本段共三句。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做学问要“学而时习之”,才能有所收获;第二句讲的是为人之道:有朋友来,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第三句讲的是处事之道:不管别人如何对你,你都要处之泰然,不能恼怒生气。
3、段意讲解:
二、抽读第二章,理解本章内容。
(1)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定数指不定数,表示多次;省:反省。
(2)为人谋而不忠乎:谋:策划,也可以指办事;而,表转折;忠,尽心尽力。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4)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心诚意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呢?”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曾子
本章主要讲为人处事之道,治学之人为人要真诚。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心尽力去完成;与别人交往要真心实意,不能欺骗;对待知识要时时温习。
3、段意讲解:
三、抽读第三章,疏通文意,理解本章内容。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而,表顺接,可不译。
(2)三十而立:立,指有所成就。
(3)四十而不惑:惑,困惑,迷惘。
(4)知天命:懂得什么是天意。
(5)耳顺:顺耳,指能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
(6)不逾矩:矩,指法度。(做事)不会越过法律的准绳。
1、重点字词:(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就能遇事不迷惑(明白事理),五十岁时就懂得了什么时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就能达到随心所欲而又不逾规矩。”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本章是孔子自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说,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十五到四十岁,学习领悟的阶段;二是五十到六十赚钱,这是安生立命的阶段;七十岁是他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事例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3、段意讲解
四、抽读第四章,理解段意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新:新体会和见解。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借,后而省略一“之”字,“可以之”讲为“可以凭借这一点”;为,动词,当,做。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然后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或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本章讲学习的方法,重点在“知新”上,要“知新”,首先要“温故”,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温习旧知识的必要性。
3、段意讲解:
五、抽读第五章,理解段意
(1)学而不思则罔: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却”;则,那么,就;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的样子。
(2)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不解。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孔子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学习而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只是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因疑或而一无所获。”
2、翻译:(可师生互动)
本段阐述逊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孔子认为,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知识的深入理解, 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本段阐述逊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孔子认为,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知识的深入理解, 不可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3、段意讲解:(可师生互动)
六、抽读第六章,理解段意
(1)一箪食一瓢饮:箪,盛食物的篮子;饮,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饮用的清水。
(2)人不堪其忧:堪,忍受,忧,这里指困苦的生活。
(3)回也不改其乐:乐,指乐观的心态。
1、重点词语(要点出重点词语,让学生自己体会其意思)
贤哉,回也:
(1)倒装句,按语序应为“回贤哉”,意为“颜回真贤德呀”,其作用是强调“贤”字。
(2)判断句式,“……也”结构,表示判断。
2、特殊句式:
段中两次用“贤哉,回也”构成反复的修辞手法,用来强调颜回的贤德。
3、反复的修辞手法: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啊!一小篮子食物,一瓢冷水,还住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生活的困苦,颜回却能一直乐观的生活着(没有改变其乐观的品格)。颜回真贤德啊!”
4、翻译(可由学生进行或师生同时进行)
孔子赞扬颜回生活清苦却不改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其用意也在教导人们,不管生活多么辛苦,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5、段意讲解:(可由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这六则语录中,有的讲学习态度,有的讲学习方法,还有的讲为人处事之道。请分别写出表示以上三个内容的句子。
(1)讲学习态度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讲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讲为人处事之道的: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信乎?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背诵这六章语录。
2、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 (2)是知也( ) (3)其恕乎( )
2.翻译这两则《论语》。
学以致用。今天我们在《论语》里学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这对我们今后成人成才都很有帮助。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用孔子的语录要严格要求自已;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可以用孔的教诲帮我们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不要只把这篇课文当作简单的课文来学,而是要当作生活哲理来学,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
课题 《〈论语〉十二章》(1)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难点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课前预习(可分组进行,也可整体进行,但课堂展示时可以分组完成) 文学常识积累运用你能找到的资料,收集关于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出处、作者的主要作品等相关信息,上课时为大家展示。 字词积累 收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对生字注音,生词释义,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积累成果。 三、课文内容梳理读完课文前六章,完成下面练习,课时展示:这六章分别讲做人的哪个方面?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预习检测(分小组展示预习效果,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老师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作补充) 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学生做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文体知识 语录体就是有名望的人的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学生做笔记。 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看 了解背景,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生字展示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ɡ)吾身 一箪(dān)食 四十而不惑(huò) 不逾(yú)矩 读,并做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内容梳理展示 读完课文前六章,完成下面练习,课时展示:这六章分别讲做人的哪个方面? 第一章:讲为人处事。 第二章:讲治学态度。 第三章:讲个人修养。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 第五章:讲学习与思考。 第六章:讲乐观的人生态度。 黑板展示预习情况。其余学生可以随时作补充。 看。
文体知识 语录体就是有名望的人的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学生做笔记。 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问题探究 一、抽读第一章,疏通文意,理解本章内容。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1)子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表顺接,相当于然后,可不译;时,按时;之,代词,代指“学”的知识;说,通“悦”,高兴,快乐;乎,句末助词,表疑问。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了解,懂得;而,表转折,相当于“但,却”;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有德的人。“人不知而不愠”是个省略句,在“知”的后面被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字,它可以代指“我”或“你”。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我),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你而又不会生气发怒,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3、段意讲解: 本段共三句。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做学问要“学而时习之”,才能有所收获;第二句讲的是为人之道:有朋友来,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第三句讲的是处事之道:不管别人如何对你,你都要处之泰然,不能恼怒生气。 二、抽读第二章,理解本章内容。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1)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定数指不定数,表示多次;省:反省。 (2)为人谋而不忠乎:谋:策划,也可以指办事;而,表转折;忠,尽心尽力。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4)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心诚意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呢?” 3、段意讲解: 本章主要讲为人处事之道,治学之人为人要真诚。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心尽力去完成;与别人交往要真心实意,不能欺骗;对待知识要时时温习。 三、抽读第三章,理解段意。 1、重点字词:(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而,表顺接,可不译。 (2)三十而立:立,指有所成就。 (3)四十而不惑:惑,困惑,迷惘。 (4)知天命:懂得什么是天意。 (5)耳顺:顺耳,指能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 (6)不逾矩:矩,指法度。(做事)不会越过法律的准绳。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就能遇事不迷惑(明白事理),五十岁时就懂得了什么时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就能达到随心所欲而又不逾规矩。” 3、段意讲解 本章是孔子自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说,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十五到四十岁,学习领悟的阶段;二是五十到六十赚钱,这是安生立命的阶段;七十岁是他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事例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四、抽读第四章,理解段意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新:新体会和见解。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借,后而省略一“之”字,“可以之”讲为“可以凭借这一点”;为,动词,当,做。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然后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或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段意讲解: 本章讲学习的方法,重点在“知新”上,要“知新”,首先要“温故”,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温习旧知识的必要性。 五、抽读第五章,理解段意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1)学而不思则罔: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却”;则,那么,就;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的样子。 (2)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不解。 2、翻译句子(可师生互动) 孔子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学习而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只是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因疑或而一无所获。” 3、段意讲解:(可师生互动) 本段阐述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孔子认为,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知识的深入理解,不可 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六、抽读第六章,理解文意。 1、重点词语(要点出重点词语,让学生自己体会其意思) (1)一箪食一瓢饮:箪,盛食物的篮子;饮,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饮用的清水。 (2)人不堪其忧:堪,忍受,忧,这里指困苦的生活。 (3)回也不改其乐:乐,指乐观的心态。 2、特殊句式: 贤哉,回也:(1)倒装句,按语序应为“回贤哉”,意为“颜回真贤德呀”,其作用是强调“贤”字。(2)判断句式,“……也”结构,表示判断。 3、反复的修辞手法: 段中两次用“贤哉,回也”构成反复的修辞手法,用来强调颜回的贤德。 4、翻译(可由学生进行或师生同时进行)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啊!一小篮子食物,一瓢冷水,还住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生活的困苦,颜回却能一直乐观的生活着(没有改变其乐观的品格)。颜回真贤德啊!” 5、段意讲解:(可由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孔子赞扬颜回生活清苦却不改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其用意也在教导人们,不管生活多么辛苦,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生思考或作笔记。 翻译句子。 作笔记。 (以下各章学生活动相同) 解决重点词语,理解文意。 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深入理解段落意思,品味段落包含的人生哲理。 (以下各章设计目的相同)
拓展延伸 这六则语录中,有的讲学习态度,有的讲学习方法,还有的讲为人处事之道。请分别写出表示以上三个内容的句子。 讲学习态度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讲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为人处事之道的: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信乎?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生思考,整理答案。 培养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
作业布置 1、背诵这六章语录。 2、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 (2)是知也( ) (3)其恕乎( ) 2.翻译这两则《论语》。 课后完成作业 提高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课堂小结 学以致用。今天我们在《论语》里学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这对我们今后成人成才都很有帮助。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用孔子的语录要严格要求自已;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可以用孔的教诲帮我们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不要只把这篇课文当作简单的课文来学,而是要当作生活哲理来学,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 笔记
课堂板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信乎?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生做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处世之道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论语〉十二章》(1)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3、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把握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乎( )
传不习乎( ) 三省吾身( )
一箪食( ) 四十而不惑(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学而时习之( )
吾日三省吾身( )
温故而知新( )
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而:温故而知新。( )
人不知而不愠。( )
知: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 )
A.必须 B.一定 C.必然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 )
A.时间 B.逝者 C.河流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 )
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
8、翻译下面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填空。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它与 、 、 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 , ”。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 。”
二、自主学习
课文的前六章分别讲做人的哪个方面?
三、提高阅读
读《论语》三则,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2)是以谓之“文”也( )
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以谓之“文”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 .
4、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 .
5、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yùn wǎnɡ dài yuè chuan xǐnɡ dān huò
2、答案:通“又” 学习 泛指多次 诚信 过去的,老的
3、做,动词 替,介词
相当于“然后”,表顺接的连词 但,却,表转折的连词
了解,动词 理解,领会
B
C
A
C
8、参考答案:
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不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
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
七十岁的时候就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而且不会越过法度。
只学习而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疑惑而一无所得。
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困苦的生活,而颜回却能一直乐观且没变。
9、(1)《大学》《中庸》《孟子》 春秋末期 思想家、教育家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自主学习
第一章:讲为人处事。
第二章:讲治学态度。
第三章:讲个人修养。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
第五章:讲学习与思考。
第六章:讲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提高阅读
1、(1)什么 (2)因此
2、(1)是以/谓之“文”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2)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4、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