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版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领悟并学习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及传神的肖像描写。2. 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叙事清晰明了的特点,能用质朴的语言记录身边的平凡人和平凡事,并能简要地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3.学习牧羊人的不气馁、不沮丧、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无私精神的高贵品质。
重点 把握文章语言清新朴实、叙事清晰明了的特点,学习用质朴的语言记录身边的平凡人和平凡事,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难点 1、用环境描写揭示文章主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知晓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课前预习(可分组进行,也可整体进行,但课堂展示时可以分组完成) 文学常识积累运用你能找到的资料,收集关于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出处、作者的主要作品等相关信息,上课时为大家展示。 字词积累 收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对生字注音,生词释义,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积累成果。 三、课文内容梳理读完课文,完成下面练习,课时展示:1、本文的主人公做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2、作者对主人公艾力泽·布菲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以时间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4、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并说说从这前后的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导入 同学们,歌曲《快乐的牧羊人》愉悦欢快,动听的旋律就像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大家在电视电影上大都看见过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丽又辽阔。是的,美丽的草原有着无穷的魅力,草原人民欢乐豪迈,他们的乐观积极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牧羊人是草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生活在异国他乡高原上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 听老师讲 用歌曲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检测(分小组展示预习效果,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老师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作补充) 作 作者展示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斯克市,法国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以描写大自然和乡村生活见长,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片《植树的男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学生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背景展示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被牧羊老人的精神感动,因此写作了这篇文章。 学生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生字展示 慷慨(kānɡ kǎi) 干涸(hé) 废墟(xū) 坍塌(tān)缝隙(fènɡ xì) 酬劳(chóu) 刨根问底(páo) 沉默寡言(ɡuǎ) 山毛榉(jǔ) 薰衣草(xūn) 琢磨(zuò mo) 读,并作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形似字展示 戳(chuō)戳穿 坍(tān)坍塌戮(lù)杀戮 彤(tónɡ)彤云 慨(kǎi)慷慨 概(ɡài)气概 溉(ɡài)灌溉
词义展示 干涸:干枯,没有水。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硬朗:形容人身体健康,强硬有力。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溜达:散步,闲走。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宣扬出去。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课文内容梳理展示 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做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明确:主人公艾力泽·布菲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在荒凉的阿尔卑斯地区种树,为这里带来了生机和繁荣。2、作者对主人公艾力泽·布菲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充满了一咱敬仰和赞美之情。文中可以看出这种感情的地方有:(1)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2)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3)他的那条大狗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4)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3、以时间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景。第二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写与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4、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并说说从这前后的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应该读出了一个慷慨无私,不计回报的好人,他是多么值得人们去尊敬! 学生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进行概括或找出关键词语。 找句子。 培养学生概括和抓关键词语的能力。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的能力。
问题探究 默看课文第一部分,思想问题。 抽读第一段,这一段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使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议论,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自己去文中找这个“好人”;通过议论,还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的赞美之情。 抽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中使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它们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和叙事。它们都只有一个目的:表明这里环境荒凉恶劣,没有生机,与后文所表现出的同一地点的绿色富饶、充满生机和美丽幸福的乐园进行对比,从而突出牧羊人所创造的奇迹之伟大,进而达到赞美牧羊人崇高品质的目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呼啸之猛,突出了生活环境的恶劣,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环境的恐惧心理。 抽读第四段,思考:作者写牧羊人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细节体现了牧羊人乐于助人的品格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他默默植树作了铺垫。 从表达方式和修辞两个角度赏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 表达方式:这是心理描写,写“我”对牧羊人的独特感受,从侧面表现了他自信、平和的品质。 修辞方法:比喻。生动形象地牧羊人给我带来的亲切平和的感受,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感激之情。 默看7-11段,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详细叙述了牧羊人种树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牧羊人植树认真负责,慷慨无私的品格,也表现了他植树的艰难。 第11段中交待了牧羊人三年植树的经过和妻儿去逝后来山上植树的决定,为是什么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插叙的方法。交待牧羊人植树的原因以及植树的艰难。 学生默看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第15段写到:“当我想到……还可以像上高一样创造。”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用来揭示文章的主题,赞扬了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植树精神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长期默默奉献的植树老人由衷的赞美和敬仰。 第17段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说说这奇迹具体指什么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奇迹:大片的树林,有橡树,有山毛榉,有白桦,还有在曾经干旱的地方见到了溪水。作者这样写,为下文写这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场景作好了铺垫,也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由衷的敬仰之情。 第18段说:“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穿插在叙事中的议论,这些议论,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牧羊人植树的艰难和可贵。 默看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如何理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句话? 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现在荒原上的环境的美好,与以前恶劣的环境形成了对比,侧面烘托出了植树老人的伟大。 文章第20段着力描写昔日的废墟上充满生机的情景,有雨水、雪水、泉水、水渠、农场,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 这是环境描写,崭新的环境,是牧羊老人用了30多年的寂寞和艰辛换来的成果。这充满生机的环境与30多年前的荒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写出了植树老人的伟大之处。 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结尾一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仰。 思考并整理出答案 讨论,并整理出答案 赏析句子 讨论交流。 讨论问题 讨论,整理答案 讨讨论论交流。 讨论问题,整理答案 讨论交流。 讨论问题,整理答案 讨论交流。 让学生掌握衬托的作用。 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 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方法和能力。 细节描写的作用。 掌握心理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分析插叙的作用。 培养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 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了解对比的写法及其作用。 理解结尾段的作用。
拓展延伸 1.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真实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交流点拨】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总观全文,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乐于助人的人。 讨论问题,整理答案。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了解第一人称的作用。 对比的作用。 了解侧面烘托的作用。
写法探究 本文一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用第一人称叙事,反映的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这样的故事内容才能使读者信服。 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是这篇文章的又一亮点。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饱满,而且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中牧羊人的形象很多都是通过环境描写来完成的。比如用牧羊人小屋的描写来反映出老人的自信、平和的性格;再比如用山毛榉树的高和橡树林的茂盛来烘托老人的坚强。 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整体采用对比的写法,通过阿尔卑斯山地区前后的变化,来揭示文章的主题:植树老人的伟大和崇高。 作笔记 掌握和运用本文的三种写法。
作业布置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素材例举: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点拨:颁奖词的字写法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对颁奖对象的主要事迹,要用词精当,概括性强;二是赞美之词要得当,不能言之虚无。 学写颁奖词。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板书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 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学生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牧羊人创造的奇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及传神的肖像描写。
2、 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叙事清晰明了的特点,能用质朴的语言记录身边的平凡人和平凡事,并能简要地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3、学习牧羊人的不气馁、不沮丧、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无私精神的高贵品质。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文章语言清新朴实、叙事清晰明了的特点,学习用质朴的语言记录身边的平凡人和平凡事,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2、用环境描写揭示文章主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知晓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把握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流淌( ) 帐篷( ) 水渠(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
(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
3、近似字注音并组词
戳( ) 坍( ) .
戮( ) 彤( ) .
慨( ) .
概( ) .
溉( ) .
4、解释下面词语
干涸:
不毛之地:
坍塌:
刨根问底: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7、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仿照下面句式续写一句话。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下的智慧的花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国籍)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以描写大自然和乡村生活见长,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片《 》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自主学习
本文的主人公做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
答: .
作者对主人公艾力泽·布菲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答: .
以时间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答: .
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并说说从这前后的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
答: .
三、课文阅读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答: .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答: .
4、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答: .
四、提高阅读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x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了对他的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1、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答: .
2、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答: .
3、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答: .
4、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答: .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xū hé tān tā chuō chóu tǎng péng qú
(1)蹋—塌 (2)暴—爆 (3)躁—燥 (4)逢—缝
戳(chuō)戳穿 坍(tān)坍塌
戮(lù)杀戮 彤(tónɡ)彤云
慨(kǎi)慷慨
概(ɡài)气概
溉(ɡài)灌溉
4、干涸:干枯,没有水。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5、A(解析:B项中的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C项中的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顿号;D项中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
6、C(解析:A项否定有误,删掉“没有”;B项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掉其一;D项搭配不当,将“飘扬”改为“飘荡”。)
7、牧羊人周围长着成片的白桦林,不,那不是白桦林,那是牧羊人飘洒的晶莹的汗水
8、让·乔诺 法国 植树的男人
二、自主阅读
1、主人公艾力泽·布菲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在荒凉的阿尔卑斯地区种树,为这里带来了生机和繁荣。
2、充满了一咱敬仰和赞美之情。文中可以看出这种感情的地方有:
(1)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他的那条大狗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4)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
3、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写与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4、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应该读出了一个慷慨无私,不计回报的好人,他是多么值得人们去尊敬!
三、课文阅读理解
1、“我”再见牧羊人的所见所闻。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
3、指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种的长得很茂盛的一大片橡树。
4、示例: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提高阅读
1、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步入暮年,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2、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3、执着地守望“亚心”。
4、吴庭德老人淳朴、善良,自觉承担守护“亚心”的责任;克服多种困难,执着地守护“亚心”,宣传“亚心”,痴情于“亚心”,理解了“亚心”的文化内涵;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做出了难能可贵的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8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语文人教版 七年级上
同学们,歌曲《快乐的牧羊人》愉悦欢快,动听的旋律就像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大家在电视电影上大都看见过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丽又辽阔。是的,美丽的草原有着无穷的魅力,草原人民欢乐豪迈,他们的乐观积极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牧羊人是草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生活在异国他乡高原上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斯克市,法国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以描写大自然和乡村生活见长,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片《植树的男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作者展示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被牧羊老人的精神感动,因此写作了这篇文章。
背景展示
生字展示
戳(chuō)戳穿 坍(tān)坍塌
戮(lù)杀戮 彤(tónɡ)彤云
慨(kǎi)慷慨
概(ɡài)气概
溉(ɡài)灌溉
近似字展示
干涸:干枯,没有水。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硬朗:形容人身体健康,强硬有力。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溜达:散步,闲走。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宣扬出去。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词义展示
明确:主人公艾力泽?布菲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在荒凉的阿尔卑斯地区种树,为这里带来了生机和繁荣。
内容展示
2、 作者对主人公艾力泽?布菲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 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 他的那条大狗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4) 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
内容展示
赞美
3、以时间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意 思。
内容展示
4、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并说说从这前后的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应该读出了一个慷慨无私,不计回报的好人,他是多么值得人们去尊敬!
内容展示
一、 默看课文第一部分,思想问题。
使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议论,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自己去文中找这个“好人”;通过议论,还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的赞美之情。
2、抽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中使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它们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和叙事。它们都只有一个目的:表明这里环境荒凉恶劣,没有生机,与后文所表现出的同一地点的绿色富饶、充满生机和美丽幸福的乐园进行对比,从而突出牧羊人所创造的奇迹之伟大,进而达到赞美牧羊人崇高品质的目的。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呼啸之猛,突出了生活环境的恶劣,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环境的恐惧心理。
4、抽读第四段,思考:作者写牧羊人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细节体现了牧羊人乐于助人的品格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他默默植树作了铺垫。
5、从表达方式和修辞两个角度赏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
表达方式:这是心理描写,写“我”对牧羊人的独特感受,从侧面表现了他自信、平和的品质。
修辞方法:比喻。生动形象地牧羊人给我带来的亲切平和的感受,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感激之情。
6、默看7-11段,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详细叙述了牧羊人种树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牧羊人植树认真负责,慷慨无私的品格,也表现了他植树的艰难。
7、第11段中交待了牧羊人三年植树的经过和妻儿去逝后来山上植树的决定,为是什么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插叙的方法。交待牧羊人植树的原因以及植树的艰难。
二、 学生默看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用来揭示文章的主题,赞扬了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植树精神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长期默默奉献的植树老人由衷的赞美和敬仰。
奇迹:大片的树林,有橡树,有山毛榉,有白桦,还有在曾经干旱的地方见到了溪水。作者这样写,为下文写这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场景作好了铺垫,也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由衷的敬仰之情。
这是穿插在叙事中的议论,这些议论,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牧羊人植树的艰难和可贵。
三、 默看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现在荒原上的环境的美好,与以前恶劣的环境形成了对比,侧面烘托出了植树老人的伟大。
这是环境描写,崭新的环境,是牧羊老人用了30多年的寂寞和艰辛换来的成果。这充满生机的环境与30多年前的荒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写出了植树老人的伟大之处。
结尾一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仰。
1.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什么好处?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真实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4、 总观全文,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乐于助人的人。
1、 本文一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用第一人称叙事,反映的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这样的故事内容才能使读者信服。
2、 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是这篇文章的又一亮点。环境描写不
仅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饱满,而
且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中牧羊人的形象很多都是通过环境描写来完成的。比如用牧羊人小屋的描写来反映出老人的自信、平和的性格;再比如用山毛榉树的高和橡树林的茂盛来烘托老人的坚强。
3、 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整体采用对比的写法,通过阿尔卑斯山地区前后的变化,来揭示文章的主题:植树老人的伟大和崇高。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
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点拨:颁奖词的字写法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对颁奖对象的主要事迹,要用词精当,概括性强;二是赞美之词要得当,不能言之虚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