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省永春一中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福建省永春一中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6 07:2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必修练习3-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据宋初《太平寰宇记》所载户数大致秦淮以南户数已占到全国51%?,以北仅有40.9%。以十万户以上州府论,北方二南方三;以五万至十万户州府论,北方五南方十七。这说明宋初
A.南北方经济均得到迅速发展????????????????B.南方百姓的赋税负担相对沉重
C.南北方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D.南多北寡的人口格局已经形成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不少菜肴的做法来自外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政权更替频繁????B.封建国家分裂?????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交融加强
3.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
4.唐代有很多造船基地,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州、绍兴、临海、金华、湖州,江苏的镇江、常州、苏州、扬州,江西的九江、南昌,山东的登州,安徽的宣城,还有东南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广州等。这些基地所造船只数量多、吨位大,工艺水平先进。这说明,唐代
A.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C.大运河推动了商业发展????????????????????????D.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
5.据史载,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政府征集江南造水车匠赴京,“所成水车,分发畿内诸县令,令依样制造,以广溉种”。这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一定发展????????????????B.灌溉农业已经普及
C.北方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南方????????????????D.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6. 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B.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D.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
7.清代中叶,长江下游地区人口饱和,粮食出产不足以养活当地人口,于是当地农民不得不寻找出路,向长江中游移民,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运动。这(  )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B.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D.动摇了江浙的经济地位
8.下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  )?
时间 北方(%) 南方(%)
北宋初年 39.6 60.4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8 62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 37 63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9 64.1
13世纪初 31 69
A.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C.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
9.《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10.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11.从南宋楼璹《耕织图》始,我国历史上先后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又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如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清康熙《耕织图》
A.统治者重视教化劝农????????????????????????????B.经济文化格局的影响
C.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D.江南耕作技术最发达
12.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政府通过移民,使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根据许倬云的分析,汉代人口分布的变化(  )
A.加剧了汉代的人地矛盾????????????????????????B.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
C.缓解了边境地区的危机????????????????????????D.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平衡
13.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材料表明(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14.明朝大移民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共十八次,主要向中原地区移民。凡垦田移民,朝廷都有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征三年赋税。此政策(  )
A.促进长途贩运进一步发展????????????????????B.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C.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D.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15.下图为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状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
A.北方经济严重衰退????????????????????????????????B.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C.经济重心变化趋势????????????????????????????????D.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6.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7.
表1 “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
阶段 出土器物
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 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铖、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
西汉中期 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
表1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
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
18.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湖侵袭,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liú)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这反映了
A.藩镇林立的局面难以抵御灾害????????????B.人口大批南迁引发环境问题
C.政治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北方经济发展依仗南方财富
19.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土地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则从土地开垦转向农田改良,注重多种经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一变化
A.应对人口急剧增长的挑战 B.导致小农经济的解体
C.启动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D.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
20.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1.下表为两汉至隋和唐朝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件),据此可以推断?
两汉至隋 唐 ? ? 两汉至隋 唐
陕西 29 32 四川 1 15
山西 10 32 江苏 15 18
河北 12 24 安徽 9 12
河南 37 11 浙江 13 44
甘肃 2 4 福建 6 29
湖北 1 4 江西 3 20
湖南 2 7 云南 2 1
A.大运河的开凿推动经济交流????????????????B.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
C.唐朝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前代????????????????D.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
22.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淮南、江东、江西、湖北、湖南)的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开封府、京东、京西、河北、陕西、河东)的79.6%。这反映
A.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B.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渐趋削弱
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小于东南地区
二、非选择题
23. (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根据百度等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二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三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4分)



高二历史必修练习3-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D B B A B A A A D B D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D C A A C A A D C
二、非选择题
23.(22分)
(1)(7分)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水利工程的兴修;大运河的开通。(7分)
(2) (14分)影响:
北方人民的南迁,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2分);
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2分);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南方教育科举的发展,文化重心随之南移。(2分);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2分);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汉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2分)
南方人口对于土地的过渡索取,垦殖等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分);
造成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2分);
奠定了当今中国经济格局的基础。(2分)。
(每点2分,共14分。本答案必须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