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有无相生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老子》及其思想。
2、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第1、3、4、5、6则选文。
(2)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并要批判地吸收。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标准像
老子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核心思想:“无为”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 )。
"无为"主要有两层意思:
(1)顺从天地自然之道,尊重历史规律,不妄为,不恣意行事,不用过多的法令条规强制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即“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人民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太胡作非为),因而,“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像煎小鱼,意谓煎小鱼时不可乱翻,否则会把鱼弄碎。治理大国也一样,如果玩弄权术,频繁扰民,会造成国家混乱)。统治者要像天地那样无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使万物生长不占有,对万物有所推动而不自恃有恩,有所作为不居功自喜)。
(2)"无不为",即在尊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高境界的无所不为、大为,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进入自由的境界。同时,"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给老百姓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人民安居乐业,自然达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上善若水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的思想:
1、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认为一切由道生出
2、“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 。
认为万事万物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
3、“虚静”的认识论。
否定人的实践经验,认为“不出户,知天下。”
4、“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向往淳朴的民风和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整体感知
梳理内容
(第1,2则)——认识世界
(第3,4则)——认识自己
(第5,6则)——认识人生
(第7则) ——生存之道
第1、2则
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这是道的永恒规律。
他敢剪吗?(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第3则
小结: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强调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义。
第4则
小结: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第5则
小结:1、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2、为人处世,应当重视困难,谨慎做事。
小结:1、做事要有预见,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2、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3、做事要善始善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6则
第7则
小结: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优势。
总结:文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①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立的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
②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⑤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