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 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术 课件(6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 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术 课件(6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6 09:0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18课 
心  术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大器晚成的文学家——苏洵
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贡献: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代表作有《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文集有《权书》《衡论》《嘉祐集》等。
二、背景回放
忧国忧时之作——《心术》
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干政,
于是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致使
军队战斗力衰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便造
成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
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其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忧国忧时,为当时的军事将领提出文中的建议。

三、文化常识
军事论文——《权书》
苏洵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实,根据历代军事经验和理论,提出用兵的看法,写出了十篇军事论文,总称《权书》。
《权书》系统地研究了战略战术问题。其中《心术》为第一篇,讲的是将帅素养。第二篇《法制》:用兵原则;第三篇《强弱》:强弱权变;第四篇《攻守》:攻守战术;第五篇《用间》:用间不诈;第六篇《孙武》:理论与实践;第七篇《子贡》:诚信与机智;第八篇《六国》:六国的教训;第九篇《项籍》:项羽的无谋;第十篇《高祖》:刘邦的远虑。
微言大义
苏洵名言警句
1.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2.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
3.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4.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5.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初读思考】
1.(原创)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养士、审
势、出奇、守备等方面,以治心为核心。
B.文章认为为将应该镇定和沉静,军事行动应该把正义性作为准则,作战如果追求利益,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
C.文章认为战前要积蓄财力,战争即将发生时要培养战斗力,战争打起时要培养士气,战争结束后要修养心性。
D.文章认为作战要知己知彼,要知理、知势、知节。既不能见了小利就动心,也不能遇上小祸就回避,要学会忍,学会以静制动。
【解析】选B。“作战如果追求利益,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错。作战不是不追求利,而是不能见利忘义。
2.第五、六段讲了什么内容?第五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案:讲战时的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知彼(知敌之主与将)。第五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完成下面问题。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1)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
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
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所以养其气;(2)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
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
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
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3)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1.凡战之道在于四养,请指出四养的方法,并思考四养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明确】四养即“养财”“养力”“养气”“养心”, “养财”的方法为“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养力”的方法为“丰犒而优游之”;“养气”的方法为“小胜益急,小挫益厉”;“养心”的方法为“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四养中“养心”最重要。“养心”能够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战斗意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为将之道,当先治心(道:_____。治:_____)
(2)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兴:_________。瞬:__________。制:_____。利害:
_________________。待:_____)
原则
修养
突然出现
目动,眨眼
控制
有利或不利的形式
对付








(3)夫惟义可以怒士(怒:_________)
(4)谨烽燧,严斥堠(谨:_________。严:_________)
(5)丰犒而优游之(优游:_________)
(6)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并:__________。兵:_____)
激起义愤
小心对待
严肃对待
悠闲自在
兼并,攻取
打仗







3.将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大凡军事崇尚正义。如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
可图也不要行动。
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
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
的做法。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所以战士们都委屈自己,只听从命令,怎么能
不愚昧呢?
二、阅读课文第5~8段,完成下面问题。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1)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2)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3)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4)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而后可以动于险(险:___________)
(2)邓艾缒兵于穴中(缒:_________)
(3)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兵:_____。
尝:___________)
险要的地方
垂下绳索
军队
试探(虚实)




(4)知节则不穷(穷:_____)
(5)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辱:________________)
(6)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蔽:_____。置:_______
_____。强:___________。角:___________)
(7)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抗:__________________。
暴:________。却:_____)
困窘
使……受辱,辱没
隐蔽
搁置、
藏拙
偏偏、偏要
对抗、较量
高,引申为“清楚”
曝,暴露
退却









(8)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阴:_______。狎:
_____。堕:_____)
(9)尺棰当猛虎(尺棰: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
(10)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冠:___。衣:___。据:______
_____)
暗地里
轻忽
陷入
一尺长的鞭子
对着、面对

穿
靠着,
枕着









2.将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邓艾本来就轻视刘禅,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
地。
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是一样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士卒既要无所顾忌
而又有所依靠。
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全篇有一条主线相贯,每段各有妙用。2、3、4
段论养士;5、6段论审势;7段论阴长暴短,出奇制胜;最
后一段论守备,要“无所顾,有所恃”。
B.作者认为,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
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
远看是不利的;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
C.文章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战
争与和平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对战争中的问题,作
者从矛盾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D.本文给人以跌宕顿挫之感,得力于文中大量整句的熟
练运用。这些整句音韵铿锵而且极富哲理,语言精练,
内涵丰富,为文章增色不少。
【解析】选C。无“战争与和平”。
[归类·记一记]
一、一词多义
1.制
(1)然后可以制利害 (动词,控制)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动词,制服)
(3)赵奢之朋制其兵(《过秦论》)(动词,统率,指挥)
(4)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名词,规模)
2.固
(1)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本来)
(2)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巩固)
(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坚固)
(4)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伐颛臾》) (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
(5)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 (安定,稳固)
(6)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顽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不义,虽利勿动
②冠胄衣甲
(2)名词作状语
尺棰当猛虎





2.动词作名词
故去就可以决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后可以动于险
②兵有长短





(2)形容词作动词
谨烽燧,严斥堠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夫惟义可以怒士
②丰犒而优游之
③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4.数词作动词
敌我一也
三、古今异义
所以养其财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标志是“……也”)
2.状语后置句
邓艾缒兵于穴中。(“于穴中”后置于“缒兵”之后)
3.被动句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无标志的被动句,“测” “犯”,译为“被揣测”“被冒犯”)
4.省略句
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而后”前省略主语“将帅”)
【审美鉴赏】
1.本文为什么取题为“心术”?
【明确】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治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2.什么是“上义”?你怎样看待苏洵所说的“上义”?
【明确】“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苏洵是从利的目的性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利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怒士,就是激励士气,“士以义怒,可与百战”,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
【备选要点】
1.试分析作者的“士欲愚”的权术思想。
【明确】“士欲愚”在文中的意思指士兵要愚昧。只有士兵愚昧了,他们才能紧跟将帅而听从号令。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的封建等级观念和时代局限性。试想,士兵个个都愚昧无知,既不能正确地领会将帅的作战意图,也不能在作战过程中随机应变,还会因缺乏作战理论而导致战斗力减弱。况且由于等级制度森严,士兵好的建议不能上达,有可能使将帅独断专行,不利于将兵相处,使军队凝聚力减弱。
将智士愚的观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也有合理的成分在内。
2.文章第七段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其好处是什么?
【明确】在第七段中作者采用了情景问答式来提出“扬短避长”的作战策略。采取这种方式来行文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身临其境,制造出了一种真实的情景,使文章具有最大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本文包含着哪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明确】①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②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即战争的物质准备、旺盛的战斗意志之间的关系。“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前两条讲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后两条讲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只有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③战争中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暴短”就是有意暴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就是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

④文章还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作者总是从矛盾的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意味。

【素养提升】
一、思想启迪
面对国势日弱和外敌的侵略,苏洵用心研究兵法和
战例,此篇文章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
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作者总是从
矛盾的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使
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切合实用的特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苏洵虽处低位却能如此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不由得为他击节叹服。
【运用角度】自己与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物长宜放眼量;矛盾的转换。
二、写法借鉴
1.对偶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的交替互用
此文给人以排宕顿挫之感,这主要得力于文中大量
排偶句的娴熟运用。在散文中运用排偶句,“高下相须,
自然成对”,不仅吸收了骈文音调铿锵、形式优美的特
点,而且排偶句和长短句交替互用,有连类引发、一气
贯注的效果。这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排偶句却有十余处之多。茅坤说“此文中多名言”,就是针对文中大量的排偶句而言的。这些句子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为文章添色不少。

2.切实讲理,以理服人
文章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
3.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
三、文脉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