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读懂诗人读懂诗
—王安石与《登飞来峰》
第一章
锐意执新法,心怀天下安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
第二章
文采承殊渥,才华冠古今
——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
第三章
诗歌载哲理,经典永流传
——品析《登飞来峰》
第一章
锐意执新法,心怀天下安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
走近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官至宰相,在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称为“王安石变法”。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少年英才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之家,他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亲宦游南北各地,增加了 社会阅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就立下了 “矫世变俗”之志。
锐意变法
1058年,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书作万言书,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
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他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
1070年,被任命为宰相,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
1075年,又被任命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宰相,此后新法陆续被废止。
1085年,宋神宗逝世,变法失败。
王安石一生大起大落,两次任相,又两次罢相,始终致力于推行新法,富国强民。
王安石是一名斗士,更是一名勇士。变法期间面对保守派的强烈阻挠和打压,他大声喊出:
的铮铮誓言,坚定不移的推行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列宁
第二章
文采承殊渥,才华冠古今
—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王安石有力地推动了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位列唐宋八大家。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欧阳修
王安石的作品反映出他冠世的才华和傲岸的风骨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逻辑性,语言简练朴素,立意非凡。
散文成就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此文讲述了金溪县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因被父亲当作赚钱工具不能学习从而沦落成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赋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成为千古名篇。
王安石的词作不受五代以来绮靡柔弱词风的影响,从而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范围。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词作成就
这首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内容厚重,立意高远,与同时代的“艳科”之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后来的苏、辛词开辟了道路。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相比散文和词,王安石的诗歌成就是最高的。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诗歌成就
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后期诗歌创作,重炼意和修辞,在用词、造句、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又称“半山体”)。
王安石这种千锤百炼的精神为后人广为称道,“绿”字的使用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讲究修辞炼字的典范。
雪干 王安石
雪干云净见遥岑,南陌芳菲复可寻。
换得千颦为一笑,春风吹柳万黄金。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当冬雪渐消,寒云散去,春回大地,春天一派生机勃勃。诗人运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杨柳的变化,诗中“干”“净”“吹”等
动词运用精当、自然,体现了王荆公体“雅丽精绝”的艺术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的诗歌,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
荆公绝句妙天下
——《艇斋诗话》南宋
第三章
诗歌载哲理,经典永流传
—品析《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知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听说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我的双眼,
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上。
1.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2.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3.畏:害怕。
4.缘:因为。
二读,释义
释
义
小
助
手
你能读懂诗意吗,请借助课本注释和“释义小助手”, 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妙处?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进一步衬托出峰和塔的高。前两句写景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三读,品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看上去很浅显,实则运用了典故。“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比喻奸邪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读,品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这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壮怀豪情,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联系到诗人后来向皇帝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此诗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背景助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寓意深刻,自古被人们所传诵,那么它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呢?
四读,悟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蕴含哲理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四读,悟理
这两首诗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安石是就肯定方面而言,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首诗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1、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2、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
比较阅读,提升
1、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而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的王安石则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立志革新的大无畏精神。
2、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青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比较阅读,提升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蕴含哲理,意境高远,富有生命力,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王安石是一名斗士,为了国家的未来甘冒矢石,政敌对他的诋毁,别人对他的误解,都无法阻挡王安石勇往直前的脚步。千年以后,心怀敬意的我们用王安石自己的一句诗概括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心如宝月映琉璃。
德如壁立千仞
才如汪洋恣肆
愿同学们永远拥有攀登顶峰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