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单元综合检测(三)(原卷板+解析版)语文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单元综合检测(三)(原卷板+解析版)语文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6 08:31:48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使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河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解析:选B。“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解析:选C。C项中类比错,应是对比。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解析:选D。A项中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活动;B项中“文学作品”“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错误;C项“完全”过于绝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满闭幕。3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0多个国家、近5 000位外宾与会。本届论坛突显“一带一路”发展图景正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高质量发展出现端倪。各方认为,要着眼更深入的务实合作、更开放的联动发展、更广泛的互利共赢;要以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民心相通等关键问题;要为此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支持,形成更多可视化成果。
论坛期间,发挥元首外交引领作用,深化了双边关系。各方发布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合作倡议和报告,形成了一份283项的成果清单。尤其是创新地举办了企业家大会,搭建起地方及工商界对接新平台。完善了“一带一路”合作架构,打造了支撑体系。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深入。高峰论坛汇众智、聚众力,得到广泛支持,将继续为高质量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做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从谋篇布局“大写意”转入精谨细腻
“工笔画”》,2019年4月30日“人民网”)
材料二:

“一带一路”六周年:互联互通成绩单(单位:%)
(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材料三:为加大国际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大学近日启动“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该项目是依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科优势,与全球知名院校构建高水平教育合作联盟而共同打造的学位项目,旨在培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国际人才。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介绍,学院现已与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4所院校达成合作,并将在合作院校中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以中国发展、中国文化等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以准备今后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据教育部数据,截至4月底,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
(摘编自魏梦佳、赵旭《北京大学启动国际本科项目加强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新华社”2019年5月9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8年中国外贸增长率和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率,与上年度相比,均有提升,分别达到了12.50%和13.80%。
B.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率达到13.45%,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与2014年相比增长两倍多。
C.中国外贸增长率近四年来连年提升,2017年走出连续两年负增长的低谷,实现7.45%年度增长率,又创历史新高。
D.2013年至2018年六年间,除2015、2016年外,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率均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速。
解析:选C。“近四年来连年提升”有误,应该是“近三年来连续提升”。“又创历史新高”的说法有误,2017年低于2013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坛期间各方提出要进行更深入的务实合作、更开放的联动发展、更广泛的互利共赢,为“一带一路”“大写意”做了深入谋划。
B.在论坛期间发布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合作倡议和报告,形成了一份283项的成果清单,说明各方已经达成了多方面的合作共识。
C.北大依托光华管理学院与14所知名院校达成合作,启动了“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D.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60所高校开展了多元的境外办学与经贸服务。
解析:选B。A项“大写意”说法有误。原文说为绘制“工笔画”做出贡献。C项“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说法有误。文中并未体现。D项“经贸服务”说法有误。
6.“一带一路”发展图景转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高质量发展出现端倪,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答:                                  
                                    
                                    
                                    
答案:(1)国家层面:元首外交引领,深化了双边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互利共赢;建立工作机制。(2)论坛引领高质量发展:形成高质量的合作倡议和报告,形成了一份283项的成果清单。(3)企业合作方面:强化基础设施、产业、金融、投资等合作;企业家大会,搭建起地方及工商界对接新平台。(4)人才合作培养:大学学历互认,北大“未来领导者”项目,境外办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叫 头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一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闻。
“文化大革命”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可是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又从后阳台跳下,才算闭了眼。
“文化大革命”后,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莳花弄草,颐养精神。院中有一株梅花,每当最冷之时,幽然开放。尤其是雪夜,暗香浮动,清冽动人。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轻声哼唱——妹妹啊!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今年是杨素娟辞世十周年,杨小娟正在筹办一场母亲的纪念演出。她想请李阿姨出山,压轴演出她们的代表作《梁祝·楼台会》。可是李阿姨已经封箱,她怕不答应,所以特地前来拜访。
李兰芬一口答应。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杨素娟当年有“剡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几次出了差错,都亏得杨素娟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妹啊——”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的标志性起调。
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搭戏的杨小娟就坐在她旁边,她怔怔地看着,说:你多像你妈!说得杨小娟眼睛一酸。
《楼台会》的戏很热烈,李兰芬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彩。“妹妹啊——”一声叫头,深情款款,让戏迷们过足了瘾。虽然有点老胳膊老腿,但是,演着演着,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李兰芬恍惚觉得是与杨素娟演对手戏。那时候,杨素娟也是这般模样,俊俏可人,惹人喜爱。本来,她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可是一个记者走进了她们的生活。他先是围着自己转,她总是淡淡的,一起出去,也拉上杨素娟。结果,一路上,她没说几句话,全是杨素娟咯咯的笑声。
她对这个油头粉脸的人没好感。可是,她不放心杨素娟,怕她遇人不淑;几次劝说无果,然后就是彼此的害怕见面和见面后的无语……
那一年黄昏,她听到了杨素娟惨死的消息,一口血涌了上来。
“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千叶莲……”
戏已经演到高潮。她已多年没演戏,这会儿越演越烈,感觉浑身发热。杨小娟分明是杨素娟。素娟啊素娟,她眼睛发呆,心痛如绞。
当年给她和杨素娟平反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冤有头债有主,是谁诬陷杨素娟了?当她知道果然是他时,沉默了。
“只道苍天佑良朋,满怀悲愤无处诉……”
她一口血真吐了出来。杨小娟没在意,因为戏演到这时,是有个吐血的动作。台下鸦雀无声,也没在意,反觉得李兰芬作为老艺术家,果然不同凡响,演得跟真的似的。
当嗓子卡住,又吐了两次时,杨小娟意识到出事了。
终于,李兰芬软倒在了舞台上,幕布匆匆拉上。
李兰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李阿姨您没事吧?好些没有?”
李兰芬拉着杨小娟的手,轻轻地说:“小娟,对不起,我演砸了!”
“没有,您太投入了,观众都掉泪了!”
实际上,这也是李兰芬的告别演出。从此,她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只能对着院中的那株梅花,默默吟唱。而关于那口真血,一时传遍了全城。
她缠绵病榻,经常梦见杨素娟,是解放前的杨素娟,穿着旗袍,款款向她走来……
杨小娟来看她,她屏退左右,喘着气,终于把真相告诉了她——出卖她母亲的正是她的生父,也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
“本来,我想永远烂在肚子里,可这对你妈不公……”
临终之时,身边的人看到她的嘴一翕一张,仿佛在唱“妹妹啊——”
(取材自岑燮钧同名小说,有改编)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李兰芬自从与杨素娟分道扬镳后,便低调做人,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颇有俞伯牙因钟子期死而摔琴不弹的旷寞悲凉,让人读来唏嘘感伤。
B.小说中两次写到李兰芬对着梅花低徊吟唱,作者别具匠心地安排这一场景,除暗寓李兰芬的梨园情结外,也幽婉地表达了她对昔日搭档的深切怀念。
C.李兰芬一直在等一个人,这暗示着她始终在关心着杨素娟及其后人的情况,而她的等待也是为了能够见到杨素娟的女儿,从而慰藉自己几十年的牵挂。
D.当李兰芬求证到诬陷杨素娟的恶人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时,她沉默的原因是为好友的遇人不淑而痛心,也为自己终于没有被骗而暗自庆幸。
解析:选B。A项“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是“‘文化大革命’后”;C项“等一个人”还在于向杨素娟的后人说明事实真相;D项“也为自己……暗自庆幸”错。
8.作品是怎样叙述李杨二人的恩怨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叙述线索和表现手法。小说的标题“叫头”其实是线索,小说以“叫头”串联了李兰芬和杨素娟的恩怨故事,层层设置悬念,又插叙了两人当年的有关情况,使故事时空交错,充满情致。
答案:①以“叫头”串连,使叙事更加集中。②层层设悬,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③顺叙与插叙相结合,使文章时空交错,充满情致。④人物自叙与作者旁述相结合,使叙述更加灵活。⑤幻觉与现实交映,更利于情节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9.有人说,仅仅是一个舞台搭档,李兰芬却倾其一生深情怀念,也未免太过愚拙。如何对待搭档,也成为人们当今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请结合小说内容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搭档”的看法。(6分)
答:                                  
                                    
                                    
                                    
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话题,可以结合本文的有关情节谈自己的认识,也可以由这个故事拓展开去,谈见解。只要围绕话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看法一)搭档不仅是事业伙伴,也是人生知己,与自己股肱相依,自当一生珍惜。①李兰芬初登舞台,多蒙杨素娟照顾,彼此的信任与关照是成为搭档的前提;②李兰芬在与搭档的合作中,自创一调,深入人心,完美的搭档也是工作愉快和事业创新的契机和动力;③李兰芬深怕好友误信小人,在无法劝阻的情况下,愤而决裂,也是源于保护和珍惜;④李兰芬一生为此痛心,却更加深切地怀念友人,这正是中华民族重情义的美德体现。(言之有理即可)
(看法二)搭档只是工作和事业中的一个合作者,为此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则未免有些自作多情。①事业伙伴和心灵知己毕竟是两回事,李兰芬因为对方的感情生活而意气用事,两人不再搭档,也阻碍了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②李兰芬对杨素娟的遇人不淑满怀担心,但最终也无法帮助友人走出灾难,足见搭档与心灵的知己仍有一定的距离;③世事变幻和人生无常的不确定性,也要求人们只能把搭档看作是某段路途中的同伴,或许向前一转弯,有更好的搭档在等着你,而只钟情于一人,也太过幼稚和荒唐。(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始隶湖南团练府为裨将,嗣曹王皋为团练使,俾锷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以功擢邵州刺史。皋之节度江西也,李希烈南侵,皋与锷兵三千,使屯寻阳,而皋全军临九江,袭蕲州,尽以众渡,乃表锷为江州刺史。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皋攻安州,使伊慎围之,贼惧,而遣锷城约降,使杀不从者以出。翌日城开,慎以贼降乃己功,不下锷,锷称疾避之。从皋朝京师,皋奏锷文用虽不足,而他可试。德宗擢为鸿胪少卿。先是,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禀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宰相李泌尽以隶左右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岁省五十万缗。帝嘉其功,迁岭南节度使。诸番舶至,尽有其税,于是财蓄不资。日十余艘载犀象珠贝,与商贾杂出于境。数年,京师权家无不富锷之财。进兼太子太傅,徙河东。河东自范希朝讨镇无功,兵才三万,骑六百,府库残耗。锷补完啬费,未几,兵至五万,骑五千,财用丰余。锷自见居财多,且惧谤,纳钱二千万。李绛奏曰:“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不听。卒。子稷,历鸿胪少卿。锷在番,稷常留京师,视势力高下以纳资焉。长庆二年,用稷为德州刺史,悉金宝、媵侍以行。节度使李全略利其货,因军乱杀稷,纳其女为媵。
(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五》)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B.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C.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D.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解析:选B。可以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句式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裨将”,在古代是“副将”的意思。“裨”,古代次等的礼服。
B.“节度”,管辖、治理。唐朝设节度使,是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官职。
C.“鸿胪”,官职名,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汉武帝时始称。
D.“缗”,本义是计量金银的单位,在本文中是穿铜线用的绳子。
解析:选D。D项表述颠倒。本义是穿铜线用的绳子,在这里是计量金银的单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锷屡立战功,却不争功。王锷先后在平定王国良叛变、李希烈南侵中建立勋业;面对伊慎贪功的言行,王锷称病回避。
B.王锷精明能干,善于理财。任鸿胪少卿时,他成功处理天宝年间数千外宾陈案,经李泌的处理,每年为国家节省五十万缗开支。
C.王锷聚敛财富,沦为贪官。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王锷广征诸国船舶之税,中饱私囊,利用职权,贿赂权贵。
D.王锷受到弹劾,祸及子女。他为平息众怒,讨好朝廷,献出家财两千万缗,但仍受到弹劾,儿子王稷最终也因财货被杀。
解析:选D。王锷献出家财是因为“见居财多,且惧谤”,而不是为“平息众怒,讨好朝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5分)
译文:                                    
                                    
(2)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5分)
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至是”,到这时;“悉”全部;“籍”,统计;“佥”,众人;“佥望”,众望;“属”,归于;“市”买。
答案:(1)到这时,王锷详细统计名王以下人员四千人,两千匹积蓄的马,奏请朝廷停止发放一切费用。
(2)王锷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是(贪污敛财),众望不归于他(或人心不服),(这样)恐怕天下人会以为宰相之位是可以买取的。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最初在湖南团练府任副将,后来嗣曹王李皋为湖南团练使,让他去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王锷因功被提拔为邵州刺史。李皋指挥江西时,李希烈南侵,李皋给予王锷三千劲兵,让他驻扎在寻阳,李皋亲自率领全军进临九江,袭取蕲州后,尽率众人渡江,于是表奏王锷为江州刺史。王锷做事小心,善于探得军府情况,事情不论大小都告诉李皋。李皋也推心置腹地任用他,即使是有妻女的家宴,王锷有时也在座。李皋攻打安州,让伊慎围攻,敌人害怕,李皋派遣王锷入城订立降约,让王锷杀掉不同意投降的人然后出城。明日打开城门,伊慎认为敌人投降,是他围城的功劳,因此他的功劳不比王锷小,王锷自称有病避开。跟随李皋到京都,李皋举荐王锷,认为他虽然在文学方面稍有不足,其他则都可以试用。于是德宗提拔他为鸿胪少卿。在此之前,天宝末年,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每年聚集在京城的有数千人,陇右失陷后,这些人不能回去,需鸿胪寺发放给养,每个月需四万缗,共发了四十年。到这时,王锷详细统计名王以下人员四千人,两千匹积蓄的马,奏请朝廷停止发放一切费用。将这些人马,悉数交宰相李泌掌管的左、右神策军,由酋长充任牙将,这样每年减省五十万缗。皇帝奖赏他的功劳,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西南大海中各国船舶驶至,利钱全被没收。于是王锷的家财多得不能计算。王锷每天发遣十余艘小艇,多载犀角、象牙、珍珠、海贝,与商货混在一起出境。几年以后,京师的权贵无不因王锷的财货而富。后来又兼任太子太傅,调任河东。河东自从范希朝镇守以来没什么功业,兵仅三万,骑兵六百,府库残损消耗。王锷补全欠缺的经费,不久,兵至五万,骑兵五千,财用丰余。王锷见自己贪财聚敛,害怕招致批评,就交出家财两千万缗给朝廷。李绛上奏道:“王锷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是(贪污敛财),众望不归于他(或人心不服),(这样)恐怕天下人会以为宰相之位是可以买取的。”皇帝不听。王锷死后,他的儿子王稷历任鸿胪少卿。王锷在番时,王稷常常留在京城,看官员威势实力的高下行贿。长庆二年,王稷任德州刺史,多带金宝、仆妾赴任。节度使李全略贪图他的财货从而图谋夺取,趁本州军队反乱,杀了王稷,纳王稷的女儿为妾。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①
朱 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②,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③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注】 ①道人:此指佛教僧人。溥公:事迹未详,朱熹故人。②云关:指东峰。③支郎: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尊称僧人为支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表明别后几年,作者梦境中经常出现当年与友人聚首的云关,时光流逝,作者双鬓斑白,但能与友人重逢在梦中的云关,仍感到莫大的安慰。
B.颔联写检点梁间的燕子,岁月轮替,燕巢犹在;台上的溪山依旧妩媚迎人,仿佛在和老朋友打招呼。此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的怅惘情绪。
C.颈联转进一层,写作者与友人重逢以后谈论的内容。作者和溥公虽为知交,但在“三生”“万法”等人生哲学上的观点却各有见解。
D.理学家们喜欢用诗来说理,诗歌往往见理不见情,而本诗前半部分抒情,情中寓景,后半部分说理,理中见情,做到了情理交融。
解析:选B。B项,“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的怅惘情绪”错误,体现的是重逢的喜悦之情。
15.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又说了什么理?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诗前四句主要是抒情,由分别期间梦境中的思念来表现重逢时的喜悦,由检点燕巢、溪山打招呼,来表现彼此间的深厚情谊历久弥深,进一步抒写重逢的喜悦。后四句主要说理,作者针对“三生”“万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即看中此生,珍惜当下,寂静闲适,超然洒脱。
答案:①抒发了故友之间的深挚情谊和故友重逢的喜悦之情。别后数年,能与友人在当年聚首的云关重逢,喜悦之情自不待言;燕语如迎故人,溪山依然如画,岁月虽消逝了,但二人的深挚情谊历久弥深。②作者在与友人诗歌酬答之中诉说了“三生”(前生、今生、来生)之说是没有根据的,应看重当下;“万法”归根结底都只在于一个“闲”字,即要寂静闲适的道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既暗示时令是暮春,又借景比喻二人潦倒处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逢”字易错。(2)“拨”字易错。(3)“锁”“乔”二字易错。
答案:(1)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互联网+”时代正以________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副产品”应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这就是“污染+”。从塑料袋到胶带,从泡沫箱到餐盒……根据我国2016年在线订餐用户规模,按照每人每天订购一份外卖计算,外卖所用塑料袋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与互联网在一片掌声和聚光灯下的________不同,污染,如同一个暗黑的幽灵,正以一种不易被察觉的“缓慢”方式,潜入我们的环境,________又无边无际……
如今我们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污染+”问题有三点:第一,“宁多勿少”,即过度包装。第二,“有去无回”,即难以回收。第三,“积重难返”,即严重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________,每个人都应该做思考者、践行者、推动者。能否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平常生活中尽量安排在家做饭,而不去光临街边烧烤小店……
人人于这些细微之处尽一份环保绵力,长此以往,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势必能往前跨出一大步。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史无前例 闪亮登场 鸦雀无声 息息相关
B.见所未见 惊艳四座 鸦雀无声 休戚相关
C.见所未见 闪亮登场 悄无声息 息息相关
D.史无前例 惊艳四座 悄无声息 休戚相关
解析:选C。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见所未见”指以前没有见到过。“史无前例”强调“历史上从未有过”或“没有先例”,不能做定语。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见所未见”。“闪亮登场”表示一种新产品或人物隆重出场,强调“受人注意”的过程。“惊艳四座”指以新颖独特的性质使在座观众或在场群众感到惊喜。文中应与“缓慢潜入”的过程相对,故选“闪亮登场”。“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有主动性。“鸦雀无声”指人们被什么场面震撼了或被什么难住了而默不作声,形容非常安静,是被动性的。根据前文“以一种不易被察觉”可知,此处的语境应该为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所以应该用成语“悄无声息”。“息息相关”和“休戚相关”都有“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的意思;但“息息相关”适用面比较广,可指人,也可指事物;“休戚相关”的适用范围小,只能用于人、集团或国家之间的关系。根据语境此处应该用“息息相关”。故选C。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能否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每个人激发出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要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每个人激发出环保热情,以行为自觉推动思想自觉,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能否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行为自觉推动思想自觉,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要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选D。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A选项,两面对一面,“能否”与后面搭配不当,需删去“能否”。B选项“事倍功半”词语使用错误,改成“事半功倍”。C选项,两面对一面,“能否”与后面搭配不当,需删去“能否”;“事倍功半”词语使用错误,改成“事半功倍”。故选D。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们身边,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而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
B.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而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
C.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而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
D.在我们身边,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而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
解析:选B。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解答本题,一是观察的是身边的人,所以“在我们身边”应在观察后面。二是与下一句句式相似,这是举例强调不破坏环境,故语义重点在“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海南菜系“博杂”得有如海南的文化——由于自身缺乏深厚的积累,①____________________,但无意中却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海南岛盛产椰子、菠萝蜜、芒果、荔枝、菠萝、杨桃、木瓜等热带瓜果,②____________________,如琼州椰子蟹、菠萝鸡、木瓜盅、芒果汁淋虾等等。③____________________,不活不鲜的食物是不入席的。
解析:第①处应紧扣“博杂”来写;第②处要结合前后内容看,从“水果入菜”的角度填写;第③处是海南菜的第三个特点,从横线后可以看出是“新鲜”“鲜美”。
答案:①对异地文化精髓的吸收就显得很随意很杂乱 ②菜肴里便经常出现各种水果作为辅助材料 ③菜肴的选料还非常注重“鲜美”
21.下面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克和诺菲尔将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的学习效果实验。在前9天,A组的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B组的学生不知道;从第10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实验。请根据下面的图表,概括实验结论。不超过25个字。(6分)

答:                                  
                                    
                                    
解析:该图的横坐标是天数,纵坐标是学习成绩,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知道自己成绩后的学习效果明显比不知道自己成绩时的学习效果要好。明确这个信息,再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即可。
答案:(示例1)知道自己成绩的一组学习效果高于不知道自己成绩的一组。
(示例2)知道自己成绩的学生比不知道者学习的效果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曼德拉:“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PAGE



14









单元综合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使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河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满闭幕。3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0多个国家、近5 000位外宾与会。本届论坛突显“一带一路”发展图景正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高质量发展出现端倪。各方认为,要着眼更深入的务实合作、更开放的联动发展、更广泛的互利共赢;要以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民心相通等关键问题;要为此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支持,形成更多可视化成果。
论坛期间,发挥元首外交引领作用,深化了双边关系。各方发布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合作倡议和报告,形成了一份283项的成果清单。尤其是创新地举办了企业家大会,搭建起地方及工商界对接新平台。完善了“一带一路”合作架构,打造了支撑体系。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深入。高峰论坛汇众智、聚众力,得到广泛支持,将继续为高质量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做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从谋篇布局“大写意”转入精谨细腻
“工笔画”》,2019年4月30日“人民网”)
材料二:

“一带一路”六周年:互联互通成绩单(单位:%)
(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材料三:为加大国际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大学近日启动“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该项目是依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科优势,与全球知名院校构建高水平教育合作联盟而共同打造的学位项目,旨在培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国际人才。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介绍,学院现已与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4所院校达成合作,并将在合作院校中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以中国发展、中国文化等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以准备今后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据教育部数据,截至4月底,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
(摘编自魏梦佳、赵旭《北京大学启动国际本科项目加强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新华社”2019年5月9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8年中国外贸增长率和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率,与上年度相比,均有提升,分别达到了12.50%和13.80%。
B.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率达到13.45%,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与2014年相比增长两倍多。
C.中国外贸增长率近四年来连年提升,2017年走出连续两年负增长的低谷,实现7.45%年度增长率,又创历史新高。
D.2013年至2018年六年间,除2015、2016年外,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率均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坛期间各方提出要进行更深入的务实合作、更开放的联动发展、更广泛的互利共赢,为“一带一路”“大写意”做了深入谋划。
B.在论坛期间发布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合作倡议和报告,形成了一份283项的成果清单,说明各方已经达成了多方面的合作共识。
C.北大依托光华管理学院与14所知名院校达成合作,启动了“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D.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60所高校开展了多元的境外办学与经贸服务。
6.“一带一路”发展图景转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高质量发展出现端倪,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叫 头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一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闻。
“文化大革命”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可是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又从后阳台跳下,才算闭了眼。
“文化大革命”后,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莳花弄草,颐养精神。院中有一株梅花,每当最冷之时,幽然开放。尤其是雪夜,暗香浮动,清冽动人。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轻声哼唱——妹妹啊!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今年是杨素娟辞世十周年,杨小娟正在筹办一场母亲的纪念演出。她想请李阿姨出山,压轴演出她们的代表作《梁祝·楼台会》。可是李阿姨已经封箱,她怕不答应,所以特地前来拜访。
李兰芬一口答应。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杨素娟当年有“剡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几次出了差错,都亏得杨素娟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妹啊——”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的标志性起调。
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搭戏的杨小娟就坐在她旁边,她怔怔地看着,说:你多像你妈!说得杨小娟眼睛一酸。
《楼台会》的戏很热烈,李兰芬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彩。“妹妹啊——”一声叫头,深情款款,让戏迷们过足了瘾。虽然有点老胳膊老腿,但是,演着演着,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李兰芬恍惚觉得是与杨素娟演对手戏。那时候,杨素娟也是这般模样,俊俏可人,惹人喜爱。本来,她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可是一个记者走进了她们的生活。他先是围着自己转,她总是淡淡的,一起出去,也拉上杨素娟。结果,一路上,她没说几句话,全是杨素娟咯咯的笑声。
她对这个油头粉脸的人没好感。可是,她不放心杨素娟,怕她遇人不淑;几次劝说无果,然后就是彼此的害怕见面和见面后的无语……
那一年黄昏,她听到了杨素娟惨死的消息,一口血涌了上来。
“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千叶莲……”
戏已经演到高潮。她已多年没演戏,这会儿越演越烈,感觉浑身发热。杨小娟分明是杨素娟。素娟啊素娟,她眼睛发呆,心痛如绞。
当年给她和杨素娟平反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冤有头债有主,是谁诬陷杨素娟了?当她知道果然是他时,沉默了。
“只道苍天佑良朋,满怀悲愤无处诉……”
她一口血真吐了出来。杨小娟没在意,因为戏演到这时,是有个吐血的动作。台下鸦雀无声,也没在意,反觉得李兰芬作为老艺术家,果然不同凡响,演得跟真的似的。
当嗓子卡住,又吐了两次时,杨小娟意识到出事了。
终于,李兰芬软倒在了舞台上,幕布匆匆拉上。
李兰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李阿姨您没事吧?好些没有?”
李兰芬拉着杨小娟的手,轻轻地说:“小娟,对不起,我演砸了!”
“没有,您太投入了,观众都掉泪了!”
实际上,这也是李兰芬的告别演出。从此,她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只能对着院中的那株梅花,默默吟唱。而关于那口真血,一时传遍了全城。
她缠绵病榻,经常梦见杨素娟,是解放前的杨素娟,穿着旗袍,款款向她走来……
杨小娟来看她,她屏退左右,喘着气,终于把真相告诉了她——出卖她母亲的正是她的生父,也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
“本来,我想永远烂在肚子里,可这对你妈不公……”
临终之时,身边的人看到她的嘴一翕一张,仿佛在唱“妹妹啊——”
(取材自岑燮钧同名小说,有改编)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李兰芬自从与杨素娟分道扬镳后,便低调做人,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颇有俞伯牙因钟子期死而摔琴不弹的旷寞悲凉,让人读来唏嘘感伤。
B.小说中两次写到李兰芬对着梅花低徊吟唱,作者别具匠心地安排这一场景,除暗寓李兰芬的梨园情结外,也幽婉地表达了她对昔日搭档的深切怀念。
C.李兰芬一直在等一个人,这暗示着她始终在关心着杨素娟及其后人的情况,而她的等待也是为了能够见到杨素娟的女儿,从而慰藉自己几十年的牵挂。
D.当李兰芬求证到诬陷杨素娟的恶人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时,她沉默的原因是为好友的遇人不淑而痛心,也为自己终于没有被骗而暗自庆幸。
8.作品是怎样叙述李杨二人的恩怨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9.有人说,仅仅是一个舞台搭档,李兰芬却倾其一生深情怀念,也未免太过愚拙。如何对待搭档,也成为人们当今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请结合小说内容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搭档”的看法。(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始隶湖南团练府为裨将,嗣曹王皋为团练使,俾锷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以功擢邵州刺史。皋之节度江西也,李希烈南侵,皋与锷兵三千,使屯寻阳,而皋全军临九江,袭蕲州,尽以众渡,乃表锷为江州刺史。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皋攻安州,使伊慎围之,贼惧,而遣锷城约降,使杀不从者以出。翌日城开,慎以贼降乃己功,不下锷,锷称疾避之。从皋朝京师,皋奏锷文用虽不足,而他可试。德宗擢为鸿胪少卿。先是,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禀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宰相李泌尽以隶左右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岁省五十万缗。帝嘉其功,迁岭南节度使。诸番舶至,尽有其税,于是财蓄不资。日十余艘载犀象珠贝,与商贾杂出于境。数年,京师权家无不富锷之财。进兼太子太傅,徙河东。河东自范希朝讨镇无功,兵才三万,骑六百,府库残耗。锷补完啬费,未几,兵至五万,骑五千,财用丰余。锷自见居财多,且惧谤,纳钱二千万。李绛奏曰:“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不听。卒。子稷,历鸿胪少卿。锷在番,稷常留京师,视势力高下以纳资焉。长庆二年,用稷为德州刺史,悉金宝、媵侍以行。节度使李全略利其货,因军乱杀稷,纳其女为媵。
(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五》)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B.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C.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D.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裨将”,在古代是“副将”的意思。“裨”,古代次等的礼服。
B.“节度”,管辖、治理。唐朝设节度使,是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官职。
C.“鸿胪”,官职名,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汉武帝时始称。
D.“缗”,本义是计量金银的单位,在本文中是穿铜线用的绳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锷屡立战功,却不争功。王锷先后在平定王国良叛变、李希烈南侵中建立勋业;面对伊慎贪功的言行,王锷称病回避。
B.王锷精明能干,善于理财。任鸿胪少卿时,他成功处理天宝年间数千外宾陈案,经李泌的处理,每年为国家节省五十万缗开支。
C.王锷聚敛财富,沦为贪官。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王锷广征诸国船舶之税,中饱私囊,利用职权,贿赂权贵。
D.王锷受到弹劾,祸及子女。他为平息众怒,讨好朝廷,献出家财两千万缗,但仍受到弹劾,儿子王稷最终也因财货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5分)
译文:                                    
                                    
(2)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5分)
译文: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最初在湖南团练府任副将,后来嗣曹王李皋为湖南团练使,让他去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王锷因功被提拔为邵州刺史。李皋指挥江西时,李希烈南侵,李皋给予王锷三千劲兵,让他驻扎在寻阳,李皋亲自率领全军进临九江,袭取蕲州后,尽率众人渡江,于是表奏王锷为江州刺史。王锷做事小心,善于探得军府情况,事情不论大小都告诉李皋。李皋也推心置腹地任用他,即使是有妻女的家宴,王锷有时也在座。李皋攻打安州,让伊慎围攻,敌人害怕,李皋派遣王锷入城订立降约,让王锷杀掉不同意投降的人然后出城。明日打开城门,伊慎认为敌人投降,是他围城的功劳,因此他的功劳不比王锷小,王锷自称有病避开。跟随李皋到京都,李皋举荐王锷,认为他虽然在文学方面稍有不足,其他则都可以试用。于是德宗提拔他为鸿胪少卿。在此之前,天宝末年,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每年聚集在京城的有数千人,陇右失陷后,这些人不能回去,需鸿胪寺发放给养,每个月需四万缗,共发了四十年。到这时,王锷详细统计名王以下人员四千人,两千匹积蓄的马,奏请朝廷停止发放一切费用。将这些人马,悉数交宰相李泌掌管的左、右神策军,由酋长充任牙将,这样每年减省五十万缗。皇帝奖赏他的功劳,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西南大海中各国船舶驶至,利钱全被没收。于是王锷的家财多得不能计算。王锷每天发遣十余艘小艇,多载犀角、象牙、珍珠、海贝,与商货混在一起出境。几年以后,京师的权贵无不因王锷的财货而富。后来又兼任太子太傅,调任河东。河东自从范希朝镇守以来没什么功业,兵仅三万,骑兵六百,府库残损消耗。王锷补全欠缺的经费,不久,兵至五万,骑兵五千,财用丰余。王锷见自己贪财聚敛,害怕招致批评,就交出家财两千万缗给朝廷。李绛上奏道:“王锷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是(贪污敛财),众望不归于他(或人心不服),(这样)恐怕天下人会以为宰相之位是可以买取的。”皇帝不听。王锷死后,他的儿子王稷历任鸿胪少卿。王锷在番时,王稷常常留在京城,看官员威势实力的高下行贿。长庆二年,王稷任德州刺史,多带金宝、仆妾赴任。节度使李全略贪图他的财货从而图谋夺取,趁本州军队反乱,杀了王稷,纳王稷的女儿为妾。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①
朱 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②,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③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注】 ①道人:此指佛教僧人。溥公:事迹未详,朱熹故人。②云关:指东峰。③支郎: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尊称僧人为支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表明别后几年,作者梦境中经常出现当年与友人聚首的云关,时光流逝,作者双鬓斑白,但能与友人重逢在梦中的云关,仍感到莫大的安慰。
B.颔联写检点梁间的燕子,岁月轮替,燕巢犹在;台上的溪山依旧妩媚迎人,仿佛在和老朋友打招呼。此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的怅惘情绪。
C.颈联转进一层,写作者与友人重逢以后谈论的内容。作者和溥公虽为知交,但在“三生”“万法”等人生哲学上的观点却各有见解。
D.理学家们喜欢用诗来说理,诗歌往往见理不见情,而本诗前半部分抒情,情中寓景,后半部分说理,理中见情,做到了情理交融。
15.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又说了什么理?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既暗示时令是暮春,又借景比喻二人潦倒处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互联网+”时代正以________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副产品”应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这就是“污染+”。从塑料袋到胶带,从泡沫箱到餐盒……根据我国2016年在线订餐用户规模,按照每人每天订购一份外卖计算,外卖所用塑料袋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与互联网在一片掌声和聚光灯下的________不同,污染,如同一个暗黑的幽灵,正以一种不易被察觉的“缓慢”方式,潜入我们的环境,________又无边无际……
如今我们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污染+”问题有三点:第一,“宁多勿少”,即过度包装。第二,“有去无回”,即难以回收。第三,“积重难返”,即严重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________,每个人都应该做思考者、践行者、推动者。能否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平常生活中尽量安排在家做饭,而不去光临街边烧烤小店……
人人于这些细微之处尽一份环保绵力,长此以往,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势必能往前跨出一大步。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史无前例 闪亮登场 鸦雀无声 息息相关
B.见所未见 惊艳四座 鸦雀无声 休戚相关
C.见所未见 闪亮登场 悄无声息 息息相关
D.史无前例 惊艳四座 悄无声息 休戚相关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能否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每个人激发出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要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每个人激发出环保热情,以行为自觉推动思想自觉,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能否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行为自觉推动思想自觉,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要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文明的标签,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们身边,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而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
B.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而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
C.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而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
D.在我们身边,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而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海南菜系“博杂”得有如海南的文化——由于自身缺乏深厚的积累,①____________________,但无意中却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海南岛盛产椰子、菠萝蜜、芒果、荔枝、菠萝、杨桃、木瓜等热带瓜果,②____________________,如琼州椰子蟹、菠萝鸡、木瓜盅、芒果汁淋虾等等。③____________________,不活不鲜的食物是不入席的。
21.下面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克和诺菲尔将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的学习效果实验。在前9天,A组的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B组的学生不知道;从第10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实验。请根据下面的图表,概括实验结论。不超过25个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曼德拉:“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PAG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