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难点)
2.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重点)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筛选信息理要点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但别以为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晴天。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得带雨伞。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脉。那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只要你会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竺可桢(zhú 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候鸟(hòu) 经度(jīnɡ)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ɡ) 翩然(piān) 草木荣枯(kū) 孕育(yùn) 刺槐(huái) 连翘(qiáo) 农谚(yàn)
2.据词释义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衰草连天:形容一片枯草,连绵不绝。几乎像是与天连接。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地理学家,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另著有《竺可桢文集》。
(二)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交流点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交流点拨】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交流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无处寻觅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交流点拨】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第二课时 探究事理明技巧
一、新课导入,情景入题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一)预习交流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交流点拨】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对照课文P133底下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点拨】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4.筛选信息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找出标志性词语,这篇课文哪些词语是标志性词语?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二)文本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
【交流点拨】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你不信吗,举例子给你听,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三)内容主旨
《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四)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⑴精读第1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生1:第1自然段写得很美,从春天写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的四季图。
生2:我觉得这一段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四季景物的特征。
生3:这一段用词准确生动,例如:“萌发”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生动地表现了花开的有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贴切地表现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把风吹落叶的声音表现出来,让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途”形象地表现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⑵精读第2段,思考这一段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交流点拨】a.前后照应。“草木荣枯”照应“桃花”“杏花”;“候鸟去来”照应“布谷鸟”。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将杏花和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写布谷鸟“唱歌”,很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c.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2.(1)齐读第2自然段,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分号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一句中“左右”一词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交流点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左右”一词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⑶找出类似的文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词语。
【交流点拨】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等。
【小结】从以上句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五)探究说明方法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⑴下定义 如: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理解: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特征)。
⑵打比方 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或物候观测的复杂和灵敏的特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⑶作比较 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理解: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⑷分类别 如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⑸举例子 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大自然语言?并说说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①“清明前,开秧田”,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确定点豆种瓜的时间。
③“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2.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交流点拨】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要求用8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而且是事理说明文,说明文比较枯燥,阐释的道理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热爱这门科学,需要教师备课充分和开动脑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