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6 20:0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超市

新课导入

你对超市了解多少?
超市
商业组织形式——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一词来源于英文supermarket,常简称超市,是指以顾客自选方式经营食品、家庭日用品为主的大型综合性零售商场,是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主要的商业零售组织形式。
在我国,超级市场被引入始于1978年,当时称作自选商场。1983年1月3日,中国第一家超级市场在北京市海淀区开业,那时购买者几乎都是外国人。2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去超市购物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
市场经济购物
伟大历史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本课主要内容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改革开发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的原因。
运用: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利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

过程与方法
1、设列专题,分析讨论改革开放来的经济形势的变化。
2、探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检验真理标准的认识。
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3、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一、伟大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

内容解析
召开
背景
经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华国锋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邓小平
决策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左”倾——实事求是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
拨乱反正
意义
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包产到户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行政机构的改变
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
产业结构的改变
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措施:实施改变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自主经营
所 有 制:公有制 多种
分配体制:平均主义 多种
意义
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极大了企业的竞争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增加活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了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背景
1.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2. 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斗争。(政治因素)
3.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4.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十四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89人(出席开幕式1956人),特邀(1927年以前入党,并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代表46人(出席开幕式35人),代表全国5100万党员。
内容:
1、 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
2、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意义:
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过程





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大
21世纪初
十六大
确立目标
进入新阶段
初步建立
进一步完善
意义
1、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2、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4、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想一想
你知道邓小平的故事吗?
邓小平

拓展阅读
邓小平(1904.8.22~1997.2.19)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这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伟大历史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背景
内容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意义
过程
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

课堂小结

针对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问题: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改革过程、改革方式等的一些内容,1978年是转折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国家的发展方向,明确了要以经济建设为国家重心,这由材料一可以明确看出。会上提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二也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从哪方面着手,逐步延伸开来,直到十四大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证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性。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结束了“左”倾错误
C、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一、选择

课堂练习
B
2、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
B
3、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 )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4、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 )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B
A
5、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A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D
二、简答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巨大意义
1、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2、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
4、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5、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分析:
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但是,改革后我们实行的依然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很难。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简要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的。
农村改革中,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解放农村生产力。
在城市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增强企业活力,政企分开,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改革分配制度,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
学习延伸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村改革,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其次,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大于城市。另外,一些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
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解放农村生产力。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落后。此外,农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很低,还需要探索新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