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6 20: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加点字注音。
便舍船( ) 俨然( )
豁然开朗( ) 衣着( )
垂髫( ) 邑人( )
间隔( ) 诣太守( )
此中人语云( ) 骥(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其 欲穷其林/得其船
(      )(      )
(2)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      )(      )
(3)乃 乃不知有汉/见渔人,乃大惊
(      )(      )
(4)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
(      )(      )
(5)之 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
(      )(      )
(6)舍 便舍船/屋舍俨然
(      )(      )
(7)志 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      )(      )
(8)出 不复出焉/皆出酒食
(      )(      )
(9)遂 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
(      )(      )
(10)之 闻之,欣然规往/处处志之
(      )(      )
3.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3)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4)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5)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4.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     (时期)著名诗人。又名潜,字元亮,自号     先生,除了《桃花源记》以外,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2科学峰会,汇聚科学思想、影响创新思维、激发社会风尚。(将“影响”和“激发”对调)
B.2017年世界汽车近1亿辆销量中,中国销量近3000万辆,已经成为最大的全球汽车市场。(在“2017年”前面加上“在”)
C.对于教育来讲,我们应该建议提倡的是因材施教,而现今大家都把每个孩子当成“天才”来教育。(删去“建议”)
D.经常被批评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他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将“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和“产生自卑心理”对调)
6.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恐怕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从他本民族母语中的“明”字(光明、明亮的意思)里引发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一起”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
【材料二】司马迁集大半生心血融进一部《史记》,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就此凝结进小小的汉字中。一个汉字映入眼帘,你的心境便随它而产生了一种相关的情感;文人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成了所有欲回乡而不得的游子的纽带,连接着故土、文化和游子的回忆。
(1)请根据材料一说说汉字的特点。
    
    
(2)有人说“炎黄子孙最为显著的标志是汉字”。请根据材料简述理由。
    
    
课内精读
1.解释加点词语。
(1)缘溪行  
(2)欲穷其林  
(3)便要还家  
(4)咸来问讯  
2.翻译下列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3)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做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B.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桃花源人开头对渔人的热情与渔人临别之时表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冷漠对比,突出了桃花源人不愿外界人来打扰,打破他们自给自足的美好生活。
C. 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是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处处落实,看似毫无虚笔。
D.作者借这样一个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没有战争,没有苛政。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利害的争夺,人际关系和谐。
拓展阅读
陶渊明传(节选)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③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注】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博学善属文/称善者久之
B.志不及也/处处志之
C.偃卧瘠馁有日矣/有时见日
D.便语客/此中人语云
2.用“/”在下列句子需加标点符号的地方断开,断三处。
亲 老 家 贫 起 为 州 祭 酒 不 堪 吏 职 少 日 自 解 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2. 结合文章,分析陶渊明这一人物的形象。
    
    





































《桃花源记》自主学习参考答案
基础锤炼
1.shě yǎn huò zhuó tiáo yì jiàn yì yù jì
2.(1)这,那/他的,代渔人的(2)作为/对,向 (3)竟,竟然/就,于是(4)寻找/不久(5)的/指代所看到的景象(6)舍弃/房屋(7)标志/做标志(8)出来/拿出(9)于是,就/最终(10)这件事/语气助词,无实义
3.(1)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2)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4)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5)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困境。
4.东晋 五柳
5.B(将“最大的”和 “全球”对调)
6.(1)汉字是一个音形义的结合体。(或者音形义是紧密相关的)(2)因为“汉字”连接着故土、文化和游子的回忆。
课内精读
1.(1)沿着,顺着(2)尽(3)同“邀”,邀请(4)都
2.(1)花草鲜艳而美丽,落花纷纷。(2)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3)人们在里面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的人完全一样。(4)老人和小孩子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1)渔人“具言”的是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十分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和谐。所以,桃花源中人“叹惋”。
(2)“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3)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迭;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
4.B(“桃花源人开头对渔人的热情与渔人临别之时表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冷漠对比”说法不妥。)
拓展阅读
1.D(A.善于/好;B.志向/做标志;C.几天/太阳;D.都是“告诉”)
2.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3.(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
4.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后来忍受不了官场琐事,弃官回家,亲自耕种自给自足。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效仿乡里的百姓!”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到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