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怎样比较运动快慢( 复习导学案 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2怎样比较运动快慢( 复习导学案 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4-28 20:5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2怎样比较运动快慢(复习方案)
复习目标:
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复习重点难点
(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计算(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知识网络:
重难点突破
速度
定义
物理学中,把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
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
v=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常用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常见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4.2m/s,光速约为3.0×108m/s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达标测试与提高训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A. 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 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 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 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就开始计时,而不能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是(????)
A. 离起跑线太远,怕听不清枪声 B. 听枪声计时不准确,使运动员的成绩偏高 C. 看烟计时比较方便 D. 听枪声计时不准确,使运动员的成绩偏低
一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测得他在7s末的速度为9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他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约为(????)
A. 5m/s B. 10m/s C. 7m/s D. 15m/s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小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A. 身高约为160dm B. 100m短跑成绩约为6s C. 步行速度约为1m/s D. 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s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0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它在第4秒内的速度是(????)
A. 2.5米/秒 B. 2米/秒 C. 5米/秒 D. 8米/秒
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 0至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 0至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 2s至5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2m D. 5s至7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6m
对速度公式v=st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D. 一定时间内,平均速度越大的通过的路程越小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 B. 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 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 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计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A. 90km/h B. 70km/h C. 50km/h D. 40km/h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请填上适当的单位:
(1)某一中学生身高是170_____; ? ??
(2)某同学跑100m用时16.3______;
(3)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2_____; ?????
(4)人手臂的长度大约为6.5______。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______,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______(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的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
海口“双创”以来,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小谦同学骑自行车上学,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谦是______的,他以5m/s的速度,匀速直线骑行500m的时间是______s。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一列长为200m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1.8km长的大桥时,所用的时间100s,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
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 (1)它在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40m/s,并仍以此速度向前开行,这辆车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为什么? (2)如果这辆轿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

某时刻有一辆快速公交车甲和一辆普通公交电车乙,从同一路口同时向东沿直线匀速行驶。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求: (1)在此过程中,甲车相对于乙车向哪个方向行驶? (2)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分别为多少? (3)运行2min后,两车相距多远?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如图-1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cm/s (3)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5)VBC________VAC(填“>”、“<”或“=”)
(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2中能反映图-1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选填“A”或“B”)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运动的图象,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 A.由图可知,甲车初速度不为0,不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也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错误; 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甲=s甲t甲=10.0m5s=2m/s;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正确;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如果两车反向运动,则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同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故C错误;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光速和声速的大小关系,考查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在常温下,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的速度是340m/s,光速比声速大,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 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大,根据t=sv,听到枪声再计时,记录时间会偏小,导致运动员成绩偏高,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B
【解析】【分析】 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是解此题的关键,不要被题目的一些数据迷惑,此题属于基础题,也是易错题。 平均速度是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平均速度v=st。 【解答】 运动员10s末到达终点,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v=st=100m10s=10m/s,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属于基础知识,但是重点内容,需要熟练掌握。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解答】 AB.速度由路程和时间共同决定,当不确定其中一个因素时,速度的大小无法比较,故AB错误; C.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故C错误;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要求学生对相关的物理量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对常见的物体要有初步的估测能力。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0cm=16.0d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不可能是6s,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3.6m/s≈1.1m/s左右,故C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min,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
【解析】解: 物体的运动速度: v=st=20m10s=2m/s, 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任何时间段内的速度都是相同的,都是2m/s。 故选:B。 物体做运算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不变,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大小即为它在第4秒内的速度。 本题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以及速度的计算,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解题关键是看清图象的各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变化特点。 (1)求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相对应的时间,根据v=st求出; (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直线。 【解答】 A.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st=2m5s=0.4m/s,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0s~7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是6m,小车的平均速度为v=st=6m7s≈0.86m/s,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2s~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状态,故C错误; D.在5s~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2m=4m,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概念及其公式的了解与掌握,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不变的,与路程长短和时间长短无关。可以将速度、电阻、密度、比热、热值对比记忆。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决定的;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 A.运动路程越长,但不知道时间大小,速度不一定大,故A错误; B.运动时间越短,但不知道路程大小,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是一定值,也就是其速度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故C正确; D.由路程公式s=vt可知,一定时间内,平均速度越大的通过的路程越大,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解:A、由图知,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st,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B错误; C、由图知,t2?t3时间内甲静止,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但t4时,甲的速度又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 D、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两辆小车的运动快慢情况;然后再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 (2)根据图象判断各段的运动情况,根据v=st判断出各段的速度。 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10.【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求出5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 汽车的速度表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汽车在10s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10s的比值,就是汽车在10s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 由题意知,小明在汽车驶过第1根电线杆时开始计时,在汽车驶过第5根电线杆时停止计时, 则汽车通过的路程(4个间隔距离):s=4×50m=200m, 汽车的平均速度:v=st=200m10s=20m/s=72km/h≈70km/h,故B正确。 故选B。 11.【答案】(1)cm;(2)s;(3)m/s;(4)dm
【解析】【分析】
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或过程包含的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不同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解答】 (1)中学生的身高在170cm=1.7m左右; (2)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在15s左右,此题为16.3s;
(3)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2m/s;
(4)人手臂的长度大约为6.5dm。
故答案为:(1)cm;(2)s;(3)m/s;(4)dm。
12.【答案】向后运动;静止
【解析】【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关键是对图象的分析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根据三个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求出甲的运动速度;再比较甲、乙、丙的运动速度,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甲的图象是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甲=s甲t甲=20m5s=4m/s; 乙的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乙=6m/s; 丙的图象也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丙=4m/s; 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因此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后运动;甲和丙的速度相同,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保持静止。 故答案为:向后运动;静止。 13.【答案】15:8
【解析】解:由v=st可得:t甲:t乙=s甲v甲:s乙v乙=s甲s乙×v乙v甲=52×34=15:8。 故答案为:15:8。 已知速度的比和路程的比,求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变形t=sv计算即可。 本题考查了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14.【答案】静止 ? 100
【解析】解: 小谦同学骑自行车行驶过程中,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明同学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 由v=st得,小谦同学骑自行车匀速行驶时间t=sv=500m5m/s=100s。 故答案为:静止;100。 (1)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2)知道小谦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和行驶路程,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骑车时间。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应用和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性题目,比较简单。 15.【答案】解:整列火车通过大桥时,行驶的路程:s=s车+s桥=200m+1800m=2000m, 火车的速度:v=st=2000m100s=20m/s=20×3.6km/h=72km/h。 答: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20m/s,合72km/h。
【解析】火车通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大桥长,根据v=st求出速度。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知道火车通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大桥长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6.【答案】解:(1)交通标志牌“12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120km/h; 轿车速度40m/s=40×3.6?km/h=144?km/h>120km/h, 所以,这辆车违反了交通规则; (2)由图可知到厦门的路程s=54km, 由v=st得:t=sv=54km108km/h=0.5h。 答:(1)这辆车违反了交通规则,因为这辆车的速度超过了限制速度; (2)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0.5h。
【解析】此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并能从图中获得相关数据。 (1)交通标志牌“12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120km/h;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然后与120km/h相比较即可得到答案; (2)已知路程和速度,可直接利用速度公式求得时间。 17.【答案】解:根据图象可得: (1)甲乙从同一路口同时向东沿直线匀速行驶,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2)由图可知,t甲=t乙=4s时,s甲=40m,s乙=20m,则 v甲=s甲t甲=40m4s=10m/s,v乙=s乙t乙=20m4s=5m/s; (3)运行2min后,两车相距: △s=s甲?s乙=(v甲?v乙)t=(10m/s?5m/s)×120s=600m。 答:(1)甲车相对于乙车向东方向行驶; (2)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5m/s; (3)运行2min后,两车相距600m。
【解析】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象判断出两车的运动状态和得出有用的信息。 (1)甲乙从同一路口同时向东沿直线匀速行驶,如图甲和乙在运动过程中,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距离越来越远,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2)在甲、乙图象上找到任意路程和时间的对应点,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甲乙速度; (3)由甲乙速度和时间,求出甲乙通过的路程,求出甲乙的距离。 18.【答案】(1)v=st??时间
(2)40.0 ??25.0
(3)小
(4)同一位置(同一高度)
(5)>
(6)B

【解析】【分析】
(1)要根据v=st测量平均速度的大小;根据测时间时的具体状况,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 (2)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st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3)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4)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 (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6)根据小车的运动情况,结合图像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st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
(1)此实验的实验原理是:v=st;
实验中在测量时间时,由于判断小车通过中间点时不容易判断,测量出的时间误差太大,所以需要多次测量;
(2)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sABtAB=40.0cm1.6s=25.0cm/s; (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st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BC>vAC;
(6)由题意可知,小车在此过程中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是B。
故答案为:(1)v=st;时间;(2)40.0;25.0;(3)小;(4)同一位置;(5)>;(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