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文言文二则 课件(2课时,29+36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文言文二则 课件(2课时,29+36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6 13:03:52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郑人买履》
《叶公好龙》《东施效颦》
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学弈》也是一篇古文。
孟子(约前372 —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重点)
4.体会并学习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难点)
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弈秋】
【通国】
【惟弈秋之为听】
【鸿鹄】
【缴】
只听弈秋的教诲。
全国。
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去后可以将箭收回。
“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之】
【弗若】
【为】
【与】
【然】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这样。
因为。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不如。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援引
书写指导:右边是 “ 爰”, 不要写成“爱”。

yuán
结构:左右
组词:援助 支援
造句:这位律师援引了一个以前
的案例来证明他的论断。
音序:Y 部首:扌



一应俱全
书写指导:“具”下框
窄长,里边是三短横,都靠左边,下边一横要长,撇和点要外展。


结构:左右
组词:面面俱到 与时俱进
造句:妈妈准备的物品一应俱全,我们可以放心去旅游了。
音序:J 部首:亻



弗去
书写指导:“弓”扁宽,
上横要短,最下横要长,左边是竖撇,右竖要长。


结构:独体
组词:弗许 自愧弗如
造句:他的台风与舞技
我们自愧弗如。
音序:F 部首:乛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指导朗读
弈 秋,通 国 之 善 弈 者 也 。使 弈 秋 诲 二 人 弈 ,其 一 人专 心 致 志,惟 弈 秋 之 为 听;一 人 虽 听 之,一 心 以 为 有 鸿鹄 将 至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虽 与 之 俱 学,弗 若 之 矣。为是 其 智 弗 若 与?曰:非 然 也。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
专心致志, 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总以为
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两个人跟他学下棋做铺垫。
《学弈》中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讨论交流: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叙述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专心致志”“惟”写出了其中一个人听课时聚精会神的状态;“一心以为”“思”则写出另一个人听课时三心二意,精力不够集中的情形。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专心致志?成功
一心二用?失败
条件一样
态度不同
○ 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学 弈
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弗若之矣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得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ɡ biàn miàn miàn jù dào
( ) ( )
zhī yuán zì kuì fú rú
( ) ( )
争辩
面面俱到
支援
自愧弗如
二、解释加点的字,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是其智弗若与? 弗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弈秋的教诲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诲。
不如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共36张PPT)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1.会写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重点)
4.体会并学习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难点)
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辩斗】
【以】
【去】
【日中】
【车盖】
【及】
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辩论,争论。
离。
认为。
正午。
到,到了。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决】
【孰】
【为】
【汝】
判断。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汤:热水。
同“谓”,说。
寒凉。
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你。
谁。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辩论
书写指导:三部分要写紧凑,两个“立” 的下横都稍长,左边“ 十” 的竖变为撇。

biàn
结构:左中右
组词:分辩 辩论
造句:这道题具体怎么做,同
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音序:B 部首:辛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指导朗读
孔 子 东 游 ,见 两 小 儿 辩 斗 ,问其故一 儿 曰:“ 我以 日 始 出 时 去人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一 儿 曰:“我 以 日 初 出 远,而 日 中 时 近也。”一 儿 曰:“日 初 出 大 如 车 盖,及 日 中 则 如 盘 盂,此 不 为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 ?”一 儿 曰:“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及 其 日中 如 探 汤,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孔子向东游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问他们辩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就小得像一个盘盂,
另一个小孩儿说:
一个小孩儿说:“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热,
者 凉 乎 ?”孔 子 不 能 决 也。两 小 儿 笑 曰:“孰 为 汝 多 知 乎 ?”
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
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
一儿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近,中午太阳离人远;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从视觉角度出发,用两个比喻句“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具体说明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看上去大,离人近;正午时太阳看上去小,离人远。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引起人们的思索,突出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儿用“沧沧凉凉”“如探汤”分别描述早晨和中午太阳照在人身上的感觉,从而说明中午气温比早晨高,所以中午太阳离人近。
“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孔子不能决”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以反问句式结束全文,并无讽刺之意,反而显出小孩子的纯真可爱。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说明观点的时候需要有根据,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可以增强说服力。
运用:《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观点不同,但他们说明观点时都有事实根据,以致“孔子不能决也”。
通过对两个故事内容的了解,说说应该怎样学,如何辩。
通过《学弈》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切不可三心二意。通过《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辩论时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有支持观点的依据。
讨论交流:
○ 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两小儿辩日》一文讲的是,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是远小近大。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 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前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大,中午的时候看起来小的感受和离得远的事物看起来小,离得近的事物看起来大的常识。后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凉,中午的时候感觉热的感受和离发热物体近感觉热,离发热物体远感觉凉的常识。





善于观察
大胆质疑
知识无穷
学无止境
起因:两小儿辩斗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但因为他们各有依据,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边,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文章节选自《列子·汤问》,它叙述了古时候两小儿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作出判断的故事。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边,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思考: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①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②者:……的人。
③度:测量。
④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⑤坐:同“座”,座位。
词语解释
⑥操:携带。
⑦履:鞋。
⑧度:量好的尺码。
⑨反:同“返”,返回。
⑩市罢:集市散了。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译 文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实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书上没写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点 评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孩子善于观察,敢于质疑。
( )
2. 孔子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无所不知。 ( )
3. 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个孩子的观点是正
确的。 ( )

×
×
四、精彩赏析。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
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第一个人的学习态度是___________, 第二个人的学习态度却是__________。从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推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会完全不同
2.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这句话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作对比,表明了一儿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日初出沧沧凉凉
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