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马嵬(其二)
李商隐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
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学习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对比等表现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一、正音断句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wéi
bǔ
chóu
tuò
jì
wéi
二、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
徒闻 :
卜:
宵柝 :
无复:
晓筹:
如何 :
为:
空闻
预料
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不再有
指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为什么
动词,是
译诗: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三、鉴赏诗歌
【涵义解说】
所谓咏史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或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鉴赏咏史怀古诗步骤
2、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体悟感情)
3、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马嵬之变
(一)弄清史实
历史人物:
唐玄宗 杨贵妃
历史事件:
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
②马嵬兵变
③唐杨的七夕盟誓
思考:
1、文中哪些诗句描述了这一事件?
2、事件的主人公唐玄宗此时内心感受如何?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名句,比较两诗作者不同的态度?
(二)体悟感情
背景简介
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杂乱的长着灌木丛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的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哥于是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意图挖掘
(三)分析技巧
《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那么下面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的角度说说“讽意至深”吗?
马 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再续前缘,无异于痴心妄想
今日逃难,
昔日狂欢
既有今日,
何必当初?
冷峻的责问深刻的讽刺
倒叙:二联和三联在叙事上倒装
对比:暗含讽刺
典故:招魂之举 七夕笑盟
措辞委婉: 比如“空闻”“如何”等
总结: 这首诗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抒发了作者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思.
[脉络梳理]
马 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教学反思: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轻与重
玩物丧志
防患于未然
责 任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基本思路:
一、弄清史实
二、推敲作者对古人古事的态度,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分析技巧
.写作意图:
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
拓展练习:
1、对下面一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A.这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汉文帝求贤,召见被流放的贾谊。贾谊非常兴奋,大谈安邦治国之道,言谈高雅,无人可比。
B.这是诗人向往的情景:汉文帝求贤若渴,贾谊连夜献策。鬼神也被当作贤臣询问。
C.第三句继续蓄势,为最后一句揭开谜底再铺垫,写汉文帝挪动坐处,靠近贾谊,竭力刻画君主虚心纳下的姿态。
D.第四句揭开谜底:原来汉文帝并不关心百姓,而是向贾谊询问关于鬼神的事。强烈地讽刺了汉文帝求贤不用贤,崇佛媚道的本来面目。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对接
语言风格鉴赏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它在题型设计上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或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语言特色。
(一)有关语言风格的术语
风格 说明
豪迈雄奇 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薄发于笔端。
悲壮慷慨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风格 说明
朴素自然 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含蓄委婉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清新明丽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二)名人名家的语言风格
诗人 风格
陶渊明 平淡自然
李白 飘逸奔放
杜甫 沉郁顿挫
王维 冲淡清幽
李商隐 典丽精工
杜牧 俊爽洒脱
苏轼 豪放旷达
李清照 婉约细腻
(三)诗歌题材与语言风格
山水诗:清新幽美
田园诗:恬淡质朴
边塞诗:悲凉慷慨
咏史诗:雄浑壮阔
讽喻诗:沉郁激愤
宫廷诗:缠绵宛转
特别提醒:以上术语不可生搬硬套,答题时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