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内容概括 本单元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包括了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三种诗歌形式。
《静女》是一首爱情诗,叙写青年男子对静女的深情,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氓》是一首弃妇诗,全诗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叙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自己的怨愤之情。诗中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内容概括 《离骚(节选)》以大胆的想象、奔放的热情、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的句式、浓郁的楚地方言,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对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叙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赞颂了青年男女生死不渝的爱情及抗争精神。
《迢迢牵牛星》通过对遐想的牛郎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了男女离别的相思之情。《短歌行》表达了一个政治家的人生感慨和求贤若渴的情怀。《归园田居》叙写了诗人辞官归隐、回归自然后的闲适心情,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内容概括 《上邪》和《饮马长城窟行》都是汉乐府诗,前者是爱情诗,描述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后者以思妇自叙的口吻抒写怀人情愫。
《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南朝诗歌,前者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致,后者则以优美的景色抒写诗人对往昔欢会的留恋和去国怀乡的忧思。
学法指津 反复诵读乃至放声诵读,直至能熟练背诵每一首诗,并能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4 《诗经》两首
采 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本诗选自《诗经·小雅》。依依:茂盛的样子;一说依恋的样子。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大的样子。
译文:过去我离家从军时,正是杨柳青青随风飘摆的春天;今天我退役回家,恰逢大雪纷纷。在路上我又渴又饿。我伤心悲痛,没有人知道我的悲哀。
赏析:这首诗共六章,描述了寒冬时节,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节选部分是最后一章,表现了他爱国恋爱、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集。《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作者介绍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编纂成《诗经》的目的,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了解人民的生活,考察其政治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本文的两篇都选自《国风》。《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些周代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背景解读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知识链接
“比”,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等。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起兴”,对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位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不是兴。如《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
结构图示
《静女》
诗歌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约会的过程,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主旨归纳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提示】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形象类型,然后回到具体诗句中进行形象特征分析,有时还要揭示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文雅、美丽而又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静女其姝”,通过少年的角度直接写出了女子的文雅、美丽。“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但调皮的她却躲藏了起来,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搔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看到这情景,少女再也不忍心藏下去了,她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多情地送给他一支鲜明有光的彤管。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2.这首诗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得非常细腻、传神,请分析男子的情感变化。
【对应考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提示】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包含对概括诗歌主旨和分析局部诗歌内容两种。分析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要注意抓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与少女相约在城隅见面,少年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到了约定的时间、地点,却见不到少女的身影,少年非常地焦虑;到后来,姑娘以礼物相赠,少年爱不释手,非常高兴,内心充满对姑娘的无限爱意。少年前后心情的变化,展示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
3.男子对所接受的两件礼物有区别对待吗?你怎么看?
【对应考点】评价诗歌人物的观点态度
【提示】评价诗歌人物的观点态度,即分析作者在诗中褒扬什么,贬斥什么,或诗中主人公的喜恶。解答此类题,应注意回到诗中寻找有关情感色彩的词句,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答案】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有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且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进一步发展的象征意义。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静女》中“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运用重章的手法,自有一种喃喃叙述自己心爱女子的韵味,也使诗歌更有韵律。
技法镜鉴
重章叠句
【即时小练】
请简要赏析《诗经·桃夭》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③于归④,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⑦其家人。
注:①夭夭:状桃树柔弱、随风摇曳之貌。②华:古“花”字。③之子:这个女子(古代出嫁的女子亦称“子”,所谓“女子”犹今之“女孩”,嫁后谓之“妇”)。④于归:女子出嫁称“于归”,也单称“归”。⑤蕡(fén),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⑥蓁蓁(zhēn zhēn):繁茂的样子。⑦宜:和顺、亲善。
【答案】《桃夭》三章,每章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第1章写“花”,第2章写“实”,第3章写“叶”,生动地形容了新娘的美丽。这种手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了意境,渲染了气氛,强化了感情,突出了主题,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考点解读】
1.诗歌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的文学形象和狭义的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文学形象概念。
对接高考
鉴赏诗歌的形象
2.鉴赏诗歌形象
在鉴赏诗歌的形象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把握诗歌。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作者、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以求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比如看到苏轼,想到豪放旷达;看到辛弃疾,想到有志难伸;等等。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的句词,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彩以及创作背景等。
(3)抓住关键词。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感情透露出来。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孤”字和一个“独”字就把清高孤傲、不随流俗者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典型例题】
画眉鸟①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①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试分析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它“百啭千声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诗人用画眉鸟比喻自己,写出调离朝廷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和轻松自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排挤他的守旧势力的轻蔑和嘲讽。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②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③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jīn):衣领。②悠悠:忧思。③宁不:犹“何不”。④挑达:往来。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
美文赏读
赏析:大意是:你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牵挂的心。即使我不去找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你那青青的佩玉,我悠悠思念在怀。即使我不去找你,怎么你就不肯来找我呢?我走来踱去多少趟啊,在这城门的楼台上。一天不能见到你啊,漫长得就像三个月一样。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的烦乱情绪。类似篇章,《诗经》中还有很多,都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热烈追求。而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课外阅读参考书(篇)目
《秦风·蒹葭》《郑风·出其东门》
文白对译
结构图示
《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主旨归纳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答案】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从相恋到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善良、坚强的妇女形象。
2.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示】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解答此类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结合经典诗句积累上述有关知识,掌握答题的方法规律。
【答案】①句法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②前后对比。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的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3.《氓》揭示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对应考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案】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低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产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受到氓的遗弃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形象的刻画和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技法镜鉴
比兴手法
如《氓》的第3、第4两章就用了兴的手法。第3章前4句写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6句劝说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于爱情形成对照,诗意相连;第4章前两句写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种由起兴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加了诗歌的意蕴,使诗歌富有艺术魅力。
【即时小练】
请以“转折”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开头文字。
【答案】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弯才更富有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往往是情节一波三折,令人回味犹有余香。我们的生活,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以通幽曲径、情节波折起兴引入“转折”话题)
【考点解读】
1.表达方式
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对接高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2)描写。用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描绘和刻画。包括细节描写、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3)抒情。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直接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间接抒情指诗人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4)议论。在诗歌中,议论与写景、叙事、抒情是一样的,都是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诗人经常在诗中用议论来表达人生哲理或感悟。
2.答题步骤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指出此种表达方式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一般可按照“表达方式+分析运用+感情、作用、效果”的答题公式来进行答题。
【典型例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答案】本诗采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景物描写,渲染了苍茫迷离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弃妇形象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酷,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妇女生活更是悲惨。
美文赏读
善良软弱的弃妇形象
《邶风·谷风》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的,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她能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在持家和睦邻方面尽心尽力(“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她对丈夫一片痴情,却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她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不能忘记曾经的誓言,希望丈夫回心转意(“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却仍未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
但是她那如泣如诉的叙述和徘徊迟疑的行动,以及“不念昔者,伊余来塈”的结尾,表现了她思想的软弱和糊涂。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人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故意走得很慢,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睿智刚强的弃妇形象
与《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不同的是,《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是刚强而果断的,她能比较冷静地陈述事理,并严厉谴责了男子的负心。诗中的女主人公以纯洁诚挚的心追求爱情和幸福,如《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一样善良温柔美丽,勤劳持家。可是那负心的丈夫亦如《邶风·谷风》中的丈夫一样卑劣粗暴,不仅骗取了她的财物,也骗取了她的感情。《卫风·氓》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礼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女主人公温顺多情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能睿智地看清男子的本质,对爱情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女也不爽”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
她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热情呼喊中,饱含着自己血泪的教训。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结尾,更表现了她在诀别时的怨愤情绪和坚决态度。因此,《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虽与《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一样哀婉悲戚,深受我们的同情,但她认清现实,敢于反抗的精神更加令人可敬可爱。
《诗经》中的弃妇诗,除了《氓》《谷风》之外,还有很多篇,这些诗篇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共创家园,那些遗弃她们的丈夫们,也曾信誓旦旦地说,与子偕老,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她们也容颜不再时,丈夫便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们。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没有反抗能力,孤立无助,正是在她们的声声苦诉中,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选自曹永清《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课外阅读参考书(篇)目:
《邶风·谷风》《小雅·小弁》《邶风·柏舟》《邶风·日月》
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