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8 我的回顾
爱因斯坦名言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科学研究就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作者介绍
爱因斯坦在67岁的时候,应一位编辑的邀请写了一篇《自述》(课文即选自这篇《自述》)。“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与那些写自己在科学之外的事件的自传不同,爱因斯坦几乎只谈到自己的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课文编者删除了《自述》原文中一些表达作者对物理学与哲学观点的段落,以便使文章“记”的特征更加鲜明,更利于同学们学习和理解。
背景解读
自 传
传记以记叙他人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如《五柳先生传》《老舍自传》等。自传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质。自传作品采用多种形式,从生前不准备要出版的私密写作(包括信件、日记、札记、回忆录、忆往等),到正式的自传,如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知识链接
二、近义词辨析
1.反应 反映
词语 反应 反映
释义 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例句 他的演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他反映的意见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2.质疑 置疑
词语 质疑 置疑
释义 提出疑问。 怀疑,用于否定,如“不容置疑”“毋庸置疑”。
例句 向上级对这个问题进行质疑。 是的,这点毋庸置疑!我相信她本来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3.逐步 逐渐
词语 逐步 逐渐
释义 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又有步骤的变化。 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
例句 国家应逐步提高知识分子待遇。 他的文化水平在逐渐提高。
4.额手称庆 弹冠相庆 拍手称快
词语 额手称庆 弹冠相庆 拍手称快
释义 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庆幸没有发生什么灾难或者不幸。 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多指坏人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例句 虽说经历了许多变故,但总算没出差错,令人额手称庆。 小人得志,一旦升迁,他的狐朋狗友们就弹冠相庆。 看见财主受到惩罚,村民无不拍手称快。
三、重点词语
?讣告:报丧,报丧的通知。
?充溢:充满,洋溢。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毋庸:无须,不必。
?吞噬:吞食;并吞。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夭折:未成年而死;早亡。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1.阅读课文,简述爱因斯坦走上科学道路的轨迹。
【答案】①12岁时,经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中止了宗教信仰,开始追求科学的道路。②12~16岁时,熟悉了基础数学,从一本通俗读物中知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③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物理实验室工作。④认识到更深入的物理学研究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并学会了识别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
2.爱因斯坦是如何由数学转向物理的?
【答案】爱因斯坦17岁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因为觉得数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费去我们短暂的一生,认为自己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但他后来也认识到了,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结构图示
作者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与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
主旨归纳
1.你如何理解“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句话?
【对应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提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在准确理解它的含意后代入文本思考: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观点的,想表达什么思想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进行回答。
【答案】因为大多数人追逐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胃——就是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而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更应该有对精神生活的执着的追求。这也正如巴金所说:“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
2.自传性的文章中,作者就好像在与读者谈心,亲切、质朴而幽默,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进行简要赏析。
【对应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思考和判断
【提示】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描写,易于表现传主的思想感悟,这是自传的特色之一。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其表达方式及语言特色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①“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这句话非常幽默,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自己对数学迷茫时的处境。③“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这句话借助给猛兽喂食,形象地阐述了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的严重后果,催人警醒。
3.通过阅读本文,你认为爱因斯坦作为一名大科学家,取得如此瞩目成就的关键是什么?
【对应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提示】本考点要注意全面理解“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包含了传主表达的和作者传达的价值理念;“不同角度和层面”则说明对文本的理解和阐述可以有多种,这要求全面掌握文本,对其中反映的内容进行挖掘,得出观点并进行分析阐述。
【答案】示例一: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好奇心,爱因斯坦在文中多次使用“惊奇”一词,正是这些“惊奇”,使他对数学、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至17岁时选择了为之付出一生的物理学,走上研究的道路。可见,好奇心是他通向成功的关键。
示例二: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的怀疑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他在阅读了科普读物后,对宗教产生了怀疑,这成为他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契机。所以,不迷信权威是他成功的关键。
示例三:爱因斯坦取得成功,在于他为了科学事业,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在耐住寂寞的同时,能保证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问题,不被名利冲昏头脑。这对搞研究的人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这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我的回顾》便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作,叙述活泼流畅,用语朴素,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技法镜鉴
第一人称写作
【即时小练】
请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词用第一人称改写一段白话文。
【答案】我听不见父母呼唤我的声音,只能听到无情的黄河奔流的哗哗流水声。可我只能默默地流着眼泪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谁知被同伴看见了,他们说我没出息,可谁又知道我是个女孩子呢?唉!我们早上辞别了黄河继续上路,辛苦地行走了一天,我的脚肿得像个大馒头,而且多处磨出了血,好痛啊!终于在晚上到达了黑山头,我依旧听不见父母呼唤我的声音,只能听到那些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我为了不再被人骂没出息,只能在心里默默思念着身在远方的父母,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唤着他们。不知他们能否感应到我的呼唤? (改写自《木兰诗》)
【考点解读】
1.概念阐述
“不同的角度”,有正面与反面角度,有个人与民族角度,有当事人与旁观者的角度,有历史与现实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科学等。
对接高考
传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
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应该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传者的情感态度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而“文本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则是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
2.解答题注意事项
(1)善于捕捉主要材料。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抓住最能反映传主或传者精神实质的那些材料进行分析。只有抓住了这些主要的材料所作的分析探讨才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万不可以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性的材料上大做文章。依赖枝节性材料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能代表文本的主体意识的,因此也是偏颇的。
(2)善于分析提炼概括。这里的“分析提炼概括”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捕捉到文本的主要材料之后,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密周到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另一方面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不管是文本产生的那个时代,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都是纷纭而复杂的,“时代精神”到底是什么,要善于在纷纭复杂的事实中概括抽象出来。如果不能准确地提炼出“时代精神”,就不可能完成对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的探究,因为离开了对历史或现实的“时代精神”的正确认知,对文本进行这方面的探究时就没有合适的参照对象,自然就很难获得正确的探讨结论。
(3)善于做个性化解读。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同样的材料,因为我们采用不同的审视角度,不同的分析方法,就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所以,做这类探究性的思考题,就更需要具有个性色彩。
【典型例题】
博士学位
牛津大学魅力超凡,但对17岁的霍金来说,头一年的功课很没意思。他几乎毫不费力就能解答导师出的任何物理或数学问题,轻易的胜利无法带来成就感。他很少做笔记,对很多标准教科书也不信任。一位导师根据一本教科书给全班出了一些题,霍金竟然没做任何一题,导师问他原因时,他花了二十分钟指出了那本书中所有的错误。
进入牛津快三年的时候,霍金开始面临毕业考试的压力。有一件事使情况有些复杂,那就是他已向剑桥大学提出申请,准备攻读宇宙学博士。但是要被剑桥录取,他就必须得到牛津所授予的最高荣誉——第一等学位。霍金的毕业考试成绩在第一等和第二等之间。他必须再参加口试。他很了解自己在学校中的形象,但他低估了别人对他天分的高度评价。当主试者要求他谈未来的计划时,他说:“您给我第一等,我将进剑桥,如果我得到第二等我将留在牛津,所以我想您会给我第一等。”结果他们真的给了他第一等。
霍金到剑桥攻读博士时选择了宇宙学,他认为“宇宙学有着定义明确的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他被分配给一位名叫夏玛的教授,他很快发现夏玛是一位能给他很多鼓励的老师,一位总有时间与他讨论问题的科学家。
第一学期早些时候,夏玛注意到霍金有轻微的语言障碍,霍金的父母和同学也注意到他有点儿不对劲:一个宴会上,霍金倒一杯葡萄酒时,把大部分酒倒在了桌布上而不是杯子里。春季学期前,霍金被送进一家医院接受检查。他被诊断出患了罕见的、无法治愈的运动神经元症。这种病的发展结果是全身肌肉萎缩而瘫痪,但大脑的诸如思考与记忆的高级功能不受损害。通常的预测是当蔓延性瘫痪导致呼吸肌肉失效时,病人会因窒息或肺炎而死亡。医生预言霍金只能再活两年。毫无疑问,霍金深受打击,认为自己可能活不到读完博士。一段消沉之后,他想:“如果我非死不可的话,那也要做些好事再死。”
天文学家霍耶教授是剑桥大学鼎鼎有名的人物,在宇宙的稳态理论上花了很多心血,但他在还没有考虑成熟时,就在一次皇家学会的会议上公布了他理论的最新部分。演讲结束的热烈掌声后,霍耶问大家是否有任何问题。霍金当然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而且完全听懂了。他抓着手杖慢慢站起来,会议厅里顿时安静下来。
“你所谈的那个量是发散的(即无限大)。”霍金说。
一时之间,压低了的私语声传遍了听众席:如果霍金说的正确,霍耶的最新成果就是错误的。
“它当然不发散。”霍耶回答。
“它是发散的。”霍金大胆抗议。
“你怎么知道呢?”霍耶高声吼道。
“因为我把它算出来了。”霍金慢慢地回答。
一阵使人窘迫的笑声传遍了会场。霍耶对这个傲慢的年轻人感到非常愤怒,认为霍金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霍金与其他人指出,霍耶不应该公布尚未证实的结果,是他不讲学术道德在先。
霍金的病情很快恶化:走路极困难,有时会重重摔一跤;说话的声音变得莫名其妙,不再只是普通的模糊。但没有任何变化能减慢他的研究进度,事实上,他的研究工作进展得更快,并且比他过去学术生涯中曾做过的都要好。
一天晚上,在回剑桥途中的火车上,霍金默默地注视着窗外,车内的朋友们正在争论着彭罗斯的一些数学论点。突然,霍金产生了一个想法,他向坐在对面的夏玛说:“如果把彭罗斯的奇点理论,运用到整个宇宙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就是这个简单的想法,将他推到了成为超级科学巨星的路上。把奇点理论运用于宇宙研究绝非一个简单问题,几个月内,夏玛注意到这位年轻的博士生正在做一件的确很特殊的事情。
当霍金对自己思想背后的数学感到满意时,就开始写博士学位论文。论文最后一章是极有才气的研究成果,幸亏有了这一章,才使霍金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从那时起,这位23岁的物理学家就可以自称为霍金博士了。
(摘编自迈克尔·怀特、约翰·葛瑞本《霍金传》,
邱励欧、王滋译)
霍金成长为“霍金博士”有着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请你就对“学校宽容”“学术道德”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学校对学生某些看似无理行为的宽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①在牛津大学学习的头一年,霍金虽然没有做导师出的题反而指出了教科书中所有的错误,但他并没有因此受到学校的处罚。②学校的宽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拥有容纳不同观点的胸怀,帮助学生树立必要的自信,培养学生不盲从和不迷信权威的求实精神,形成严谨思考的行为习惯。
示例二:讲求学术道德是科学家人格高尚的体现之一,也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进步的动力。①霍金与霍耶教授的争论,不仅体现了霍金坚守学术道德的高尚,也表现出霍耶教授缺失学术道德的不足。②科学研究领域应该崇尚真理,科学家如果缺乏应有的学术道德,哗众取宠或弄虚作假,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发展,恶化科学研究领域严谨求实的风气,也会危害科学研究的进步。
巴金:文学生活五十年(节选)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美文赏读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
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里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的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课外阅读推荐书(篇)目:
《福兰克林自传》《杰克·韦尔奇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