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题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有良田美池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答:
4.“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
5.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口技》)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
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11.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
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时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怕桃花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的生活。
14.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15.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16.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1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1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
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19.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20.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21.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武陵郡太守也知道了桃花源这件事。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C.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即:寻找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2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小石潭记》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伐竹取道 (3)佁然不动 (4)其岸势犬牙差互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2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8.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9.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______________。(1分)
3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3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2.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3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6.理解填空。(2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__________”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核舟记》
38.上文出自课文《 》,其作者是明朝魏学洢。第一自然段中“东坡”指的是北宋文学家 (人名)。(2分)
3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
40.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 。(3分)
4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4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其两膝相比者( )(2)舟尾横卧一楫( )
(3)其船背稍夷(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3.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4分)
(1)苏东坡—— (肖像特征)
(2)佛印—— (神态特征)
44.“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
《诗经》二首
45.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
46、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47、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4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