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7 07:3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材分析】
(1)内容与作用
本课是教育部审定2016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本课主要讲述了从唐朝中后期到宋朝时期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因此,学习本课对我们了解我国经济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这个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和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史料讲解等方式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通过联系古今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
难点:商业贸易的繁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强,有主动学习的愿望。然而,他们刚接触历史课程,尚未形成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并且知识积累有限,看问题重表象而轻本质,对理性知识较难领会。
具体到本课,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经济史内容,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内容比较枯燥,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展开学习。
【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讲授法、图示法、问题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分析归纳与合作探究等学法进行新课的学习,达到看-思-议有机统一,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揭秘清明上河图”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视频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都市繁华和市场繁荣,那么宋代经济发展还有哪些表现?
从四个环节来展开对本课的学习,包括自主学习知表现、分组提问展成就、合作探究寻原由、畅所欲言议影响。
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知表现
由于本课知识点细碎,在讲授新课前,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然后把学生分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学习小组,准备针对自己负责的领域提出问题。
分组提问展成就
1、你问我答
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代提问,要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在学生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老师又能发现学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为下面的讲解打下基础。
2、查漏补缺
(1)农业
展示南方农业发展的成就表格,使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个时期南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发展的状况,便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结合表格内容,强调这个时期粮食发展的三个重要表现: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苏湖地区成为重要粮仓;从而引起学生对粮食发展的重视。
(2)手工业
展示反映手工业成就的图片,结合图片讲述有关手工业发展的史实,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到蜀地丝织品的优良、浙江缂丝技术的工艺高超、浙江哥窑冰裂纹瓷器的精美、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以及宋朝海船利用率高并且安全性好的特点,进而使学生理解这个时期丝织业的发展、制瓷业的辉煌和造船业的发达。
(3)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说一说,看一看,算一算三个小环节来学习,加强学生对南方商业贸易繁荣的理解与把握,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展示一组唐朝长安商业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说一说长安商业发展的特点,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长安的商业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为下面学习南宋临安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长安虽然设置了东西两市进行商业贸易,但是生活区和商业区分离,并且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再说一说南宋临安商业发展的状况。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与唐朝长安相比,南宋的临安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可以走街串巷叫卖等信息。通过对比,学生能够鲜明地认识到南宋的临安在商业贸易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他的商业更加繁荣,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大都市。
结合示意图介绍宋朝的海外贸易政策、贸易区域及其历史影响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的了解到宋朝海外贸易的概况。
出示一幅示意图,结合图片讲述图古代商人携带大量金属货币进行商业贸易的史实。然后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宋朝的一个大商人,要批发一千个冰裂纹瓷壶。按照当时价格,一个冰裂纹瓷壶需要半贯铁钱,重约六斤。那么,出发时你要准备多少斤铁钱呢?通过计算,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使用金属货币在进行商业贸易中的局限性,从而理解纸币在商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两宋时期的纸币图片,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
(过渡)展示《宋代经济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比较兴盛的都是哪些区域?为什么南方地区的发展会这样迅速呢?引出下一个环节:
三、合作探究寻原由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通过总结可以得出: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政治环境;大量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充足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自然条件的变化使南方更适合发展农业。
展示《钱镠射潮图》和《耕获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也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过渡)伴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
四、畅所欲言议影响
展示三则不同时期有关南方经济发展的史料(史记,宋书),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在汉朝以前南方比较贫困,而到南宋时变成了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地。
展示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图,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汉朝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魏晋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从而明确最终到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经济的格局,完成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提纲挈领,清晰地展现本课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知识。指导学生结合图示,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课内容,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知识拓展
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现在却远远地落后于南方发达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成员,你会为我们中原的发展提出哪些建议呢?
通过这个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达到看思议行统一。
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了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讲述了至南宋时期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本课知识比较枯燥,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引文及探究内容,跳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对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知识拓展”部分有一定难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