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 山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 山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7 21:27: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对文本的分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诗。本单元是以秋天主题的文章,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得词语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古诗 同样的秋景不同的秋情
山行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霜叶”构成的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是苏轼于宋暂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的一首送给朋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
本课三首古诗,既要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又要在诵读中积累传承,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生字的分析
1.识字。“斜”读xié;“径、赠、橙”是后鼻音,均为形声字,可以借助声旁表音的规律认读;“挑” 是多音字,在文中读tiǎo,可以结合注释了解意思“用细长的物件逗引”,顺势理解“挑促织”就是“逗蟋蟀”。部分生字的字形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如“经一径”“曾一赠”“浅一残”“登一橙”。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字中,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径、赠、橙、挑”等字左窄右宽,“斜、残”两字左右等宽。“橙”右边“登”的上半部分在要写的字中是第一次出现,左上角不能多点,右上角不能少撇,教学时出示该部件,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强化认识,以提高书写正确率。“刘”“斜”的左边部分最后的“捺”都要变成“点”,右边部分要写得稍长一些。上下结构的字中,“寒、盖、菊”要写得紧凑。
(三)课后习题的分析
课后第一题提出了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判断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其通过“寒山”“霜叶”“荷尽”“菊残”“萧萧梧叶”等符合时令的典型景物,发现三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山行》中借助注释理解“坐”的意思是“因为”,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在教学中,遇到不懂的字词时,引导学生既要借助注释,也要防止生搬硬套,要根据语境对注释中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变通。在《赠刘景文》中“擎”的注释,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可以知道“擎雨盖”指的是“荷叶”。在《夜书所见》中“挑”和“促织”均有注释,但在理解时“挑促织”时不能生硬地将两者叠加,而是理解为“逗蟋蟀”。

【学情分析】
(一)预设学生已有的基础是:
1.识字基础:有一定自主识字能力。“径、赠、橙”是后鼻音,“挑”是多音字,学生不一定能读准确。“径、斜、残、橙”是容易写错的字。“寒”“坐”古今义不同,学生不易理解。
2.朗读基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有一定的节奏感。
3.理解基础:能够根据注释、联系语境,进行预习,基本上能够理解诗句的大意。
4.关于“秋天”的旧知:已经学过的与季节有关的古诗有《春晓》《咏柳》《村居》《风》。
(二)预设学生学习的未知或模糊地带是:
1.在古诗学习中,个别难解的字词,如果没有注释,不一定能够准确理解。
2.古诗的内涵及作者表达的情感,需要读中想象,读中感悟。
(三)基于以上分析,预设的新的生长点有:
1.通过全班交流,理解预习中感到困难的字词。
2.在具体的语境中展开想象,领悟诗中描写的有声有色,体会诗人用字之妙。
3.通过新旧知之间的联系,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个性化地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理念】
从《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阶段三个学段诗歌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来看,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本课主要采取想象的策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所见所思和喜爱秋天之情。同时运用熟读成诵的策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读透、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体会诗歌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与“秋天”主题相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和默写《山行》。
3.结合注释、插图和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4.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景和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读出诗歌的理解。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中秋天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秋天诗句。
制作课件。
设计预习单。

【学习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引主题
1.看图猜古诗游戏。猜《春晓》《咏柳》《村居》三首古诗。
2.齐诵古诗,对比发现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句。
3.师揭示第二单元主题。学生自读三首古诗,用笔圈画出发现描写秋天的词语。
4.相机结合字源认识生字“寒”字,教写“寒”字。
寒:屋子里有一个人光着脚踩在两块冰上,人用四周的稻草裹住身体,说明天气很冷。联系注释理解:“寒山”。
5.板书课题,读好课题,引导学生用拆字法理解诗题。
6.认识诗人。课件出示简介:杜牧,字牧之,是晚唐很出名的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古诗,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情景。继而学生在自读、圈画中自主发现本课“秋天”的主题,达成课后习题的目标,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性。通过字源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把“寒”字形和义结合起来识记,拓宽了学生识字的方法。】
板块二 运用方法解诗意
检查预习,指名读诗,要求读正确和流利。(正音:“径”“斜”)
学生同桌互读,练习读出节奏。
教师范读。
师生合作读全诗,读好韵脚。
结合预习,理解诗意。
(1)反馈课前预习小调查中学生认为最难理解词语。(课件出示预习调查结果)
(2)小组讨论这些字词的意思,归纳理解的词语的方法。
(3)小组汇报学生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点拨和小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预设一 “生处”:云雾环绕的深处、形成白云的地方。【小结并板贴方法:联系图片和注释】
①联系注释,理解“生”是产生的意思。②再观察图片,想象诗句的景象。
预设二 “霜叶”: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枫叶。你生活中看到的枫叶是怎样的?【小结并板贴方法: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

预设三:
① 理解“晚” 。【小结并板贴方法:联系资料】
<1>引出不同专家对“晚”字有以下理解,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A、傍晚的意思。 B、从白天一直游玩到傍晚,说明了时间长 C、深秋
<2>师出示爱晚亭图片,生听典故来历的介绍:
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就是深秋的意思。
②联结诗句,对比理解:“二月花”。
<1>男女生合作读古诗,交流二月春天的花给人感觉。
<2>联系已学的古诗《风》和诗人其他描写春花的诗句,引导学生比较发现霜叶更红、更有生机。







6.师生根据板书回顾学法:在古诗中,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联结注释、课文的插图、学过的诗词或者再搜集课外资料都可以帮助理解。(板书:注释、插图、查阅资料......)
7.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先同桌练习,再全班交流。
8.齐读全诗,读出理解。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是基于学生学情顺势而教,通过课前小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中重点解决学生难懂的词语,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抓住“寒山”“霜叶”“二月花”等意象,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中字词的理解,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师生对一个“晚”字的探讨,不但让学生感受到秋景无法用言语描绘的美好,更体会到到诗人杜牧的流连忘返之意。】

板块三 抓住意象想秋景
过渡:(课件出示:秋天的山林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你能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师:我们闭着眼,边读古诗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深秋的山景”“弯弯曲曲的小路”“白云朦朦胧胧”“满山红叶” 的美)
2.师:(播放小鸟虫鸣的声音)置身其中,听山林声音。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呢?(滴答滴答的马蹄声、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鸡犬狗吠的叫声……)
3.引读一、二句诗句,读出画面。
4.师:走在大山间,在云雾缭绕的地方,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心情是怎样的?读出心情。
5.出示图片伴乐欣赏深秋枫景组图,引导学生想想画面,说出生活中见过的枫叶美景。
6.引读三、四句诗句,读出感情。
7.抓诗眼“爱”字走近诗人,感悟诗情。(板书:爱)
【设计意图:“爱” 是全诗的诗眼,在诗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个“爱”字,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外在流露。所以在这里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能引导学生走近诗人,感悟诗人的情感。】

板块四 对比联结悟秋情
1.默读、对比刘禹锡《秋词》诗句,发现两首诗相同的地方。
预设:相同点(1)都是写秋景。(2)抓住景物来表达心情。(3)都表达喜欢秋天的感情。
师生对读古诗,读出情感。
3.为诗配声:展开想象伴乐背诵《山行》。
4.为画配诗:默写全诗,在深秋山林图下配上《山行》硬笔书法作品。
点评要点:书写正确、美观,行文工整,注意标点补齐。反馈生字学习情况,强调生字的结构、书写规范。
5.回归三首古诗主题,引出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
师:诗人们用寥寥数语写成耐人寻味的诗,其中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更有情。同样是描写秋天的景象,但不同秋景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这一课中,其他的两首诗也写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用上我们今天学古诗的方法去读一读,看能否读懂诗人心中的情?
6.布置作业:微课展示描写秋天的古诗,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背诵积累。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整合《秋词》,通过比较,丰富学生对诗人的“喜秋”情感的体验。课堂教学是古诗课程建设的一个主阵地,从一首古诗的学习到一类古诗的拓展和积累,从课内引到课外,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扩大学生诗词的积累量。】

【作业设计】
1.预习《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尝试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背一背。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习得的难懂词语的理解方法,要引到学生巩固和运用,力求让学生一课一得,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古诗自主学习的能力。统编本教材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在作业设计中,是有必要进一步地增加学生的古诗积累。通过对同主题的古诗进行归类,背诵积累,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秋”这个单元主题的认识,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本课“语文要素”的训练运用到课外。】

【板书设计】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注释

插图

生活经验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