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22文言文二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2 文言文二则
单元
7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下
学习
目标
1.正确朗读《铁杵成针》。
2.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重点
在朗读中把握节奏,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难点
理解部分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1.李白?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 谁知道他写的古诗? 示例:《静夜思》
2.出示课题:《铁杵成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李白的成功,是他努力得来的。曾经的他,也是一个和大家一样的天真少年,究竟是什么事触动了他呢?今天我们来学一学《铁杵成针》的故事。
3.字词乐园。
(1)指导朗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强调媪、杵、曰、卒等字的读音。
(2)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互纠互辅。
(4)齐读词语,注意读音。
磨针溪 弃去 铁杵
老媪 欲作针 还卒业
(5)理解生词:铁杵 老媪、卒、曰的含义
二、学习新知
1.对照文章听故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课件出示句子。
②师述:有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板书:地点磨针溪、象耳山)师引导: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③课件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板书:人物李太白)
④师引导: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世间、世上;“传”就是传说。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语。
⑤师述: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课件出示句子)
⑥出示课件,引导理解。
课件出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a.师引导: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板书:过)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板书:逢老媪)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老婆婆说:“我想做一根针。”(板书:问 曰)
⑦理解“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a.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b.师引导: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生交流。
示例:李白听了,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板书:感其意,还卒业)
d.师小结:老师对照原文,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我们感觉到,古时一个字就是现在一个词语,有时甚至是一句话,所以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凝练。
2.故事讲完了,你听懂了吗?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故事的内容。
要求:讲清楚是谁把铁棒磨成针?为什么把铁棒磨成针? 李白有什么转变?
3.出示白话文故事:
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十分贪玩,他在磨针溪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准备离开。他在离开的途中路过一条小溪,偶遇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准备做成针。李白受到启发,于是就返回去继续完成学业。
4.学习文言文变现代文的方法——增补发。
(1)补充省略的内容(举例课件)
(2)给单个字组词(举例课件)
5.练一练。
(1)补充句子“未成,弃去”省略的内容。
(2)根据课下注释和所学的知识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三、问题探究。
1.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2.李白看见了什么?
3.他为什么回去完成他的学业呢?
师指名回答,理清文章的重点内容。
?
课前安排学生背诵李白的诗,可以增加积累,并且能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另外,熟读课文,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故事入手,特别是对照原文说故事,能让学生把握内容,感知文言文特点,降低了学文言文的难度。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爱上古文,还能让学生会学古文,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句一句理解文言文,在此基础上多形式地朗读,最后熟读成诵,更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是一个难点,通过一个小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翻译文言文,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新知
4.师引导: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李白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发挥想象,设想李白想到了什么?
5.生交流后师小结:文中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内心感受,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行动。(感其意,还卒业)齐读句子。
6.(1)师引导: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生抢答)
(2)出示课件。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师指名朗读;生齐声诵读。
四、拓展延伸。
1.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
(1)李太白、太白。 古人有“名”,还有“字”“号”。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为什么不都用同一个称呼?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2.趣味诵读。
(1)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2)娓娓道来,讲讲故事。
(3)抑扬顿挫,说评书。
①师引导:“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呐,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②生试讲。
师引领,一句一句说评书。
(4)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师:一篇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朗读、思考 、圈注
拓展延伸主要是了解古人的字,号。这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感悟收获
“铁杵磨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认准了一个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创出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态度。
板书内容
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文章主旨
作业
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背诵课文。
课件32张PPT。22 文言文二则人教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新课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
谁知道他写的古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李白的成功,是他努力得来的。曾经的他,也是一个和大家一样的天真少年,究竟是什么事触动了他呢?今天我们来学一学《铁杵成针》的故事。《铁杵成针》新课导入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学习新知ǎochǔzúyuē学习新知磨针溪 弃去 铁杵
老媪 欲作针 还卒业zúhuánǎochǔ学习新知铁杵chǔ 指铁棒。学习新知老媪ǎo指老奶奶或者老婆婆。学习新知卒1.古义指士兵
2.古义最终完成(本课指完成)zú学习新知对照文章听故事。磨针溪,在象耳山下。有一条小溪叫磨针溪,它在象耳山的山脚下。想一想,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学习新知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世:世间、世上传:传说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文言文的句子意思 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未成,弃去。学习新知学习新知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老婆婆说。“我想做一根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听了,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学习新知你可以试着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故事讲完了,你听懂了吗?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故事的内容。学习新知学习新知 (1)是谁把铁棒磨成针?
(2)为什么把铁棒磨成针? 要求:讲清楚下面的内容。
我来讲故事 示例: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十分贪玩,他在磨针溪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准备离开。他在离开的途中路过一条小溪,偶遇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准备做成针。李白受到启发,于是就返回去继续完成学业。我来讲故事新课导入学习新知 这是一篇文言文,就是古人写的文章。如何把古人的文言文,变成我们现在的语言呢?
其实大家在讲故事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大家用的方法就是——增补法。学习新知增补法1.例如: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有一条小溪叫)磨针溪,(它)在象耳山(的山脚下)。 增加省略的内容学习新知增补法2.例如: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山中(读书)。省略的内容组词学习新知
( )未( )成,( )弃去( )。练一练1.补充句子“未成,弃去”省略的内容。李白完放离开提示:1.谁“未成”?
2.组词
( )成
( )弃
3.去的意思:A到;B离开( )过是(这)溪,逢老媪( )方( )磨铁杵。( )问之(她),曰(说):“欲(想要)作针。”太白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还卒( )业。学习新知老奶奶2.根据课下注释和所学的知识补充完整。正经李白回来完成问题探究
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李白看见了什么?
他为什么回去完成他的学业呢?
磨针溪老奶奶磨铁杵做针李白被老奶奶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 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李白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发挥想象,设想李白想到了什么?
文中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内心感受,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行动。感其意
还卒业问题探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拓展延伸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拓展延伸李太白、太白。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拓展延伸理解了内容,选择其中的方法趣味诵读(1)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2)娓娓道来,讲讲故事。
(3)抑扬顿挫,说评书。拓展延伸理解了内容,选择其中的方法趣味诵读示例: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呐,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拓展延伸(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认准了一个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创出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新知讲解拓展延伸读书未成,弃去铁杵成针逢老媪方磨铁杵有毅力
下苦功感其意,还卒业结构梳理1.同桌互相讲故事。
2.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22《文言文二则》练习第二课时
一、给句子中红色字注音。
1.逢老媪( )方磨铁杵( )。
2.问之,曰( ):“欲作针。”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杵成针》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李白看见老奶奶在溪边 。
2.李白,字 ,号 。
3.《铁杵成针》这个故事演变现在的一个成语是 。
五、拓展延伸。
除了李白的《静夜思》,你还知道哪些他的诗作?写一写。
《 》
,
。
,
。
【答案】
一、1.(1)ǎo;chǔ(2)yuē
二、1.李白被老婆婆的意志力所感动,回去继续完成学业。
2.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三、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就会成功。
四、(1)磨针溪 正在磨一根铁棒,想要做绣花针
(2)太白 青莲居士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五、《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