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21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21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7 17:40:07

文档简介

《春夜洛城闻笛》习题
一.基础考查
1.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诗人,史称“_______”,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 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 (735)游洛阳时所作。
2.名句默写.
(1) 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
(2) 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3) 《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4) 《春夜洛城闻笛》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起忽不定的情状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探究问答题。
1."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2.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3. 诗歌首句中的“暗飞”两字用得好,分析表达效果。
4. 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三.中考真题训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四.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便不同
 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诗中口口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梅花 C.菊花
答案:
一.基础考查
1.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2.(1)散入春风满洛城。(2)此夜曲中闻折柳
(3)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探究问答题
1. 答:这“折柳”是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2.答:“散”是均匀、遍布。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3. 答案:“暗”字写出了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飞”字写出了笛声出乎听者的意料。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笛声”却立刻触动诗人的羁蝎旅情怀。“暗”即“笛声”暗送,也有断续、隐约之意,与诗的意境一致;“飞”则将无形的笛声形象化。
4.答案: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三.中考真题训练
1.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 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
3. 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4. 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拓展提高
答案:
1.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课题
春夜洛城闻笛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7下
学习
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读懂诗意,把握情感。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重点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读懂诗意,把握情感。
难点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与诗人相遇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
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
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 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 (735)游洛阳时所作。
2.第一遍读:整体把握,读准语音,把握节奏
七言绝句诗,一般是四顿, 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字词解释
洛城:洛阳(今属河南)。
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玉笛:形容笛的精美。
故园:故乡,家乡。
4.读懂诗意注意:
(1)以诗译诗(2)力求押韵(3)解释扩展
译文: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二.【赏析】
题目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事情,用一句话可概括为:
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春夜,是易产生愁思的时间;洛城(唐代繁华都城),是易产生愁思的地点;闻笛(笛声幽怨),是易产生愁思的行为。诗的一、三句照应了“春夜、闻笛”,第二句照应了“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之“声”,即“折杨柳”曲,因曲调深长、幽怨、凄清,才引起诗人关注。
“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散入春风满洛城”,由于诗人远别故乡和亲人,客居在歌舞喧闹的都市洛城,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诗人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二字,在诗中既指曲名,又含折柳赠别之事。她代表了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有了第三句的“折柳”,末句的“故园情”就不显得空,不显得直,而是由事生情,由景生情,情中有景,有人,有事。“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思乡情感的抒发是在聆听折柳曲后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当年与亲友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诗人的眼前清晰重现。“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整首诗歌前两句----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
后两句----因闻笛而思乡
紧扣“闻”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三.问题探究
1.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无意中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2.“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
谐音,请分析“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
3. 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是均匀、遍布。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4.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案: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思乡之情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五.拓展提高
1.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的词语。
要求:语言优美,想象丰富,100字左右。
缥缈 空旷 天籁 宁静 仿佛
答案:早晨的云雾像一层薄如蝉翼的轻纱,绕着
沂蒙山山腰,虚无缥缈,如梦如幻,犹如人间仙境。
踏着浓郁得仿佛化不开的雾走去,远远就听到葫芦崖
瀑布撞击山崖的哗哗声,在空旷而又宁静的山林里, 有如天籁。
2.改写《春夜洛城闻笛》,不少于200字。
静夜中的洛阳,寂静得如同一丝游云。盈盈的月光拥抱着远处的高山。
山峦的颜色恍如梦境,在月光里潋滟着,而近处,几家的灯笼仿佛试探一般,光芒明明灭灭,强强弱弱,散布在黑暗之中。迷蒙的黑暗里,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曲笛音,乘着风来问候一个还未入睡的闲人。游动的尘埃,扯起人们的丝丝伤感。
那些思乡的人怎能逃出这乐曲的忧伤与残光的凄凉编织的网?应该是《折杨柳》曲吧,让人不禁泪眼婆娑。春天来了又去,大雁去了又来,黄花开了又败,谁能逃脱时光的流逝?生命的延伸老了自己,老了家人,也老了归乡的心。初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倾听人们的无奈,初萌的嫩叶,也在为人们的忧伤而忧伤。只有那一清月,在寂静的天幕中无声微笑,不知疲惫地倾听游子的诉说。
教师总结:
“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春夜洛城闻笛》两遍。
课堂小结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其中诗歌中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同学们要多多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
板书
炼字赏析:暗 、满 、散
借景抒情
主旨情感:思乡
课件21张PPT。《春夜洛城闻笛》部编版 七年级下新知导入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
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
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
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
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
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新知讲解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读懂诗意,把握情感。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新知导入与诗人相遇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
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
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
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
(735)游洛阳时所作。大声地吟读 第一遍读:整体把握,读准语音,把握节奏
七言绝句诗,一般是四顿,
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新知讲解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新知讲解字词解释洛城:洛阳(今属河南)。
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玉笛:形容笛的精美。
故园:故乡,家乡。
新知讲解读懂诗意注意:
(1)以诗译诗(2)力求押韵(3)解释扩展
译文: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新知讲解题目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事情,用一句话可概括为:
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春夜,是易产生愁思的时间;洛城(唐代繁华都城),是易产生愁思的地点;闻笛(笛声幽怨),是易产生愁思的行为。诗的一、三句照应了“春夜、闻笛”,第二句照应了“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之“声”,即“折杨柳”曲,因曲调深长、幽怨、凄清,才引起诗人关注。【赏析】
新知讲解“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散入春风满洛城”,由于诗人远别故乡和亲人,客居在歌舞喧闹的都市洛城,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诗人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二字,在诗中既指曲名,又含折柳赠别之事。她代表了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赏析】
新知讲解有了第三句的“折柳”,末句的“故园情”就不显得空,不显得直,而是由事生情,由景生情,情中有景,有人,有事。“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思乡情感的抒发是在聆听折柳曲后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当年与亲友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诗人的眼前清晰重现。“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整首诗歌前两句----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
后两句----因闻笛而思乡
紧扣“闻”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赏析】
新知讲解问题探究1.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
听,却无意中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
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2.“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
谐音,请分析“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
新知讲解问题探究3. 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是均匀、遍布。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
地,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4.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案: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不起故园情。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
思想感情。
课堂练习积累思乡之情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拓展提高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的词语。
要求:语言优美,想象丰富,100字左右。
缥缈 空旷 天籁 宁静 仿佛
答案:早晨的云雾像一层薄如蝉翼的轻纱,绕着
沂蒙山山腰,虚无缥缈,如梦如幻,犹如人间仙境。
踏着浓郁得仿佛化不开的雾走去,远远就听到葫芦崖
瀑布撞击山崖的哗哗声,在空旷而又宁静的山林里,
有如天籁。拓展提高改写《春夜洛城闻笛》,不少于200字。
静夜中的洛阳,寂静得如同一丝游云。盈盈的月光拥抱着远处的高山。
山峦的颜色恍如梦境,在月光里潋滟着,而近处,几家的灯笼仿佛试探
一般,光芒明明灭灭,强强弱弱,散布在黑暗之中。
迷蒙的黑暗里,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曲笛音,乘着风来问候一个还未入
睡的闲人。游动的尘埃,扯起人们的丝丝伤感。
那些思乡的人怎能逃出这乐曲的忧伤与残光的凄凉编织的网?应该是
《折杨柳》曲吧,让人不禁泪眼婆娑。春天来了又去,大雁去了又来,
黄花开了又败,谁能逃脱时光的流逝?生命的延伸老了自己,老了家人,
也老了归乡的心。
初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倾听人们的无奈,初萌的嫩叶,也在为人们的
忧伤而忧伤。只有那一清月,在寂静的天幕中无声微笑,不知疲惫地
倾听游子的诉说。
教师总结:
“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
(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课堂总结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其中诗歌中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同学们要多多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板书设计炼字赏析:暗 、满 、散
借景抒情
主旨情感:思乡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默写《春夜洛城闻笛》两遍。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