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西厢记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
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赏析《长亭送别》
故事剧情之美
人物情感之美
意境技巧之美
长亭送别
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幅图由几个画面组成?请分别用四个字为这些画面拟个小标题。
故事剧情之美
故事剧情之美
《长亭送别》选自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这折戏,写莺莺、红娘、老妇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通过十九支由莺莺主唱的曲词,展现了一幅凄美动人的别离图,刻画了莺莺送别时的心绪,为莺莺形象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物情感之美
这场戏中,莺莺有着怎样的复杂心情?
痛
恨
怕
念
别离
功名
被弃
羁旅
莺莺的心理起伏变化
有痛苦:“晓来谁染霜林醉?……”;
有埋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有忧虑:“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更有不安:“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这些忧虑、埋怨、不安,都是与莺莺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忠贞,温柔,体贴入微,成功塑造了崔莺莺这一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这场戏中,莺莺有着怎样的复杂心情?
表现了莺莺的多情钟情深情之美
人物情感之美
人与人的感情至真至纯,感人至深,更可贵的是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轻名利的主题。
本文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
意境技巧之美
意境之美
赏析【端正好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莺莺怎样的思想情感?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结尾两句莺莺自问自答。在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为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移情于景,又用夸张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意境悲凉,委婉深沉、令人感伤。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前五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
《一煞》前五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选择了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苍凉冷清的意境,表现了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分析意境型
*
分 析 意 境 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词。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 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②通过( )等意象(景物描写),构造了一幅( )的画面,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请分析【端正好 】的表达技巧。
采用了化用、设问、拟人、情景交融的手法。
前两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的“碧云天,黄叶地”,后两句设问,“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中的“染”和“醉”,用拟人手法,融入了离人的痛苦之情,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总是离人泪”中的“泪”字,让情景交融在一起。表现了莺莺离人伤感的忧郁而又压抑的心情。
技巧之美
练字。用词语体现出主人公分别时的百转愁肠,如: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表达了莺莺不忍分离的苦楚。
由情及景,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夸张手法的使用: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现了在感情的折磨下的莺莺身心交瘁,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控诉。
[滚绣球]中莺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检测表达技巧
*
识断并分析表达技巧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②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3、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比、互文、反复、顶针、双关、通感、借代、双关等;
结构安排: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伏笔铺垫、卒章显志等。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上而下。
[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的咏秋名句。
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
1、诗词的巧妙化用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耍孩儿〕“伯劳东去燕西飞”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西飞燕”。
《收尾》“遍人间烦恼慎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叨叨令]
排比、反复手法;先用儿化词,后用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的口吻毕现,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悲苦之情。
2、修辞手法的运用
1.“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2.“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3.“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夸张兼用典,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形容伤心之至。
4.“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表现愁苦至极。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语出《庄子》和苏轼的《满庭芳》,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3、典故的适当运用
[满庭芳]中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耍孩儿]中的“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iàn) 暮霭(ǎi) 胸臆(yì)
B.泠泠(líng) 相偎(wèi)栖迟(qi)
C.赓续(gēng)玉醅(pèi) 揾做(wèn)
D.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qǐng)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