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知识目标】
①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初步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影响。
②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③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自主学习】
一、明朝的建立
右图人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开国皇帝,他建立了哪个朝代?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强化皇权?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出现多支反元队伍。
2.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称帝,定都应天府,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巩固统治。
2.措施
(1)改革官制:在地方,取消__________,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________制度和________,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________,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2)设立厂卫机构
①概况: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东厂。
②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皇权高度集中,____________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原因:明朝提倡____________。
2.变化
(1)命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________”。
(2)答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否则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被录取。
(3)文体: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被称为“__________”。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__________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_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3.商业:________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________。
关联知识挖掘
科举制的发展史 隋朝创立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朝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宋朝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衰落 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妙招助学助记
三废: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两设:在地方,设立“三司”;设立厂卫制度。
一改革:改革科举制度,限定考试内容和答卷形式。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及影响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史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史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ɡ,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皇明祖训》
史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论 从 史 出
(1)根据史料一、史料二分析,朱元璋强化君权的主要原因。
结合史料三、史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丞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利弊。
探究点二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材料二 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论 从 史 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科举制。
知识延伸
中国科举制度的主要发展历程
朝代 发展概况
隋朝 设置进士科
唐朝 进士科最重要;殿试、武举开始;重诗赋
宋朝 重文轻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明朝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文体是八股文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鹳窝。”
一棵槐树怎么就成了亿万人的“故乡”了呢?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战争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出城郭为墟、田地荒芜的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明洪武到永乐年间,政府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到上述地区,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就是洪洞县。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明朝那些事儿》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解读了大明王朝的历史。明朝建立的时间是( )
A.1276年 B.1368年 C.1421年 D.1433年
2.山西榆次期末测试“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应出自( )
A.汉武帝 B.唐太宗C.宋太祖 D.明太祖
3.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明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右图是明朝的一件历史文物,它反映的是以下哪一措施( )
A.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B.设立内阁
C.实行“文字狱”D.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4.山西榆次期末测试明太祖改革中央官制,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其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君主权力 D.避免藩镇割据
5.“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了(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C.“独尊儒术” D.太学
6.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让有才学的人由此参政
C.选拔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7.厂卫机构的设置和八股取士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 )
A.发展教育事业 B.加强君主专制C.完善政府机构 D.选拔优秀人才
8.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9.假如你是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出口销路最好的商品( )
A.书籍和药材 B.丝绸和瓷器C.金银饰品 D.香料和宝石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锦衣卫印
材料二 东厂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上至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材料三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1)材料一中的“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
(2)锦衣卫和材料二中的东厂都是什么机构?这一机构有何职能?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4)上述四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14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2.1368 朱元璋
二 2.行中书省 丞相 中书省 兵权 锦衣卫
明成祖
3.君主专制
三 1.尊孔崇儒
2.四书 五经 四书集注 八股文
四 1.南美洲
2.苏州 景德镇
3.北京 南京 徽商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1)相权威胁皇权,吸取元朝灭亡教训,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积极方面:有利于解决君相矛盾,加强皇权,维护社会稳定。消极方面:①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容易出现君主独裁专制或导致宦官专权。②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影响办事效率。
探究点二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科举制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试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当堂检测】
1.B 2.D 3.D 4.C
5.B [解析] 本题考查八股取士,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句承题,两句破题”。八股取士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已经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度已经僵化了。
6.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结合教材可知,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允许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是八股文,这种考试制度被称为“八股取士”。故选C。
7.B [解析] 明朝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负责对官民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明朝的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自由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是君主专制加强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故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加强君主专制。
8.D
9.B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丝织品产量大,质地精美。明朝时制瓷业继续发展,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所以,跟随郑和下西洋携带的出口销路最好的商品是丝绸和瓷器。故选B。
10.(1)明太祖。
(2)特务机构。监视官民,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①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采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②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③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④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⑤说明科举制度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皇权的重要表现。
(4)君主专制制度十分腐朽且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