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件(共35张幻灯片)+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件(共35张幻灯片)+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8 08:35:40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新课导入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历来就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学习目标
1. 学习中华“和”文化,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
2.交流“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古今“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
3.运用“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在中国古代汉语及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现较早,已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在早期甲骨文中,“和”作“龢”。《说文》:“龢调也,读与和同”。“和”的字源可以追溯到“ 龢”字,二者在古代经传中通用。”
可见,“和”字源于“龢” [hé] 。而“龢”又从“龠”从“禾”。《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龠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
“和”源于“龢”,又源于“龠” [yuè]【1.古代容量单位,一龠等于半合(gě)。2.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箫。】。因此,“和”字的产生乃源于上古的乐器及音乐,并由乐器的合奏及音乐的合鸣,引申出“和调”、“和谐”、“和合”、“唱和”等涵义。
从上述对“和”字字源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是从古代乐器及其演奏的音乐中发源的。这一点亦可从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和儒家的“乐教”中看出端倪。
“和”的演变
“和”的演变
中国古人通过音乐提出“和”的理念,而音乐又源于天地自然之和。这样,音乐就成为沟通“天人之和”的桥梁。《乐记》在解释《诗·有》中“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这两句诗时,尤其揭示了“音乐之和”的重要意义:“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只要做到诚正雍和,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实行呢?所以,好的音乐,即能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使人的性情归于“和”。不仅如此,“音乐之和”还可以超越语言、种族和国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的共同语言。《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也。礼者,殊事合静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大乐与天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到“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最后得出“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的结论。足见儒家推崇礼乐的根本目的,不是称王称霸,更不是掠夺与征伐,而是在于四海之内相敬相爱。因此所谓“乐”,就是通过“异文”的交流,达到“合爱”的目的。这里,“异文”虽然本指各种不同的乐曲形式,但其引申的义涵及其所包含的逻辑,则完全与“和”的字源相呼应。
合作探究
一、探“和”之义
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下面的材料,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①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君子和而不同。所为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和”的,像一个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一、探“和”之义
合作探究
②“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因为没有乖戾(乖张,不合情理)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小人因为有阿比(对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一、探“和”之义
合作探究
一、探“和”之义
③“和因义起,同因利起。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义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和的原因由义引起,同时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出的和。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诸多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之义也可以和。这样不同之和,而不是执己之见,没有伤及于和。注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那么有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
合作探究
④“(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传·昭公二十年》
景公对晏婴说:“只有梁后据同我的关系和好。”晏婴说:“你们之间只是‘同’,不是‘和’。”景公奇怪地问道:“难道‘和’与‘同’还有区别吗?”晏婴说:“区别很大……君主认为是正确的,其实含有不正确的成分,当臣下的就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改正君主意见中不正确的部分,使合理的部分更完善;被君主否定的东西,也可能是正确的,臣下就应该陈述可以肯定的理由,帮助君主改正他的错误意见,这样做,国家的正治稳定,矛盾减少,……梁邱据这人,可不是这样,他对君主随声附和,君主认为是错的,他就说‘不对’。君主认为是正确的,他就连声说‘是’.这样,就好比在水里加水,毫无味道;好比曲调只有一个声音,谁会听它!可见,在政治上,不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实行绝对的‘同’,完全是坏事。”
一、探“和”之义
合作探究
“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
“和”是内心平和不争,“同” 是小人“为恶一致”。
“和”是目标一致,但行为、方法不一定相同,“同”只是行为上的附和。
小组讨论:“和”与“同”之间的区别?
一、探“和”之义
合作探究
讨论:“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何意义?
一、探“和”之义
“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品质。
从崇高美德的角度来看:“和”与“同”不一样。“同”是对一个事物的简单复制,“和”是不同事物间的协调及新事物的创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这个道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准则和目标,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组建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作为普通人,就要在日常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中,不应完全强求他人与自己同声同气而激化矛盾,也不盲目地重复、附和他人而失去自己,应该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协调,承认与包容差异,并且能见贤思齐,从而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合作探究
一、探“和”之义
2、“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自行搜集,适当补充,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
合作探究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一、探“和”之义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心情平静无偏无倚),(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间(万物)最大的本源;和,是天下最畅通之道。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
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和”的含义: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一、探“和”之义
合作探究
一、探“和”之义
小结: 和,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所有的人都能慷慨陈情,各方的利益都能合法争取,相反的观点都能平等表达,这才是真正的“和”。有了这样的氛围,想不兴旺都不可能。反之,一味消灭异己,只能激化矛盾,导致动乱频发,最后必然走向灭亡。这是两千多年前先贤给我们的启示。
合作探究
二、寻“和”之用
⑴“和为贵”故事会。
“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原文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很多。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等。教材P132中的这则《“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你还知道哪些体现“和为贵”的例子?
合作探究
二、寻“和”之用
“六尺巷”的故事寓意很深,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六尺巷这件事说大不大,但弘扬着一种美德,体现了一种胸怀。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阅读教材P132中的《“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 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2)要心胸豁达,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合作探究
二、寻“和”之用
阅读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读后你对“和”有怎样的深刻认识?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蔺相如又在渑池[miǎn chí]秦王与赵王相会的危急关头,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抛弃前嫌,终于结成了誓同生死的朋友。
只有胸怀宽广、以国家为重的人,才能做到不计自己的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
合作探究
二、寻“和”之用
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著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合作探究
二、寻“和”之用
于令仪宽偷
北宋时,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一生勤劳持家,到晚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但他从不做为富不仁欺压乡邻的事情,而是仁爱为怀,宽厚待人。
一天晚上,有人潜入他家里偷东西,被他的几个儿子抓住了。喊声惊动了正在书房里读书的于令仪,他提着灯笼向这边走来,用灯笼一照,认出这个低着头站在他面前的盗贼竟是邻居的儿子,不禁大吃一惊?:“你向来是个本分的青年人,从未有不良行为,为什么现在干这种事呢?”邻居的儿子回答说?:“父亲近来有病,卧床不起,家里穷困请不起医生,不得已走了这条路。”
于令仪听后,很是同情,于是问他想要什么。年轻人说?:“需要十千钱,就可以请医生给我爸治病了。”十千钱对于令仪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但还是如数给了他。邻居的儿子拿了钱刚要走,于邻仪又喊住他?:“你家很穷,现在又是深更半夜,你匆匆忙忙地带这么多钱回家,遇上巡逻查夜的盘问你,你怎么说呢??”于是留他在家里过夜,第二天才让他回家。
事后,邻居的儿子感到十分惭愧,从此改过自新,像于老伯那样宽厚诚实待人,勤俭持家,成了一个好后生。
合作探究
二、寻“和”之用
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合作探究
二、寻“和”之用
⑵标语诠释“和为贵”。
①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
②家和万事兴,国和富且强。
③居众和,养心平。
④宽容,化解人与人的恩怨。
⑤创造和谐,追求卓越。
……
合作探究
二、寻“和”之用
小结: “和”的思想,在我们生活当中多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大到国家安全问题,小到校园学生之间的摩擦,林林总总,归结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和”在生活中是“和睦”“和气”等义,不管是“将相和”,还是“六尺巷”,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合作探究
三、班级讨论会
提示1: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例如:同学们思考并举手,经主持人允许后可发言;允许每个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感想,并说明理由;最终的结果通过举手的方式决定,尊重大多数同学的意见。
提示2:时事讨论会之前,多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为发言做准备;讨论时,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相互启发,共同受益;讨论会后,认真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
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
奏响家庭平安之音,共享社会和谐之声。
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 
知书达理和为贵,礼仪相待邻里亲。
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教当先,和为贵。
起舞荷塘,齐声歌唱。中国梦想,和平希望。
为“和”宣传
和谐是别人帮助你之后的一声感谢,和谐是公交车上踩到别人脚时的一声抱歉;和谐是阳光,温暖别人的心灵,和谐是花朵,愉悦别人的心情……以和为贵,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以和为贵,让生活更加美好!以和为贵,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沟通。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生活中,同学间之间的摩擦,朋友间的龃龉,同事间的误会,缺少的就是一种心灵间的沟通。将心比心,换个角度,或许能拨开云雾见明月,让彼此释怀,让心灵更加亲近,让和谐充满彼此,带给彼此更大的快乐。以和为贵,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容。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而官居右相,廉颇心中不满,因此想要羞辱他,结果“相如引车避匿”,最后廉颇终于明白蔺相如的大度,负荆请罪,二人终成刎颈之交,至今邯郸仍留有回车巷的遗址。试想,如果蔺相如没有这种超人气度,与其锋芒相争,又怎会有二人相交的美谈?
以和为贵,是一种无语伦比的力量。二战期间,日本大举进犯我中华。国难当头,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共抗外敌,在武器装备远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下,合力打退日本的侵略。
试想,如果国共两党没有握手言和,中国前途何在?
以和为贵,更是一种海阔天空的人格境界。在二十四孝里,舜的父亲和弟弟多次想害死他,可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孝感动天,最后成为尧的继承人之后,仍然如此。
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真正能做到忍让的有几人?如果,勾践不能忍受夫差的侮辱,又怎能卧薪尝胆光复旧国;如果,不甘忍受胯下之辱,又怎会有后来的韩信点兵?以和为贵,并不意味着凡事都要忍让,而是说要以大局为重。小事可忍,方能息事宁人以求人和,惟有人和,万事方兴!
以和为贵
写作范文
1、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材料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中庸》)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推测“和”字的本义。

(2).材料三将“中”与“和”进行比较,结合材料,说说你对“中”与“和”的理解。
课堂练习
音乐中的和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从人性品质的角度来看,“和”是人们经过内外兼修之后达成的一种内在均衡的状态。
课堂练习
2、根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归纳历史上影响“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图一 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
图三 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
图二 关押在船舱里的黑奴
专制统治;殖民掠夺;帝国主义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3、请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课堂练习
我选择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热情好客。
开放的心态,广交朋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好学。
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礼之用,和为贵。
重礼尚和。
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课堂练习
4、通过上述探究,你可能会获得一些启示,请你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和谐世界”应该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示例: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自然环境优美的世界,科技文化昌盛的世界。
课堂小结
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外来、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同步练习
1、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回答下列的问题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周汝昌《和谐之思》)
【材料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推测“和”字的本义。

(2).材料三将“中”与“和”进行比较,结合材料,说说你对“中”与“和”的理解。


2、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用两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同一个汉字——“和”。请你指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材料二: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3、公元前33年,昭君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请求出行,充当西汉的“和亲使者”,出嫁到塞北,担负起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为民族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请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4、 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云云,请从“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



5、我们平时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研究了“和”文化,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6、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公益海报,回答问题。

(1)请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说明这个公益海报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这张海报简单发表一段演说,倡导大家保护野生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同步练习(解析卷)
1、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回答下列的问题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周汝昌《和谐之思》)
【材料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推测“和”字的本义。

(2).材料三将“中”与“和”进行比较,结合材料,说说你对“中”与“和”的理解。


【答案】:(1). 音乐中的和音。
(2).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从人性品质的角度来看,“和”是人们经过内外兼修之后达成的一种内在均衡的状态。
2、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用两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同一个汉字——“和”。请你指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材料二: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楷书 B行书 (2).两则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
【解析】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两则史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
3、公元前33年,昭君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请求出行,充当西汉的“和亲使者”,出嫁到塞北,担负起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为民族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请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昭君不愧是古代四大美女,人美心更美。她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大义,忍受塞北恶劣的气候,为国家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她这种以国家为重的责任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昭君人美,但以国家为重的责任感更可贵。
4、 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云云,请从“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爸爸妈妈,冷静一下听我说说好吗?今天去看望奶奶还是看望姥姥其实都没问题的,你俩就是说话方式不对,家庭要以和为贵,都和和气气的才开心,不要计较那么多啦!那让我来决定好不好呀?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云云应该劝告父母互相体谅,和睦相处,大家平心静气地找出一个最合理的方式。
5、我们平时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研究了“和”文化,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答案】 示例:①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②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③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④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⑤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⑥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说法,至少不要和他人争执。⑦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⑧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⑨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
6、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公益海报,回答问题。

(1)请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说明这个公益海报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这张海报简单发表一段演说,倡导大家保护野生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海报上是一片大草原,站着一只孤单的犀牛,右下角是一个相机,而相机中的画面却只有草原没有犀牛。这张海报的目的是呼唤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否则有一天我们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它们了。
(2).【示例】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保护野生动物吧,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在书上看到它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中华“和”文化,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
2.交流“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古今“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
3.运用“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1. 学习中华“和”文化,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
2.交流“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古今“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
3.运用“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
【教学难点】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历来就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二、整体感知
“和”的演变
? 在中国古代汉语及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现较早,已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在早期甲骨文中,“和”作“龢”。《说文》:“龢调也,读与和同”。“和”的字源可以追溯到“ 龢”字,二者在古代经传中通用。”
? 可见,“和”字源于“龢” [hé] 。而“龢”又从“龠”从“禾”。《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龠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
? “和”源于“龢”,又源于“龠” [yuè]【1.古代容量单位,一龠等于半合(gě)。2.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箫。】。因此,“和”字的产生乃源于上古的乐器及音乐,并由乐器的合奏及音乐的合鸣,引申出“和调”、“和谐”、“和合”、“唱和”等涵义。
? 从上述对“和”字字源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是从古代乐器及其演奏的音乐中发源的。这一点亦可从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和儒家的“乐教”中看出端倪。
? 中国古人通过音乐提出“和”的理念,而音乐又源于天地自然之和。这样,音乐就成为沟通“天人之和”的桥梁。《乐记》在解释《诗·有》中“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这两句诗时,尤其揭示了“音乐之和”的重要意义:“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只要做到诚正雍和,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实行呢?所以,好的音乐,即能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使人的性情归于“和”。不仅如此,“音乐之和”还可以超越语言、种族和国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的共同语言。《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也。礼者,殊事合静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也。”
?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大乐与天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到“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最后得出“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的结论。足见儒家推崇礼乐的根本目的,不是称王称霸,更不是掠夺与征伐,而是在于四海之内相敬相爱。因此所谓“乐”,就是通过“异文”的交流,达到“合爱”的目的。这里,“异文”虽然本指各种不同的乐曲形式,但其引申的义涵及其所包含的逻辑,则完全与“和”的字源相呼应。
三、合作探究
(一)探“和”之义
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下面的材料,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①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明确:君子和而不同。所为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和”的,像一个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②“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明确:因为没有乖戾(乖张,不合情理)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小人因为有阿比(对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③“和因义起,同因利起。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义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明确:和的原因由义引起,同时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出的和。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诸多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之义也可以和。这样不同之和,而不是执己之见,没有伤及于和。注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那么有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
④“(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传·昭公二十年》
明确:景公对晏婴说:“只有梁后据同我的关系和好。”晏婴说:“你们之间只是‘同’,不是‘和’。”景公奇怪地问道:“难道‘和’与‘同’还有区别吗?”晏婴说:“区别很大……君主认为是正确的,其实含有不正确的成分,当臣下的就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改正君主意见中不正确的部分,使合理的部分更完善;被君主否定的东西,也可能是正确的,臣下就应该陈述可以肯定的理由,帮助君主改正他的错误意见,这样做,国家的正治稳定,矛盾减少,……梁邱据这人,可不是这样,他对君主随声附和,君主认为是错的,他就说‘不对’。君主认为是正确的,他就连声说‘是’.这样,就好比在水里加水,毫无味道;好比曲调只有一个声音,谁会听它!可见,在政治上,不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实行绝对的‘同’,完全是坏事。”
小组讨论:“和”与“同”之间的区别?
明确:“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
“和”是内心平和不争,“同” 是小人“为恶一致”。
“和”是目标一致,但行为、方法不一定相同,“同”只是行为上的附和。
讨论:“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何意义?
明确: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经济日益多元化已经成为现实。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贫富差距的存在,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对立,导致发生利益冲突,严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此,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调整分配关系之外,还要从伦理的角度来缓解这种对立。
“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具有缓解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更加有效合理,但是由于过度地利用给自然界也带来了更大的破坏,有时候甚至是弊大于利。然而,当今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人与人之问的矛盾”较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它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群体”“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种种矛盾。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就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国家提出的构建礼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体现了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2、“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自行搜集,适当补充,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明确: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明确: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心情平静无偏无倚),(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间(万物)最大的本源;和,是天下最畅通之道。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
思考讨论:“和”的含义:
明确: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小结:和,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所有的人都能慷慨陈情,各方的利益都能合法争取,相反的观点都能平等表达,这才是真正的“和”。有了这样的氛围,想不兴旺都不可能。反之,一味消灭异己,只能激化矛盾,导致动乱频发,最后必然走向灭亡。这是两千多年前先贤给我们的启示。
(二)、寻“和”之用
⑴“和为贵”故事会。
“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原文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很多。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等。教材P132中的这则《“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你还知道哪些体现“和为贵”的例子?
①阅读课本中《“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明确:( 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2)要心胸豁达,才能与人和睦相处。(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②下面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读后你对“和”有怎样的深刻认识?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赵王封他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并屡次挑衅,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醒悟,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明确:只有胸怀宽广、以国家为重的人,才能做到不计自己的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
⑵标语诠释“和为贵”。
①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
②家和万事兴,国和富且强。
③居众和,养心平。
④宽容,化解人与人的恩怨。
⑤创造和谐,追求卓越。
……
小结: “和”的思想,在我们生活当中多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大到国家安全问题,小到校园学生之间的摩擦,林林总总,归结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和”在生活中是“和睦”“和气”等义,不管是“将相和”,还是“六尺巷”,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三)、班级讨论会
提示1: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例如:同学们思考并举手,经主持人允许后可发言;允许每个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感想,并说明理由;最终的结果通过举手的方式决定,尊重大多数同学的意见。
提示2:时事讨论会之前,多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为发言做准备;讨论时,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相互启发,共同受益;讨论会后,认真总结反思。
四、拓展延伸
? 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
? 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 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
? 奏响家庭平安之音,共享社会和谐之声。
? 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 
? 知书达理和为贵,礼仪相待邻里亲。
? 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
?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教当先,和为贵。
? 起舞荷塘,齐声歌唱。中国梦想,和平希望。
五、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材料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中庸》)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推测“和”字的本义。
明确:音乐中的和音。
(2).材料三将“中”与“和”进行比较,结合材料,说说你对“中”与“和”的理解。
明确: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从人性品质的角度来看,“和”是人们经过内外兼修之后达成的一种内在均衡的状态。
2、根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归纳历史上影响“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明确:专制统治;殖民掠夺;帝国主义战争
3、请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你可能会获得一些启示,请你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和谐世界”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示例: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自然环境优美的世界,科技文化昌盛的世界。
六、课堂小结
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外、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
七、布置作业
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