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课外精品题库(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课外精品题库(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8 21:5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阅读理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例如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并以此为目标,苦苦求索,终于有了自己的发现。在1820年4月,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选文第①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4.结合选文③段内容,分析王阳明“格物”失败的原因。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5.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6.结合选文内容简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

【答案】
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2.选文第①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3.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就是实验检验、探索求证精神。
4.王阳明的“格物”重视理论与空想,轻视实验,不去积极观察、探测实际物体,而是在探求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所以失败了。
5.举例论证,该段列举了“奥斯特怀疑电、磁之间存在联系,以此为目标进行了电流磁效应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这一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实验的过程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还需要有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6.①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②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说说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然后说删去后的变化,最后指出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2.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如:列举了……事例(或引用了……名言)。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具体有力的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选文第①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理解,根据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可以提取关键信息组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王阳明的“格物”重视理论与空想,轻视实验,不去积极观察、探测实际物体,而是在探求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所以失败了。
5.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了“实验的过程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还需要有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点睛:举例论证的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道理论证的作用: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对比论证的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的作用: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课内强化阅读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7.从文中看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8.从选文看,作者要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9.选文主要用的论证方法是:
10.从选文内容看,作者强调对于格物和致知要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主要指什么?
11.今天。“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12.本段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13.“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请你以“自信”为话题,写一个相同关系的复句。
自信不但是 ,而且 。
14.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答案】
7.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8.现在的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9.道理论证
10.培养实验的精神,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11.(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2)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2.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3.自信不但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1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解析】
7.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的现状决定了新的时代我们必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9.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从“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可以看出这个文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10.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揭示了问题的答案。
1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以及从文段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这句话给了我们提示,即问题的答案就在下文,分条进行概括即可。
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可以直接选用原文语词,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还可以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本段的论题是“格物致知精神”,最后一句话点明了作者的观点“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此题在仿写时要注意用递进关系的复句,表现出自信对于学习和工作的帮助即可。
14.本题考查针对文中的某种现象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培养实验的精神,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把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
点睛:本题是对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5.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16.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7.“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18.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9.加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答案】
15.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6.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7.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18.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9.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
【解析】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语段可知,“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即应该从传统教育的目的这一角度进行回答。
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理解,难度不大。根据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可以提取关键信息组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1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提取信息,需要学生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作答。根据第二段“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即可判断出“错误”指的是什么;“格”在此句中是“探索”意思。
18.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能力。熟练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文章举了王阳明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等句子运用了道理论证。
19.这道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说说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然后说删去后的变化,最后指出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惟一”是“只有一个”的意思,强调了探索精神的重要意义。
【小题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作答时要注意突出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实验精神的关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0.第③段中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他的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2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答案】
20.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21.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2.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3.不能删掉。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细读第三段,可知利用“实验的精神”后面的内容回答,即“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提取关键信息解答即可。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提炼能力。根据第二段“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可知错误是什么;结合上文可以明确是为了论证第一段“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可以提取关键信息组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点睛: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的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可能”等词表猜测;(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4)xx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和科学性。根据这一方法具体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①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做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今天,为了四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听得进“敌对”意见。
24.对本文的论点,人们有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C.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D.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2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将应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议论 B.说明 C.抒情 D.叙述 E.描写
26.引号主要有以下用法,文中画波浪线的①②两句话中的引号各是哪种用法?将应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①(_____) ②(______)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讽刺的意思
E.表示否定的意思
27.文中有三句名人言论,请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是道理论据的,在句后的括号内画“√”;不是道理论据的,在句后括号内画“×”。
①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_____)
②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_____)
③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_____)
28.这篇短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答案】
24.C
25.D
26. ①A ②E
27. ①(√) ②(√) ③(x)
28. 引证法 例证法
【解析】
2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从文中引用的名言“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和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的事例可以知道,文章意在论证反对意见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ABD三项的论述角度不准确,故选C。
25.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析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感情或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组合样式,包括以下五种: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议论——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叙述——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说明——用简洁的文字把事物的特征、形状、性质、用途等情况解说清楚,表达明白;抒情——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抒发对人或对事的各种感情。根据表达方式的特点可以判断出画线句子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故选D。
26.此题考查引号的作用。引号的作用很丰富,主要包括表示直接引用的话,表示突出强调,表示讽刺和否定,表示特定称谓等,具体作用必须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理解。①处引用了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所以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选A;②句中“敌对”的本义是指因利害冲突而不能相容,矛盾冲突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相互仇恨对立。显然这里用的不是它的本义,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否定,故选E。
27.此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类型的辨析能力。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前两句引用了名人名言,很明显属于道理论据,第三句列举了普鲁斯特成功后感谢贝索勒的质难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
28.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文章第一段引用李四光和歌德的话属于引证法,第二段“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属于例证法。
29.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 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 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答案不唯一
【解析】试题分析:(1)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2)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可抓住关键句分析概括即可。如“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等句。(3)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今天看来,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意义有两个方面”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3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不能。“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中国学生而并非全部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表现出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不能。“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近”是接近,但不到一百分。去掉后与事实不符。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的特点。(1)“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中国学生而并非全部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去掉就不实事求是了。(2)“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去掉后与事实不符。所以一定要注意议论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严密地论述事理。
3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答案】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文章中第3段的原句“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 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 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 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 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 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 “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 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 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 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仿徨恐慌的,是当时的 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 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 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 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 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 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 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 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 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 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 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 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2.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大都有怎样的偏向? 原因是什么?
33.选文中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4.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5. 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什么?
36.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答案】
32.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3.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34.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5. “格物”和“致知”真正的意义有两个方面,即末段中“第一……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6. 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解析】
3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第一段的内容来概括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有怎样的偏向以及原因是什么。
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根据“我在美国求学的经历”,在低三段提出“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杨振林等人的事例”以及“第二段所阐释的道理”来分析论证方法即可。
3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来概括“格物”和“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即可。
3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三段“就是说”后面的内容进行概括“什么是实验的精神”即可。
37.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案】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可分析文章的原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3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不超过20字。
“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一些我们的同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学生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将来走入社会后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反之,你将会受益匪浅。可见,“学知识”和“学做人”就如同人的左右臂膀,缺了哪个都是不健全的。
【答案】学知识与学做人紧密相连,同等重要。
【解析】试题分析: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到能表达这种内容的关键句。此文没有关键句可用,就用简洁的语言把所描写的内容概括出来。此题比较容易,可抓住选文的第一句和第二句进行分析整理。
阅读课文“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到结尾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9.选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0.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41.“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4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案】
39.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40.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1.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42.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解析】
39.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举例论证。“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属于道理论证。
4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问题的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到能表达这种内容的关键句。如可提取问题紧接着的下文“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一句作为答案。
4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的内容看,“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其中的“格”是探索的意思,“物”指客观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识、认识。“格物致知”就是探索客观事物取得知识。
4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中心问题的把握。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上下文来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念3000里
毕淑敏
写下个“念”字,盯着细细看一会儿。
念,由“心”和“今”组成。顾名思义是“心中当下的想法”。
我们常说“生出一个念头”,可见这个“念”是个活物,像个婴儿,有头有脑。既然有首,接下来就会有身子和腿。而且这一切既然能诞生,想来有个母体。有生便有死,念头可以发芽也可以灭失。
那么人的一天,会有多少个念头生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念头的周期。换句话说,就是大致算出一个念头能存活多长时间。
“念”来自法显和尚从印度带回国的《摩诃僧律》。第17卷中说:“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有点乱是不是?那直接记住结论吧――1个念头的具体时间长度为0.018秒。
念头比闪电还快!它起于精微,源自无明。产生之后见风就长,跨越天地时空,纵横驰骋风驰电掣。念头可分好坏。它一动,就有倾向发生。要么是善,要么是恶,要么善恶夹杂。你纵有亿万千念头,也逃不脱这窠臼。
既然念头一动,只用0.018秒。一天之内,除去睡觉的8 小时,还有16个小时,合960分钟。换算为57600秒。除以0.018,得出的念头数……吓死人!是3200000。也就是说,我的脑海中每天有300多万个念头闪过,泡沫般无常。
念头组成了命运。所有人的生活,无不源自这经纬复杂繁多变幻的念头。念头生生不息,我们奔波不已。念头衍生出五光十色的世界,一旦念头止息,生命也就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念头是组成我们生命质量的金色颗粒。
念头交织,故“一念三千”。
因喜欢这说法,有时会向友人结结巴巴学说一番。某朋友听后若有所思道,哦哦,一念三千里。
我说,没有“里”,一念三千。
他说,念头和念头之间的差异,只怕是3000里之遥,也打不住的。
念头如果有颜色,可不得了。有吉祥的红色,有土豪的金色。有杀戮的猩黑,有春意的绿蓝……每个人的内心如同最斑斓的调色盘。
念头如果有重量,有重达千钧的,有轻如鸿毛的。有不轻不重但黏腻难缠的,有随生随灭云淡风轻的……每个人的内心,如同翻滚着一锅关东煮。
念头如果有年龄,有从一而终贯穿几十年甚至整整一生的,有速生速灭秋水无痕的,有历久弥坚的,有余音袅袅的,有稍纵即逝永无再现的,有忠贞不渝化成木乃伊也坚守初衷的。
念头如光。0.018秒之间,纵横3000里,这是什么速度?一秒钟跑165000里,合8万多公里,可绕地球2圈多。如果以北京为圆心,3000里到哪儿了?按照直线距离,以北京为中心,南可至广州,北可抵哈尔滨。西快抵乌鲁木齐,向东就出国游了太平洋。
心的容量如此之大,运转如此迅捷,名目如此繁多,善恶如此纷杂,到了令人惊悚的地步。
我热衷于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尤其爱看抓住罪犯后的审讯过程,屏气凝神。先生纳闷,说你是在研究他们的长相吗?
我说,虽说相由心生,但罪犯常常十分年轻,年轮之刀尚未完成对面貌的雕凿。有些颜面,未脱天真混沌之相。
先生说,那你看的是什么?
我答,我在听他们供述犯罪时的想法。
某些供述,难以置信的简单。为什么要杀人?回答,并没有想把他打死,只想教训一下,谁知,人就死了。
谈到投毒,会说,只是开个玩笑。
肇事逃逸,致使原本可以救助的伤者命丧黄泉,司机解释,因为害怕。
将相识多年的恋人杀死,凶手抽噎,太爱了……
凡此种种,我以前多半认为罪犯避重就轻,借故推托,搪塞说谎……这情形当然是有的,不过,当我懂得些心理学知识并加以仔细观察之后,却发现很多竟是真话。更有当初穷凶极恶的魔鬼,会一脸错愕哆哆嗦嗦地说,脑海中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怎么想的。
一念3000里。
一个念头所导致的结果,或许并不是在那个念头萌生之初,就可以准确预判完整的。念头念头,只顾“头”,不顾尾,锋利无比。这世界上的事情,本不应太快。太快了,就有灾难尾随其后的可能。
念头是如何产生的,并不十分清楚,它具有我们所不知晓的某些黑暗性质。陌生的力量所产生的念头,可以指挥我们的行动,这的确是不可掉以轻心的危险问题。
也有很多念头充满善良和光亮。有人会说,善念涌起,我是不是应该马上按照好念头去行事呢?晚了会不会后悔?
这世界上有些好事情,或许需要0.018秒的时间去决定和完成。但绝大多数的好事情,不会毫无征兆,冷不防显身,之后泥牛入海永不复见,有点妖术的味道。尽管如此,也不能铁口断言好事就不会在0.018秒中埋藏。只是,这概率有多少呢?作为普通人,遇到这般机遇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我觉得极小概率的事情,和普通人相距遥远。总爱极端化的人,骨子里多是高度自恋叠加目空一切。
一个念头和一个念头之间,可能一在天堂一在地狱,好骑手应能驾驭选择。让念头刹车转弯,让念头褪色重染,让念头从容消遁,让念头春风又生。好的念头,如一个浮力优等的筏,在脑海中辗转腾挪无惧风浪。它的生命力当千万亿倍于0.018秒,直到我们按照它的指引,作出后续美好的行动。把好念头变成好行动,让好念头层出不穷落地开花,乃是人生要务。
(原载《北京文学》2016年第6期,有删节)
43.由“念”的偏旁部首以及“生出一个念头”的口语,作者联想到“念”的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4.请分别概括“一念三千”和“一念3000里”的不同内涵。
45.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自然段,为什么用“如果有”这种方式起头?请简要分析。(4分)
46.下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罪犯什么心理?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说明。
更有当初穷凶极恶的魔鬼,会一脸错愕哆哆嗦嗦地说,脑海中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怎么想的。
47.对于“善念涌起,是不是马上按照好念头去行事”,作者的观点究竟是怎样的?你认为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
43.来自心中,出于当下,是活动的生命,有渊源,也会消失。(
44.一念三千,指念头交织,组成了人们的生活、命运和万千世界。
一念3000里,指一个念头和一个念头之间,差异非常大。
45.念头本没有颜色、重量和年龄,用“如果有”这种假设的方式,发挥想象,赋予念头各种不同的颜色、重量和年龄,从而生动地表现了念头的繁多变幻,不同念头对比鲜明。
46.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罪犯事后的惊讶、恐惧、惶惑,说明他们的供述多是真话,也表明了犯罪念头的后果,或许是开始难以准确预判完整的。
47.作者一方面认为大多数好事不是一念之间决定的,但同时也希望让好的念头变成好的行动。
我认为,既有善念,就要及时按照善念的指引行事,这样才能培育更多的善念,抵制恶念的产生。
我认为,善念未必有善果,有好的念头,还需要考虑行事的方式,否则很可能好心做了坏事。
【解析】
43.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要点内容。题干:作者联想到“念”的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此题比较难,因为通篇都在谈“念”,这需要读懂对所有关于“念”的内容,筛选出要点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之。
44.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一念三千”和“一念3000里”的内涵不同。答此题要抓住两句话:“我说,没有‘里’,一念三千”和“他说,念头和念头之间的差异,只怕是3000里之遥,也打不住的”。前一句说的是念头交织,组成了人们的生活、命运和万千世界。而后一句说的是一个念头和一个念头之间,差异非常大。
45.试题分析:考查假设写法的作用。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假设,然后在根据具体语境谈作用。用“如果有”这种假设的方式,发挥想象,赋予念头各种不同的颜色、重量和年龄,从而生动地表现了念头的繁多变幻,不同念头对比鲜明。这种生动的效果就来自假设,没有假设就没有了想象出的各种念头。
46.试题分析: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一脸错愕哆哆嗦嗦”是神态描写;“脑海中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怎么想的”是语言描写。作用:表现了罪犯事后的惊讶、恐惧、惶惑,说明他们的供述多是真话,也表明了犯罪念头的后果,或许是开始难以准确预判完整的。所以说描写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或人物心理。
47.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要理解“善念涌起,是不是马上按照好念头去行事”的含义,并能联系实际写出“是”或“不是”马上按照好念头去行事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刘根生
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有删改)
4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9.文章开头写“杞人忧天”有何作用?
50.文中列举张兴栋和法拉第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5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52.读完全文,你认为“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有什么联系?试举例阐述。

【答案】
48.没有“假如”,哪来真知?(或:没有“假如”,就没有真知)
49.①由成语故事开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没有假如,哪来真知”;③作为事实论据支撑文章观点。
50.列举张兴栋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或:“大胆假设”)。列举法拉第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求索精神”(或“小心求证”)。
51.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空气”比喻创新思维的环境和大胆假设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这种环境和精神像空气一样平常和珍贵。示例二: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异想”“假如”代指创新思维和大胆假设的精神,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简洁。
52.示例:“大胆假设”是“小心求证”的前提,“小心求证”是“大胆假设”的保证。法拉第如果不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就不可能有后面的无数次实验;如果没有10年间做的无数次实验,就不会发现和证实电磁感应的规律。可见,“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相辅相应,缺一不可。
【解析】
4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本文的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
49.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引用“杞人忧天”的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就有用成语故事引出下文的观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还有就是做论据的作用。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50.试题分析:考查举例论证方法的作用。张兴栋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列举法拉第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求索精神”。此题容易答就在于所论证的观点都是段落中的观点句。所以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点睛: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51.试题分析:赏析重要句子。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如“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这种环境和精神像空气一样平常和珍贵。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说理透彻明白,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出来。
52.试题分析:首先要答出观点:“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相辅相应,缺一不可。假设是对事物进行可能性的猜想,但不一定可靠,求证是对事物进行证明,就要仔细,一旦证明认定就是一种事实,具有真实性。猜想、假设没有。所以,假设可以大胆地去创造去想象,但是求证就要认真仔细地去研究。然后举例证明这个观点,例子要典型,有说服力。

53.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悟(______) 彷徨(______)(______) 袖手旁观(______)
【答案】 wù páng huáng xi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此题应该注意“悟”应该读四声,“彷”正确的读音是páng。
5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肇中(_____) 儒家(_____) 彷徨(_________) 埋没(_____)
【答案】 zhào rú páng huáng mò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儒”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55.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教师(_____) 应当(_____)
教书(_____) 得当(_____)
【答案】 jiào jiāo dāng dàng
【解析】试题分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应当”与“得当”两个词,要据义定音。
56.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éng (______)意 xiū(_____)身
gé wù (_____)致知 lún(_____)语
【答案】 诚 修 格物 论
【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如“诚”等字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57.形近字辨析。
cuò(________)施 jiàn(________)康
cuò(________)误 关jiàn(_______)
【答案】措 错 健 键
【解析】
试题分析: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措”与“错”、“健”与“键”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58.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_________)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_________)
C、—抬脚就成功。(_________)
D、事情在于人做。(_________)
【答案】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 —蹴而就 事在人为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根据词义写出的词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根据成语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59.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iào望
华裔
彷徨
埋没
rú家
mì切
【答案】liào(瞭)望   华裔(yì)   彷徨(páng)
埋没(mò) rú(儒)家 mì(密)切
【解析】试题分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埋没”的“没”不要念成“méi”。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瞭”“儒”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6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3)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4)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答案】(1) 清谈: 不切实际的谈论。 ?
(2)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
(3)彷徨: 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
(4)激变: 激烈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注意对成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成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6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没(_______)   彷徨(______)   缅怀(_______) 探chá(_______) xuān(______)告 jiǎn(_______)讨
【答案】 埋没(mái) 彷徨(páng) 缅怀(miǎn) 探chá(察) xuān(宣)告 jiǎn(检)讨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彷”考的是成语的双音节词语。“埋”考的是多音字。

6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朱熹”读作“xī”;B项“袖手旁观”应读“xiù”;C项“遵照”应读“zūn”。
6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实地探察 不言而喻 缅怀
B.情系中华 毫无选择 修身
C.不知所措 一番风顺 模式
D.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盲目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一番风顺”应写作“一帆风顺”。
6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A项“发明”应改为“发现”,因为学术的进展靠“发现”;B项“歧视”应改为“轻视”,因为“歧视”含贬义;D项“适应”应改为“适用”,因为一般指人“适应”。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与辨析能力。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除了领会文章的立意,理解布局谋篇,品读词句外,还要重视标点符号,把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全面提高读写能力。A项“分号”改为顿号;B项“第一”“第二”是两个并列的分句,中间用“分号”;C项“大学”是一部书,应该使用“书名号”。
66.下列词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B.格物致知 豪无选择
C.推之四海 传之万世 D.寻求真理 学术权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改为:毫无选择。
67.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应为“消极”;B项应为“授予”;D项应为“荣幸”。故选C。
68.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
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删去“因为”和“所以”;B项缺少主语,要在“应该”的前边补充上主语“我们”;C项应该把“并且是”改为“而是”。故选D。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69.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丁肇中(zhào) 埋没(mò) 没有(méi)
B.彷徨(páng) 中庸(yōng) 测量(liáng)
C.相濡以沫(rú) 儒家(rǔ) 孺子(rú)
D.华裔(yì) 论语(lún) 议论(lùn)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C注音有错误。 改为:儒家(r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7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 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看着令人叹气,不想再看下去了)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叹为观止:看着令人叹气,不想再看下去了”词语解释有误。C项中“叹为观止”是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点睛:答此题,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成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成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7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 是指《诗》《词》《礼》《易》《春秋》。
B.“格物”和“致知”出自《中庸》:“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
C.《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七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D.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表述正确。A项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B项 中,“格物”和“致知”出自《大学》。C项中,应改为“《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72.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②⑤④③① D.⑤④③①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本段文字是一段叙事性文字,可用逻辑顺序法、倒推法来解答此题。根据原文中第一句,再抓住第二句中的关键词“但是”,可确定第二句是紧承原文的,是首句;第二句是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抓住第五句关键词“表现为”,在看内容正是进一步解说“浅阅读”的确定和不足的,所以紧承第二句;第四句是针对“浅阅读”的缺点做出的假设,抓住关键词“如果”,可确定紧承第五句抓住关键词“那么”,可确定第三句是紧承第四句的;第一句句意发生转折,进而讲“深阅读”,用倒推法可确定为尾句。故选:C。
7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授予  实验  特地  显微镜
B.测量 支配 细至 一帆风顺
C.检讨 遵照 缅怀 齐家治国
D.突破 关键 栽种 袖手旁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B项的“至”改为“致”。
7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C项递进关系错位。应将“不但”与“而且”后的内容对调。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中国文化”后加上“的一部分”。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7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字应更正为:B项“错”应写为“措”。C项“志”应写为“知”。D项“凡”应写为“帆”。
76.7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后,广东省防总要求各地认真开展各项防御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认真”改为“积极”)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把“在”调到“霍金”后面)
C.上网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广泛引起了讨论。(把“广泛”调到“讨论”前面)
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缩短1个小时。(删去“大概”或“差不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是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77.77.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依托于大数据建立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收集、传播的资源________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________有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其中,贵州籍汉族歌手吟唱的楚辞经典诠释了汉语________之美,彝族儿女演绎的悠悠旋律展现了他们的坚韧气质,大数据________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模式,为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供了无限可能。
A.既 又 迂回曲折 开端
B.只要 就 慷慨激昂 开始
C.不仅 还 荡气回肠 开启
D.要么 要么 缠绵悱恻 开拓
【答案】C
【解析】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本段文中两个“有”:“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有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可知是递进关系折关系,可判断前两空应该使用“不仅”“还”关联词,答案为C。
78.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答案】B
【解析】
本道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注意理清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本道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选项的顺序,应该把具有概括性质的①或③放在首位,④具体讲的是一种途径。排除C、D。再看A,把③句放在最后,没有下文显得非常突兀。实际上这段话选自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故作者一来就提出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②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①指明格物致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⑤句对实验精神做具体阐释,④阐明实验的途径。故选B。
79.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缅怀(mià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遵盟(zūn) 哲理(zhé) 袖手旁观(xiǜ)
D.恐慌(huāng) 测量(cè) 不知所措(cuò)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缅”读miǎn;
B.“彷”读páng;
C“袖”读xiù;
故选D。
8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侧。
B.《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平天下。
C.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查,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D.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建性的发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侧—测;
C.查—察;
D.建—键;
故选B。
81.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数据显示,贵州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约2.1万座,几乎 当令世界全部桥型,因而贵州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如此,在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就有40多座在贵州。 ,贵州桥梁的世界地位 。
A.囊括 尽管 但是 不言而喻 B.包含 即使 那么 当之无愧
C.囊括 不仅 所以 显而易见 D.包含 不但 而且 理所应当
【答案】C
【解析】
【详解】
“囊括”指全部包罗;“包含”指里边含有的意思,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语境意思是贵州桥型很多,几乎包罗世界全部桥型,所以应用“囊括”;“不仅”指不止这一个项,还有类似的。语境中强调贵州不光桥型多,而且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40多座都在贵州,第二空应填“不仅”;前文说的是原因,后文是结果,前后应是因果关系,而“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故第三空应填“所以”;“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当之无愧”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理所应当”指按道理应当这样,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怀疑的意思。“显而易见”符合语境,应选“显而易见”。
故选C。
8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6月10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B.通过“‘车让人”活动的开展,使我市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C.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残缺主语。“通过……使……”,使句子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C搭配不当。“增加”和“热情”搭配不当,改为“提高……的热情”。D“是因为……的结果”句式杂糅。改为: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或: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所以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病句辨识判断。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83.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原文是“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8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育要重视实践,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伤,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C.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已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罗蒙诺素夫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
考查论据的作用。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的作用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点和论据必须高度统一。文章的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意思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高尔基说的话体现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齐白石的话强调的是要不能一味模仿,要有创意;罗蒙诺素夫强调的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歌德强调要有大胆的见解。由此可知,罗蒙诺素夫的观点与作者观点一致。
故选C。


85.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寻求新知识,(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实验的过程(____)消极的观察,(____)积极的探测。
(3)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答案】 (1)但是 因为 不是 而是 (2)不是 而是 (3)不但 而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力。首先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根据句子的关系选填恰当的关联词语。句(1)是一个复杂的句子,整体上是因果关系,前半句是“果”,根据“并不……”判断,第一空填写“但是”;后半句是“因”,第二空填写“因为”,根据后半句的意思来分析,又属于选择关系,后两个空应填写“不是……而是……”。句(2)是选择关系,填写“不是……而是……”。句(3)是递进关系,应填写“不但……而且……”。
8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2)最使找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的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彷徨:
(3)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激变:
(4)新的知识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
【答案】(1)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激烈变化。
(4)不切实际的谈论。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彷徨”指的犹豫不决,“清谈”是指在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这里指清雅的谈论。
87.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实验的过程________消极的观察,________积极的探测。
(2)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_______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答案】 (1)不是 而是 (2)不但 而且
【解析】试题分析:填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填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1)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并列关系,所以填“不是……而是……”。(2)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递进关系,所以填“不但……而且……”。
88.选词填空。(只填选项)
(1)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___。?
(3)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___过程的向导。?
A.探讨      B.探测 C.探察 D.探索
【答案】 (1) C (2) B (3) D
【解析】试题分析:(1)探讨:探索;研讨;探索讲求;探幽寻胜。(2)探测:探求测度;测量(探查某物;确定物体、辐射、化学化合物、信号等是否存在)。(3)探察:探究审察;考察;察访。 (4)探索:多方寻求答案;研究;搜查。此题要注意搭配习惯。如实验得实地“探察”;“消极的观察”对应“积极的的探测”;“过程”则用“探索”来支配。这样既符合事理,又合乎习惯。

89.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在写议论文时,为了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我们可采用道理论证。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如何更好地使用道理论证?(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要仔细分析每句名言背后的特殊含意,将其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2)语言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文过多,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3)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如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第三段即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答案】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所谓道理论证,是一种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公理、定理、推论、科学结论、经典名著节选出来的理性论述来充当论据的论证方法,其存在的形式是哲理形式,其内在本质是理性。道理论证的几种形式:(一)运用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二)针对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进行深入剖析,并对核心部分加以强调的部分。(三)运用已知条件,推理未知结论的整体推理过程。(四)针对论点,指出或强调观点的内涵或外延,避免误解,确保论证逻辑严密的部分。(五)进行归纳总结,阐述结论的部分。
点睛:所谓“作文片段”,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段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其一,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其二,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其三,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的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

90.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美籍华裔_______学家,__________奖获得者。
⑵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_______》《_______》两篇,和《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_______家主要经典。
(3)王阳明,即_______,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________代哲学家、教育家。
【答案】 (1)丁肇中 物理 诺贝尔 (2)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儒家 (3)王守仁 明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丁肇中、朱熹、王阳明有关的文学常识。

91.91.阅读下列材料,做一些思考。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 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①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下降。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阅读量少;二是由于音像制品、漫画不断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 (2)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更多地阅读文学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举行阅读竞赛、开展午间阅读、举办阅读手抄报等。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总结。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困难影响到很多方面;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学生不阅读原著,依赖图象理解,导致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第(2)小题考查学生提建议的能力。要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这个针对性既指要确定需解决的问题,也指提出建议的对象。材料中的“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所提建议一定要针对这个原因。
92.语言表达
清明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日子。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请你说说现今清明祭祀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或看法。
清明扫墓时,老一辈人一般都要在家里忙上一天。先要准备好鱼肉等饭菜,还要备好酒水,然后带上香、蜡烛、爆竹、纸钱等用品到墓地,还要全家人在墓前磕头,烧纸钱等物品。于是,清明时节的墓地满眼都是烧纸钱、放爆竹的现象,有些地方还因为烧纸钱发生了山林火灾。
80后网友“过眼云烟”表示,像老一辈人那样扫墓,不仅浪费钱,还破坏墓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这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方式。他想去爷爷生前喜欢去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用DV把那里的风景录下来,然后再买束花,去墓园里祭拜他,告诉他现在的变化有多大,让他在天堂安心。
现在每一个城市的外地打工者都很多,因为工作关系,好多人不能在清明那天回到老家祭拜,一方面是清明放假时间较短,来去不方便,另一方面汽车票、火车票也不好买,所以很难及时回家扫墓,而网上开设的网络灵堂和祭拜论坛正好为人们提供了寄托哀思的平台,也弥补了无法回家扫墓的遗憾。
【答案】现今清明祭祀方式从去墓地烧纸钱到送鲜花再到网上祭祀,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更时尚,更能寄托哀思。虽然祭祀方式变了,但是缅怀已故亲人的传统没有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通过今昔对比,可以看出现今清明祭祀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是实物祭祀,现在发展到绿色祭祀和网络祭祀。然后根据变化来谈自己的认识。
93.2017年的合肥街头,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低碳出行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热捧,可是在推行共享单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材料一:有网友爆料说,有的市民将“小黄车”的车牌拆卸,并用涂料刷成其他颜色,然后占为己有。【A】同时,记者在一些二手车交易平台上,看到有人以大约100元左右的价格售卖小黄车。此外,一些小黄车因乱停乱放而被城管收走的新闻也陆续出现。
材料二:共享单车考验的不仅是浮于表面的市民素质。2007年,法国巴黎推出“单车自由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