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生活中的透镜
学科
物理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二
教材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教学重点:
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照相机
幻灯
机和投影仪
放大
镜
显微
镜
五、望远镜
六、小结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使用手机或照相机拍过照片,它们是如何将大千世界变小并记录下来呢?
手机和照相机都有镜头,它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因此手机和照相机都是利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工作的。
由教师给学生介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照相机是由镜头、调焦环、光圈、机箱、快门、感光屏等组成。
教师重点介绍镜头和感光屏的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摄影经验谈照相机照出来的相的特点。
学生总结得出:照相机所成的是缩小的实像。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得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
在学生了解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若想使相片中的像变大一些,该如何调节物距和像距。
教师结合光路图使学生了解如何根据像的变化调节物距和像距。
视频:制作照相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幻灯机和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学生思考得出幻灯机和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
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只有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才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此学生了解到幻灯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教师结合视频资料介绍幻灯机和投影仪的结构。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视频:制作幻灯机
介绍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比分析放大镜与幻灯机的成像特点,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使学生清楚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像与物在物体的同侧。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何使书本上的字更大一些呢?
教师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想使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应该在物体在1倍焦距之内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大物距。
教师提出如果想要观察更微小的物体,比如尺寸在微米数量级的细胞和微生物,放大镜就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我们该使用什么工具呢?
学生猜想应该使用显微镜。
教师向学生展示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微小微生物。
教师介绍显微镜的结构。
教师利用光路图介绍显微镜的使用原理。
教师介绍显微镜使我们看清微小的物体,而望远镜的发明延长了我们的视觉范围,使探索宇宙成为了可能。
教师首先介绍了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中的记载。
教师介绍伽利略式望远镜以及伽利略在天文学上面取得的成就。
教师介绍折射式望远镜除了伽利略式望远镜还有开普勒式望远镜。后来,牛顿又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为了探测更深远的宇宙,1990年,科学家把“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太空,使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空前提高。光学望远镜永远存在可见光与不可见光的局限,科学家希望透过阻挡可见光的尘埃,通过红外线和紫外线探索并不能用肉眼可见的全宇宙。于是科学家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我国于2016年在贵州建造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这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结构和成像原理,体会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了由多个透镜组成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机构和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以学生熟悉的手机和照相机引入课题,增加亲切感。
通过观看制作照相机的视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照相机的理解。
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结合起来得出幻灯机的成像原理。
通过观看幻灯机的制作视频,体会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
体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看照片和视频,学生们感到显微镜是非常神奇的光学仪器,帮助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上面取得的成就。
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了解人类利用望远镜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扩大了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