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重点)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重点)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识桃源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 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此中人语云(yù)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
(2)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②屋舍俨然(古:整齐的样子;今:形容很像)
③阡陌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仅指妻,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⑤无论魏、晋(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⑦寻向所志(古:做的标记;今:志向)
⑧豁然开朗(古:宽阔明亮;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⑨未果(古:实现;今:果实、结果)
⑩便扶向路(古:沿,沿着;今: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此中人语云(古:音“yù”,告诉;今:话,说)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②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③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5)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语)
②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示判断)
3.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4.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整体感知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个部分?
【交流点拨】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三、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请归纳出自本文的成语。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交流点拨】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无人问津:没有人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悟桃源
一、新课导入,情景入题
走进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
二、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一)预习交流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交流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
【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二)文本探究
1.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交流点拨】(1)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见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交流点拨】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精神寄托。
4.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交流点拨】(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这个社会: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内容主旨
文章以“渔人”的活动为线索,以“发现桃源——桃源经历——再寻桃源”为主要板块,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1.请大家用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可按照下面的句式来回答:
“桃花源是一个的世界,那是因为!”
⑴“美”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⑵“乐”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⑶“奇”景物的奇特;人的奇特;踪迹的奇特
2.古今诗词咏桃源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3.当代歌曲唱桃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作词: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辨水天哪最蓝。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花蝶戏流泉;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教学反思
学生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等认识得比较好,但对于桃源只是虚幻这一点理解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