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8 15: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新课导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
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但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如今南方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摆上北方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史料解读

分析图表


培养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思维的翅膀,让思想尽情遨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难点

学习重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一、交通事业的发展
交通工具
公路和汽车制造
水路交通
航空运输

知识结构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铁路与公路
水运与航空
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交通工具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
中国人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詹天佑和“人字形”京张铁路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生参与、主持修建的关外、新易、京张、粤汉、汉粤川等铁路,成为我国早期的铁路典范,为我国铁路路网的规划,线路的勘探、设计、施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他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周恩来总理评价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民国以后,铁路事业进展缓慢 。
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截至2006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至2010年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超过90000公里。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
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千米”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
运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使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即“磁性悬浮”。科学家将这种原理运用在铁路运输系统上,使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而悬浮行驶,成为“无轮”列车,时速可达几百千米以上。这就是所谓的“磁悬浮列车”,亦称之为“磁垫车”。
磁悬浮列车与当今的高速列车相比,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
由于磁悬浮列车是轨道上行驶,导轨与机车之间不存在任何实际的接触,成为“无轮”状态,故其几乎没有轮、轨之间的摩察,时速高达几百千米;
磁悬浮列车可靠性大、维修简便、成本低,其能源消耗仅是汽车的一半、飞机的四分之一。
噪音小,当磁悬浮列车时速达300千米以上时,噪声只有656分贝,仅相当于一个人大声地说话,比汽车驶过的声音还小。
由于它以电为动力,在轨道沿线不会排放废气,无污染,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工具。
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合作探究】
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火车机车演变
未来新的领域之内陆地交通工具的展望未来20年到50年中,陆地上平原地区的现行铁路内燃机列车,将大部分改为磁悬浮超导火车运行,时速将达500公里以上。从北京到上海3小时即可到达,人们可以住在北京乘火车去上海上班.
?二、公路和汽车制造
20世纪初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
一是政治腐败,
二是民生凋敝,
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合作探究】
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
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9月一汽造出了造型精美、具有民族特色、实用性能较好的高级轿车———红旗,这是中国第一部定型轿车,而且这一响亮的轿车品牌曾让一代中国人为之倾倒。
历史纵横
三、水路交通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西方列强轮船公司
办事处旧址
2.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上海轮船招商局旧址
3.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水路航运逐渐萎缩,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四、航空运输
1.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历史纵横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号”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1910年,他制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在当年国际飞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同年他偕同助手携带两架飞机返回祖国,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12年,他驾驶飞机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进行飞行表演,飞机失事,壮烈殉职,成为为革命和航空事业献身的英雄。
2.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你有哪些办法?
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合作探究】
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① 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 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近代交通业发展原因
③ 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用自己的话说说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近代交通业发展特点
① 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 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近代交通业发展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
电话
互联网
一、电报在中国
古代——烽烟“电报”
现代——电报机
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时间 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二、电话在中国
在中国,手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广泛普及。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更是突飞猛进,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已经超过3亿,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
三、互联网迅速发展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是在(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后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期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 ( )
A.自行车 B.电动车
C.三轮车 D.人力车
A
B
3.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的主要因素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收回路权运动 D.辛亥革命
4.影响近现代交通工具在中国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因素 B.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
C.环境因素 D.技术因素
C
B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探究学习总结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解题关键: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思路引领:交通和通讯业受到的外来影响,中国人独立自主的发展。
交通:
鸦片战争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
火车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
铁路营运居世界第四位。
公路交通方面,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
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目前,我国已成为航运大国。
通讯: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
1900年南京的电话局是最早的市内电话局,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