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及郡下,诣(yì)太守。
B.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凄神寒骨,悄(qiāo)怆幽邃。
C.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石青糁(sǎn)之。
D.窈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下面各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长)
B.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C.尝贻余核舟一(赠)
D.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干)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渔人甚异之
D.居右者椎髻仰面
4.下面语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左臂挂念珠倚之 B.忘路之远近
C.闻之,欣然规往 D.乃记之而去
5.下面语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盖/大苏/泛赤壁云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古诗文默写。(4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悠悠我思。(《子衿》)
(3)欲济无舟楫,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 ,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7.名著阅读。(6分)
(1)下面对《傅雷家书》一书中有关内容以及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他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
B.《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信汇编而成的,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
C.《傅雷家书》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D.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但家书中对美术、音乐作品、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谈得不多。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填空。(3分)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干净)?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
这段文字选自《 》。文中的“你”是 。在这封信中父亲要求孩子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同时在做一切小事时,要养成 的习惯。
8.综合性学习。(8分)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篇目,陶渊明为世人勾画了一幅美好社会的蓝图,柳宗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静之所,魏学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奇特的艺术珍品,《诗经》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今天让我们走进诗词的瑰丽世界,体味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知识抢答】根据自己搜集的古代诗词的常识,抢答下列问题。(2分)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近体诗主要包括 和律诗。
【设计活动】为了使本次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请你设计三种活动形式。(3分)
(2)①
②
③
【默写经典】诗歌按照内容可分为咏物诗、咏史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请你任选其中的两种,写出连续的两句经典诗句。(3分)
(3)我选( )诗:
我选( )诗:
二、阅读与理解(42分)
(一)古诗阅读。(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请赏析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未果,寻病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有多个成语出自这篇短文,请找出其中任意两个写在下面。(2分)
14.下面句子中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C.如鸣珮环
D.尝贻余核舟一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4分)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1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少日,自解归(自动离职)
B.以为彭泽令(认为)
C.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又)
D.吏白应束带见之(告诉)
16.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弃官过起了田园生活,在他的《饮酒(其五)》一诗中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的名句是“ ,
”。(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20题。(10分)
锄头·镰刀·石磨
董国宾
①锄头、镰刀和石磨,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我更是感到熟悉和亲切。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在这些过往的事物里似乎看到了根脉和故土,产生了与生俱来的眷恋和怀想。
②逆着时光追赶,抵达一个不起眼的村子,零乱的草房横在一片土梁上。早晨、午间和傍晚,每座茅舍的烟囱里都飘出袅袅炊烟,它们呼应着升上天际,村庄里到处弥散着柴草燃烧后的淡淡糊糊的气息。我的家人和乡邻,在这里不挪窝地过了一辈又一辈。他们在土里刨食,与柴草相伴,用锄头、镰刀和石磨,打磨着时光和岁月,在柴米油盐里艰难而快乐地度年月。
③记忆里,父亲整天和锄头在一起,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往地里赶。到了田间地头,袖子一卷,“哧溜”钻进地垄里。锄草,松土,浇水,施肥,一垄一垄地往前移,再从地块的那头返回来。父亲的身影从南头移到北头,又从左边移到右边,一大块地眨眼间就在父亲的锄头下变了样,一块又一块泥土翻了个身,褐黄的颜色呈现在天空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味。父亲一辈子都在和锄头打交道,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这件事做完了,下一个年头还要重复做一遍。父亲的青年、壮年和老年,父亲一生的时光都在锄头挥舞的岁月里长大和变老。
④父亲用过多少把锄头,我记不得了,曾有一把长一米半,锄把是一棵核桃树的树干。父亲一出门就带上它,起早摸黑到田里去干活,将它插入土地,翻起土层和草皮,回到家里,竖在院墙的拐角处。那锄头的锄把磨得光亮又圆滑,锄刀明晃晃的,刀口中间有一个豁口。10岁的我走过去,用手拭了拭那豁口,心里直发悚,好家伙,什么东西使它变成这样,它真是一头能出力干活的牛!在一次次不停歇的劳作中,父亲的锄头一点点磨亮了,又一点点磨损了。在过掉的时光和岁月里,父亲走过的地方,都有锄头的影子在晃动。
⑤乡村生活里,镰刀和锄头都埋头干农活,锄头使庄稼快乐地长大,而镰刀挥舞的时节,乡亲们便迎来了丰收和喜悦。父亲锄草、施肥和耕种,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劳作。庄稼有了好收成,父亲就找来镰刀准备收割。田野上小麦熟透了,一棵棵麦子挺得很直,麦穗饱胀欲裂,父亲先是磨镰刀,然后再把它们收回仓。他有节奏地晃动着臂膀,镰刀在磨石上发出“沙沙”的响声,每磨几下,就在刀刃上试试手。无比锋利了,父亲猛地站起,响雷似的喊道:“明天下地收庄稼喽。”锃亮的镰刀当中,有一把为父亲专用,刀柄很长,上面缠了一层丝线,刀身优美地弯成弧形,在一年年的收割中,父亲用它收获了多少金黄的麦子,流了多少汗,没有人去想过。
⑥麦浪像个金色的沙丘拥向天际,又从天际拥过来。麦浪的一角,父亲一镰刀一镰刀地收割着自家的麦子,虽然这是个慢活,但他动作麻利又娴熟,我躲到一边闲散一会儿再跑回来时,他身后麦子已倒下一大片。父亲直起腰来,回头看上一眼,兴奋地说:“今年收成好,咱农民有指望啦。”话还没说完,他心思又沉重起来,慢吞吞地说:“李海的庄稼遇上了病虫害,他家的口粮不知够不够。”镰刀能给人带来喜悦,但不是每个庄稼人都高兴得起来。
⑦庄稼收获了,乡亲们就用石磨磨成面粉。在庄稼人的生产和生活里,锄头、镰刀和石磨,都是他们朝夕相处的家什,不可或缺。昔日的农家院落里,几乎家家都摆放着一盘石磨,它们从岁月的深处走过来,打磨着乡下人简单的日子和时光。石磨构造并不复杂,它由上下两个磨盘组成。磨盘用石头打造而成,靠近边缘凿有一个鸡蛋大小的添谷孔。谷物通过添谷孔流入磨膛,均匀分布在四周,通过转动,被磨齿磨成面粉,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再流入事先准备好的盆或瓮里。
⑧石磨像头任劳任怨的牛,磨豆子,磨高粱,磨小麦,什么活都干。母亲常常一大早就起床,把金黄的玉米倒进磨孔。父亲力气大来推磨,石磨沉重地转动起来,发出沉闷的“嗡嗡”声。炊烟升起来,母亲把磨好的细面做成面饼,日子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过来。在忘不掉的记忆里,庄稼收成好,石磨磨出的细面多,乡亲们就有饭吃。但发生自然灾害后,石磨就磨不出面来,乡亲们只能忍饥挨饿。石磨啊石磨,这既温暖又令人无奈的石磨。
⑨锄头、镰刀和石磨已成为一段历史和记忆,但它还是一段走过来的路。这段路酸楚又漫长,但最踏实和厚重。回头看一看过往的锄头、镰刀和石磨,我仿佛看到祖辈们从岁月的那头挺着胸走过来,一步步把我们送进了新生活。
17.本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8.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无比锋利了,父亲猛地站起,响雷似的喊道:“明天下地收庄稼喽!”
19.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2分)
20.文章第8段中“石磨啊石磨,这既温暖又令人无奈的石磨”一句中的“温暖”“无奈”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21~25题。(14分)
不种庄稼,就长杂草
杨银叶
①记忆里,爷爷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种庄稼,就长杂草。”
②那时年少,还不大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只是每次听到这句话心里都有点小小的反感,因为每次爷爷说这句话的时候,大都是我们不愿跟大人去地里干活、想偷懒磨滑的时候。
③小时候,总感觉家里大人有忙不完的活,总感觉大人看见我们小孩子玩耍就老大不乐意,总要逼迫着我们也去忙活。倘若我们流露出丁点儿的不愿意,就要遭到父亲的一顿呵斥,爷爷的一句说辞:“不种庄稼,就长杂草。”其实,有哪个孩子愿意顶着毒辣辣的日头,跟着大人一起去地里干活?割麦子,麦芒扎得人胳膊生疼;掰玉米,在高我们一头的玉米秸子里穿梭,闷热难耐;拔花生,弄得满手洗不掉的油绿,弄得满身泥乎乎的土尘;给水稻打农药,在没膝的泥水里跋涉,要忍受呛人的药味,还要担心瘆人的水蛭……
④那时,家里养过牛、马、羊和驴子,这些都是食草动物,除了羊,那几个都是大饭量的。所以每到夏天甚至秋天,我们大人小孩都要去割草喂牲口,吃不了的草还要晒干,然后储存起来,留着冬天当饲料。每天早上和下午,爷爷都要带我们去割草,一人背一个大筐,村南、村北、村东、村西,只要有田地有沟渠的地方,我们都去割过草,有时还到邻村的田间地头去割。
⑤既然目的是割草,自然喜欢草多的地方。每每看见大片蓬勃茂盛的草丛,看见谁家田地里长满了杂草,我们都很开心,爷爷也很开心,但是他总要说一句:“不种庄稼,就长杂草。瞧瞧,这家人懒得吧,地都荒了,杂草都长扑腾了。”遇见谁家地里干干净净的,草毛也没有,我们就很生气,爷爷却很高兴,依然会说一句:“不种庄稼,就长杂草。瞧瞧,这家人多勤快,庄稼长得多喜人!”我们有时会忍不住问爷爷:“爷爷,您到底是喜欢草多还是草少?”爷爷就乐呵呵地笑:“都好都好!”
⑥小孩偷人家的瓜果梨桃,故意毁坏别人家的篱笆院墙……爷爷看见了就会大声地制止,还不忘教训人家一句:“不种庄稼,就长杂草。你们这是要毁呀!”邻居姐姐每天给瘫痪的姥爷送饭;大叔在河里打捞鱼虾,卖不了就分给大家吃;车子在崖头不好通过,有人过去帮忙……爷爷看见了总要笑呵呵地表扬人家:“不种庄稼,就长杂草。好人总会有好报,你们的善心老天都知晓。”
⑦如今,我们都长大了,爷爷也日渐苍老。每次回家去,跟爷爷拉呱,说起人到中年,拖家带口的,家庭、工作压力都很大,有时心情烦躁,也终于理解了当初父母的操心操劳和脾气为什么会时有暴躁。爷爷还是会用这句话来劝导我们,还告诉我们“所有的勤劳都不会白费的,所有的善心也不会白费的”。
⑧是的,爷爷说得对,“不种庄稼,就长杂草”。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并且勤奋地除掉庄稼里的杂草;要想内心不荒芜,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品德,只要内心充满了真善美,自然就不会生发出假恶丑来。
21.本文题目有何含义?(3分)
22.年少时,“我”为何听到爷爷说“不种庄稼,就长杂草”这句话就很反感,而长大之后却认为爷爷说得对?(2分)
2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分)
24.第⑤段中为什么爷爷看到谁家的田里长满了杂草也高兴,谁家的地里干干净净也高兴?(3分)
25.请你评价一下文中的爷爷这一人物形象。(3分)
三、作文(50分)
26.朱永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阅读会让你享受到很多乐趣,生活中你一定读过很多书,请你把你的体会写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1.B(“悄”应读“qiǎo”)
2.A(“延”是“邀请”的意思)
3.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其他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4.B(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5.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1)天涯若比邻 (2)青青子佩 (3)端居耻圣明 (4)其岸势犬牙差互
7.(1)D(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这些家书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
(2)傅雷家书 傅聪 干净
8.(1)诗经 绝句
(2)①分类编辑古诗词②古诗词的朗诵③为诗谱曲,唱古诗④为古诗配画⑤学写古诗
(3)示例:咏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送别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边塞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之情。
10.“关关”,运用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运用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11.(1)原来的,从前的 (2)不久
12.(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3.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14.A(是判断句)
15.B(应为“任命为”的意思)
16.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参考译文】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17.用锄头锄草,用镰刀收获,用石磨磨面
18.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即将收获的时候,父亲的喜悦激动之情。
19.勤劳能干,“父亲整天和锄头在一起,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往地里赶”;善良朴实,看到别人家的庄稼遇到病虫害而心情沉重。
20.不矛盾。“温暖”是指庄稼收成好的时候,石磨能够磨出更多的细面,乡亲们就有饭吃;“无奈”是指庄稼收成不好的时候,石磨无法磨出面,乡亲们只能忍饥挨饿。
21.表层含义,地里不种庄稼,就会长满杂草,要想除去田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深层含义是指只要内心充满了真善美,就不会生发出假恶丑。
22.小时候爷爷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大都是“我们”不愿意跟着大人去地里干活、想偷懒磨滑的时候。长大以后,理解了父母,明白了爷爷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3.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了句子的语势,突出了干活时的劳累与辛苦。这也正是“我们”不愿意跟着大人去地里干活的原因。
24.看到谁家的地里长满了杂草,“我们”就可以割很多的草,爷爷自然高兴;而爷爷看到谁家的地里干干净净,爷爷也高兴,因为他看到这家人勤快就替他们高兴。表现了爷爷的朴实善良。
25.勤劳朴实,爷爷带着“我们”去割草;善良,看到不好的事情要批评,看到善良的人经常夸奖;有教育智慧,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让我们做一个真善美的人。
26.例文展示:
生命的欢歌
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学校 徐冠芳
“微小的生命诉说它的快乐,使我忘记了星辰的美景……”若你问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那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法布尔的《昆虫记》是我的最爱。
当第一次见到《昆虫记》的时候,我就被它精致的封面所吸引。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打开它,它给了我一个奇妙的世界,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异彩纷呈的世界的大门。闲暇时,我会沉浸在法布尔描绘的昆虫世界里,不能自拔,仿佛我也成了昆虫世界的一份子。
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全部倾注在《昆虫记》里,历经整整三十载,终将这部精彩绝伦的科普巨著呈现在大众面前。在这三十年里,他不厌其烦地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追踪观察,假设求证,挖掘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真相。“为什么蝉要在地下‘潜伏’四年,才爬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生活几周就死去?”“为什么切叶蜂不使用任何工具就能准确切割出圆叶片来筑巢?”这些关于昆虫的奥秘,法布尔都一一去观察、探究、验证……尽管在探寻真知的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也遭到了当时人们的讽刺和嘲笑,法布尔曾这样反驳他人对他的质疑与责难:“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及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去面对舆论的冲击,反驳对他的质疑。
法布尔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一一克服求知路上的坎坷,将自己的探索与发现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一部世界昆虫史诗横空出世。这部伟大的著作是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力的书,是法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影响世界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样一位对生命有无限敬畏,热爱生命,赞美生命的昆虫学家,使昆虫世界有了灵魂;《昆虫记》也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让我们惊奇的探索与发现的昆虫之旅。
《昆虫记》给予我的不仅是对昆虫的了解,更有法布尔对知识的孜孜以求,对工作的一丝不苟,甚至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在生活中,我们应尊重那些弱小的生命,给予它们更多的关怀与安慰。
让“法布尔精神”铭记在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回味。希望《昆虫记》也成为你的“枕边书”,给予你精神上的慰藉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