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3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课件7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必修3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课件7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9 16: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在交际中应适当、正确使用称谓语,委婉语。
2、通过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了解一些传统的语言文化,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说话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儿。设想如果人不会说话,社会将变成一个无法沟通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语言,世界才变得生气勃勃。有人一句话就把人说笑,而有人一句话却把人说跳。 交际语言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婚姻乃至前途、命运,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话得体不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考的需要,高考就专门在“语言运用”中设立了“得体”这一考点的。
“能够恰当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形容会说话的词语
能说会道
能言善辩
巧舌如簧
唇枪舌剑
铁齿铜牙
三寸不烂之舌
会说话的人
诸葛亮舌战群儒
烛之武巧退秦军
触龙力说赵太后
孟子劝服梁惠王
大诗人拜伦有一次看到一位盲人胸前挂一
牌子:
自幼失明,沿街乞讨。
但盲人手中乞讨用的破盒子却空空如也。
于是拜伦在那牌子上写了一句诗:
春天来了,可我却看不见。
路人一看,纷纷解囊。





名人轶事
例: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一次外事活动中,美国一位官员不太友好地对周恩来问:“你们中国人怎么在我们美国人面前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总理微笑地说:“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位官员只好没趣地离开了。
因为你们正走在下坡路上,而我们正走在上坡路上。
那是
闹笑话的原因,说话不得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
有人在家设宴,共请了四位客人。时近中午,还有一人未到。于是自言自语:“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听到这话,其中一位客人心想:“该来的还不来,那么我是不该来了?”,于是起身告辞。其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位客人心想:“不该走的走了,看来我是该走的!”,也告辞而去。主人见因自己言语不慎,把客人气走了,十分懊悔。辩解道:“我说的不是他们”。最后一位客人一听,心想:“不是他们!那只有是我了!”,于是叹了口气,也走了。

交际语言









一、称谓语

《现代汉语词典》: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2)社交称谓

(1)亲属称谓

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傍系、年龄的大小、血亲或姻亲

职务、军衔、职称、学位、职业

非亲属称谓
长三辈:曾祖父、曾祖母
长二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长一辈:爸爸、妈妈、舅舅、大伯、二叔、姑姑、姨妈

职衔:主席、经理、教授、讲师、编审等;
职业:老师、医生、会计、律师、教练等
年龄:老王、小张
泛称:同志、小姐
亲属称谓

平辈:姐、哥、弟、妹、丈夫

现代称谓语

称谓语



敬语——称对方
谦语——称己方


中国是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古语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称谓的言语之美
古代的称谓语

尊称对方——称字、号、谥号、称官名、爵名、称地望


谦称自己——直呼己名,愚、敝、贱、微、卑、仆
古代的称谓语

人称姓名
直称姓名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不然籍何以至此?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称字、号、谥号
称官名、爵名
称地望
称自己的时候直称姓名,表示谦卑,为表尊敬一般称对方时以字、号来代,如果觉得还不够尊敬,就以其官职、称地望来呼。

子犯请击之。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腻于楚也。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著名诗人的字号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又名渊明,号五柳先生;
2,李白,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4,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5,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好东坡居士;

6,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7,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8,王维,字摩诘,世称“诗佛”
9,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周文王《周易》、周平王东迁洛邑、汉武帝)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幽"表示"壅yōng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隋炀帝、周厉王、周幽王)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楚怀王)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前秦厉王——符生
暴君案列:好人也杀 坏人也杀 杀人如踩蚁
隋文帝杨坚


楚悼王
皇帝其他的称号
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年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就有14个,如“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人称姓名

古代的称谓语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称谓语
敬称谦称
谦称与 敬称 古代的称谓语
谦称
敬称
敬称
谦称
敬称
谦称
敬称
敬称
称自己的父亲:家父、家严、家尊、家君
称自己的母亲:家母、家慈。
称自己的妹、弟:舍妹、舍弟。
称自己的儿女:犬子、小女
称自己家庭:寒舍、舍下、草堂。
称别人的父亲:令尊
称别人的母亲:令堂。
称别人的兄妹:令兄、令妹。
称别人的儿女:令郎、令媛、令爱
称别人家庭:府上、尊府。
犬子今年18岁
贫僧不知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鄙人乃山东人也
仆非敢如此也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愚以为宫中之事
请问您尊姓大名
仁兄高见
谢家来贵门

借您宝地一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敢以烦执事.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家大舍小令外人
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女眷:内人、内眷
有劳玉趾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写的上款
 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斧正: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常见谦词、敬词
谦称小结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小犬。
微:微臣。
卑:卑职。
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家母、家慈、家兄
舍:舍弟、舍侄

尊称小结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
如要把这类汉语译成英语,一般多采用较为直接说法。如:
您,您老人家???? ??? you
敝人?????????????? I?,??me
令尊,令兄????????????? your?father,?your?brother
家严,家慈????????????? my?father,?my?mother
师母,伯母,嫂子?? you?wife,?Mrs.
令郎,令爱????????????? your?son,?your?daughter
令侄,令亲??????????????my?nephew,?my?aunt


汉英称谓差异:

1、家庭类型(家族为核心;家庭为核心)
2、宗法观念(讲究宗法礼教;重视个人,人人平等)
3、等级观念(尊卑有分亲疏有别;男女平等)
4、礼貌原则(重人的社会性,谦虚;以自我为中心,重视独立人格,推崇 个人成就荣誉)


称谓的文化色彩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仅就称谓来说,因本人的身份、职业特点和与家庭社会中的其他成员的关系,就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无不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姓氏与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姓氏与封地、官职及姻亲关系等相关
“号”常常反映出人的性格、经历、爱好或后人的评价。
称谓反映了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变化
同志 先生、小姐



拙荆 贱内 夫人 爱人





语言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
汉语称谓词使用如果错误,会闹出笑话。如:
1.那汉子又呵呵笑道:“小姐能否告知家父何人?贵乡何处?”(《传奇文学选刊》)
2.“晚生河北深州人氏,在尊师郭云深膝下学形意拳。”(同上)
3.校工说:“校长,你家兄来了!”(电视剧《松滋风云》)
4.电视剧《西游记》唐僧对悟空等说:“既然他家师不在……”
5电视剧《关公》诸葛瑾向刘备讨荆州时,提出“想见乃弟(指诸葛亮)”。庞德领兵与关羽决战时,曾对曹操说“乃弟在蜀中”等等。

关羽:吾虎女岂配犬子!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关羽女,羽侮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孙权为联刘抗曹(也是政治目的),将自个的小妹妹嫁给老刘;娶关羽的女儿做儿媳妇,本是巧妙的政治联姻,关羽也应以大局为重全面权衡利弊,即使不同意,婉言回绝也可。可是老关不仅侮骂其使,更说出“吾虎女岂配犬子!”的话。

二、禁忌语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说说你所知道的禁忌语?
趣谈:颜色的忌讳
欧美许多国家平时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丧礼的颜色。
土耳其人在布置房间、客厅时,禁用花色,民间一向认为花色是凶兆。
巴西人认为人死好比黄叶落下,所以忌讳棕黄色。
埃塞俄比亚人 出门做客时不能穿淡黄色的衣服。
比利时人最忌蓝色,如遇不祥之事,都以蓝衣作为标志。
泰国忌红色, 因为写死人的姓氏是用红色的。
埃及人的丧服是黄色的。
伊拉克人 视蓝色为魔鬼,在日常生活中忌讳使用蓝色。
在南美洲,不管天气怎样热,还是以穿深色服装为适宜。
乌拉圭人忌青色,认为青色意味着黑暗的前夕。
荀子被人们尊称为荀卿,汉代为了避汉宣帝刘洵的讳,写作孙卿。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与冷子兴闲谈,冷告贾,他的老家林公的夫人,在家时名叫贾敏,贾雨村拍手笑道:“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到‘敏’字亦减一二笔。”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著《史记》就改“谈”为“同”。

1.现代社会中的禁忌语:

(1)生老病死的禁忌语(避讳说“死”,西方人忌称别人“老”)
(2)节庆日的禁忌语(婚庆不说“分离”,喜庆不说“死”、“病”)
(3)职业的禁忌语(渔民忌“翻”,戏班忌“散”、“伞”,商人忌“ 干 ”、“蚀”)
(4)隐私的禁忌语(家庭情况、年龄、收入、感情生活)
“死亡 ”称谓
自古以来,人类对“死”总有太多的忌讳,因此,“死”这一词语也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①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②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③佛道徒之死:涅槃、圆寂、升天、坐化、羽化、仙游等。
④尊长之死:仙逝、长眠、长逝、西去、寿终等。
  ⑤一般人之死:亡故、过世、谢世、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⑥其他特定讳称:
英雄之死称牺牲;烈士之死称就义;为国之死称捐躯;
救人之死称献身;遇险之死称罹难;公务之死称殉职;
罪犯之死称毙命;突然病死称暴亡;病榻之死称断气;
师长之死称千古;他乡老死称客死;短命之死称夭亡。
(5)生理上的缺陷。

诸如耳聋,眼瞎,脸麻,背驼,腿短,五官违常,肥瘦失宜。如果彼此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或对方不够开朗大度,说话时对上述种种都应当避开,不得已时只好采取间接表达方式。


《阿Q正传》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瘌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
高尚的光荣的瘌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
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
往底下说。
——鲁迅《阿Q正传》






(6)特定的风俗习惯。

回族人忌食猪肉,当然也不喜欢人家说猪。



2.中国古代的避讳
3 .探究禁忌语产生的原因
封建礼教
迷信思想
礼貌因素


家讳
国讳

讲求避讳(禁忌)的具体方法
1、改换说法,寻找替代。
长得胖——生得“富态”,长得瘦——长得“精干”,受伤流血——“挂了花”,摔破碗碟说“——落地开花”,病了——“不舒服”,为终老准备的棺木——“寿材”。

2、注意语言环境,说话要讲究分寸
语言环境——包括时间、地点、氛围等具体因素
eg:

有个年过半百的财主老年得子,大摆宴席庆祝。酒过三巡,小孩抓周,众宾朋上前道好。张秀才说:“令郎定会大富大贵。”财主大喜。王秀才说:“令郎定会金榜题名。”财主又喜。李秀才见状,摇头晃脑的说:“令郎将来定会一命呜呼。”满座愕然。老财主大怒,令众家丁痛打李秀才。
李秀才为何挨打?



1、敬老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考场门口:失败乃成功之母。
3、陡坡,慢!(某盘山公路下山方向)
4、某一交叉路口竖着:“多拉快跑,
争分夺秒”的标语牌。
5、火葬场门口: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下列标语与张贴
场合相协调的项有:

6、医院病房:宾至如归;欢迎下次再来;再见。

3 、注意语言对象,以免出现误会。

一个谙熟外文人的人,在几个不通外文人面前,大谈掌握外文的重要性,甚至说什么当今时代,不掌握一门外语,简直是新型文盲。

4、入境问俗,入乡随俗。
在南京,结婚时忌讳人家送伞作礼物,因为“伞”和“散”同音,太不吉利。送不得当然也说不得。

注意语言对象,以防产生反感
化学老师买五斤肉被少了五两秤,很气愤, 于是前去理论:“师傅,或许你今天多喝了几杯乙醇,没认清秤杆吧!肉是氢、氧、碳三种元素的结合体,难道这肉里氢和氧结合得太多了?照理说肉是脂肪,不是汽油煤油这些烃一类物质,怎么这么快就挥发了250克呢?”

语文老师帮忙说:“你是树上黄叶,我是冷峻秋风;你是脸上污点,我是明亮镜子;你是偷偷摸摸的老鼠,我是紧紧跟踪的摄象机。神圣而庄严的道德法庭,不需要程式化、平庸化的证明,良心就是最公正最伟大的法官。啊,顾客是上帝,顾客是……”

结果:杀猪匠操起了刀……
入境问俗,入乡随俗。注意避讳。

四川方言中“舌”与“折。四川饭店肉铺做生意的人,图吉利,把猪舌,牛舌称为“猪招财”“牛招财”。

上海人看望病人忌带苹果,为了免生不快,你只好从俗从众,管好自己的舌头。

三、委婉语

委婉语是交际中一种与直接语或禁忌语相对应而存在的普遍语言现象。
事实上,委婉语是在语境的制约和作用下、体现交际主体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表达者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说法来替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禁忌语的变通说法.
二.委婉说法.
1.有些事物或现象,人们从来不愿直说,习惯上必须用婉言。如人们避讳说“死”,可以用其他词来说,“逝世”“见马克思”“没了”。例如,“元旦刚过,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七月盛夏,朱委员长不幸逝世……九月,毛主席又永远无可挽回地离开了人民”。
2.对某些疾病、生理缺陷等,往往用婉言。
3.交际中说到自己,常用表示谦虚的说法。如把自己的意见说成“不成熟的意见”,把自己突出的成绩说成“我做得还很不够”等。

4.当别人要你干你所不愿意干的事时,你可以用别的理由婉言推辞。如别人请你去看电影,你不想去,可以说:“对不起,我今天很忙,改天去吧。”
5.批评别人时要尽量用婉言,缓和语气,以免对方产生抵触情绪。

“让我们一起变成老公公、老婆婆吧!”
——日本男影星柴田恭兵赢得爱情的求婚妙语
课文示例:
刑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刑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 《林黛玉进贾府》
小强暗恋某位女生,但那位女生却无情地拒绝了他,在回给小强的信里,那位女生说:
 “你去死吧,也不看看自己那副德性,我是不可能接受你的!你死了这条心吧!”
小强看了这封信之后,大受打击,精神有些恍惚,神志不清,于是他来到了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向护士询问有关他的病情。
小明:小姐,神经科治的都是些什病?
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些难治的病。
小明:像我这样的病多久能治好?
护士:(不耐烦)你只管好好养病,问这么多干啥。没听说么,神经科神经科,活得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小强感到求生无望,当晚就跳楼自杀了。
晚饭后,几位青年人去拜访某教 授请教问题。谈到夜深,教授接这青年人的话题说:“ ”几位青年立刻起身告辞:“很抱歉,耽误您休息了。”


你们提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明早我去A城参加一个
学术会,准备就这个问题找几位专家一块聊聊。
有一位顾客买菜时,把白菜外层还不算太老的叶给摘了,售货员要劝阻她,话该怎样说 ,语气最委婉而又能收到效果。
同志,请小心,别把菜叶碰掉了。
朋友把你心爱的书借去了很久也没还,你去要书,得体的说法是( )

“我那本书很好看吧,不然怎么会让你爱不释手呢?”
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1、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
2、创造与人交流宽松和谐的氛围的需要
3、礼仪之邦的求“雅”心理

委婉语的作用
1、避讳功能?
2、礼貌功能?
3、掩饰功能?
4、幽默功能?
委婉语的使用原则
(1)避凶求吉;(摔破碗碟说“落地开花”,棺材说“寿木”,病了说“不舒服”。)
(2)含蓄谦逊;(形容人胖或瘦可说“发福”、“富态”、“丰满”或“苗条”。)
(3)和谐友善。(草地上的标语:“小草在生长,请不要打扰”;禁烟标语:“吸烟危害健康”。)
考题形式
语言运用得体”是高考语用题的一个考点,通常以改错题和主观表述题的形式来考查。试题设计选用来自生活的语言材料,侧重从语言的动态运用角度来检测考生的表达能力。
环境场合分为四种类型:
⑴正式场合:说话要庄重、规范,用书面语;
⑵工作场合:用语准确、简要,常用术语行话;
⑶生活场合:说话自然、灵活,多用口语;
⑷娱乐场合:说话风趣、生动
适应场合,用语准确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注重语体,符合要求
语体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

口头语—— 书面语——

通俗易懂
庄重典雅
规律总结
一、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四、适应场合,把握分寸
三、用语礼貌,谦敬得当
二、注意对象,讲究措辞
五、注重语体,符合要求
2018届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得体专练(高考真题及名校模拟题汇编)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新课标Ⅰ】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课堂实操

1、礼貌称谓正确的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时常告戒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D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B.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C.我前几日登门拜访,正巧您不在,您的家父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听说你新买了房子,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2.A (B项“光临”是敬辞,指宾客到来;C项“家父”是谦辞,称自己的父亲;D项“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

69.下面一段对话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来,并改正。

林:你尽管安心养病,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李:谢谢。你惦记着我,我就很感激了,还带来些东西,我只好笑纳了。
林:咱哥儿俩,谁和谁啊,你的客气的不要!
70.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不够得体,请指出来,并改正。
我虽然没有跟您谋面,但我和王小强是多年的同学。今有一事相求:高考在即,我急需《高考手把手》一书,不知贵店有这本书没有。如果有,叫王小强亲自给我送来;如果没有,要立即告诉我。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
【答案】:“鼎力”使用对象不当,应改为“大力”。“笑纳”使用色彩不当,应改为“愧领”。“你的客气的不要”有日本鬼子说中国话的口味,可改为“你就不要客气了”。
依据下列情境各设计一段得体的话。
写作练习:
李工程师夫妇为他们的日本朋友举办家宴。席间,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李太太这样文雅,和我们日本女人一样,不像是中国人。”李太太该怎么回答?
“你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的文化是同源的,中国的文明哺育了日本。”
课堂小结
在交际中,如果我们能学会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委婉语,说话就变得更得体,世间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一分文明。
小 结

对象———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场合———分清场合——— 到什么山砍什么柴
礼貌———注意谦敬———摆正位置
语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目的———言随旨遣———有的放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
 伤人以言,重于剑戟。
作业
1、从妇女称谓看古代妇女的地位

2、古代“老师”称谓谈

3、吉祥话趣谈

4、年龄称谓趣谈

5、交际中语言运用的有趣故事(正例反例皆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