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 (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 (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9 16:3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理清结构。了解悼词结构,把握演讲辞结构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2)把握主旨。了解其人其事,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重点)

(3)品味语言。感悟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难点)
学习目标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1818.5.5 出生于德国律师家庭
1830-1835 特里尔中学
1835 波恩大学法学院
1836 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同年与燕妮·冯·威斯特法伦订婚?
1839-1841 研究哲学,写作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1841 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1843 任主编的《莱茵报》被查封,迁居法国巴黎
1843.6.19 与燕妮结婚(订婚7年)
1844.9 会晤恩格斯
1845.1 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
1848.3 马克思被比利时驱逐出境;
1849年5月,被逐出德国;
1849年8月 第二次被逐出法国。
1850-1882 继续写作、领导无产阶级运动
1883年3月14日 去世

代表作品

1848年
1867年第一卷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作者介绍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20—1895),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德国人。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恩格斯(1820-1895)

出生。德国工厂主之子

1820

被父亲命令从中学辍学,到营业所学习

1837

工作。后去柏林服兵役,业余写作、大学听课

1838-1841

到英国曼彻斯特的一家工厂当总经理,和第一任妻子玛丽·白恩士认识。1842初次见到马克思

1842-1844

1844年与马克思巴黎会面。与马克思合写作品,共同领导无产阶运动

1844-1849

20年”埃及幽囚式“商人生涯

1850-1869
1870年10月,移居伦敦,与马克恩再度相聚。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高富帅!
自学成才!
执着理想!
为人仗义!
《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

1852年2月2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不久又写信向恩格斯倾诉:“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现在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
恩格斯收到消息后次日就寄来四英磅,五天后他写信给马克斯说:“我现在考虑一个节省几英磅的新计划,如果成功,我想我能在下月初以前,……再寄给你一点。”此后的几个月和几年,每个月甚至每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磅、二英磅、五英磅或十英磅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这些款项常常超过恩格斯自己的家庭开支。
恩格斯写信:“2月初我将给你寄5英镑,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这个数。即使我因此到新的决算年时负一身债,也没有关系。当然,你不要因为我答应每月寄5英镑就在困难的时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写信要钱,因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办。”
马克思写信:“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象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还有一次,他写道:“这时唯一能使我挺起身来的,就是我意识到我们两人从事着一个合伙的事业,而我则把自己的时间用于这个事业的理论方面。”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整个文明世界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稿


悼词

解题
吊屈原赋……………(汉?贾谊)
祭十二郎文…………(唐?韩愈 )
祭欧阳文忠公文……(宋?王安石 )
芙蓉女儿诔…………(清?曹雪芹)
祭妹文………………〔清?袁枚 )
推荐阅读
悼词我国古代称为诔辞、哀辞、吊文、祭文
《巴尔扎克葬词》
——维多克·雨果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biǎn)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梦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这是韩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为祭他侄子十二郎而写的一篇祭文。十二郎名老成,是韩愈的长兄韩会的次子,韩愈二岁丧父,由韩会与嫂抚养成长。从小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因年龄相差无几,虽为叔侄,实同兄弟,彼此感情十分亲密。这篇祭文融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字里行间,凄楚动人,于萦回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从肺腑中流出。被前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祭十二郎文(节选)

片断欣赏
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
★开头——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致其哀)

★结尾——悼念:歌颂死者的品德,对死者的悼念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颂其德)
★主体——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赞其功)
结构

悼词的特点
感情基调:一般是沉痛、悲伤及哀悼、惋惜。
表达方式: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
而且可以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听朗读,明字音,感哀情
整体感知
‖夯实基础‖
悼词(dào)肤浅(fū )不可估量(liáng )
繁芜丛杂(wú ) 诬蔑( wū )豁然开朗( huò )衷心喜悦(zhōng) 诽谤(fěi bàng )
诅咒(z ǔ zhòu ) 浅尝辄(zhé)止
‖夯实基础‖
繁芜丛杂 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豁然开朗 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思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豁然,开敞的样子。
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辄,就。


依据悼词的结构特点,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整体感知
致其哀——赞其功——颂其德
根据悼词的特点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致其哀)
二.(2-7)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赞其功)
三.(8-9)论述马克思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并深表悼念。(颂其德)
找到主体部分承递性语句
第2段: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对于……
第3段:马克思发现了……
第4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
第5段:该是很够了,但是……
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解读主体部分(2-7)
两个﹃对于﹄
不可估量的损失

革命家

两个发现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的规律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科学家
(总纲)
找出马克思的功绩
解读主体部分(2-7)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本文语言精练、含义深刻,请找出你感触最深的一句,品读赏析。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
句内:修辞 句式 用词 情感
句外:位置(结构) 上下文(语境)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去世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逝世了)
停止思想了


安静地睡着了


永远地睡着了


讳饰: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接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悲痛、惋惜
思想家、崇敬
平静、安详
哀痛、期望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1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巨大)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结构上:总领下文

这个人
这位巨人

不可估量的损失
空白
客观,崇敬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2
高度赞扬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类比
达尔文《物种起源》
用达尔文的重要贡献说明马克思发现的重要性。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3
“繁芜丛杂”指的是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
简单事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 4
小知识: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新价值,就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本来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但是却被资本家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无偿独占,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发财致富的秘密;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句式
退一步,再退一步
进一步,再进一步


成果丰硕,令人叹为观止。
(崇敬、赞美)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5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
列举一系列报纸有什么作用?
阅读一系列报纸名称时应注意后面的时间,这些时间有他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是他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的斗争卓有成效。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7
莱茵报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和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敌人 忌恨 污蔑
战友 尊敬 爱戴
毫不在意


对比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8
伟大、无畏

每个人的态度是什么?
(蛛丝)比喻 拂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8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抹)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对敌人的蔑视 无畏的品格

对比

无私无畏
相似点:密而多,纠缠不休,软弱无力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永垂不朽”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这句话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9
千年思想家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1)卡尔·马克思;
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3)艾萨克·牛顿爵士;
4)查尔斯·达尔文
5)圣托马斯·阿奎纳(中世纪意大利神/哲学家);
6)史蒂芬·霍金;
7)伊曼纽尔·康德;


‖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拓展延伸‖

选择职业要把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相结合
我们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
选择职业要与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相结合

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巨大贡献

2、逝世造成的损失
(生前的巨大贡献)
科学家
理论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
5、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革命家
实践家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
(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
革命业绩
8、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敌人:
战友:
忌恨 诬蔑
尊敬 爱戴
9、深切悼念马克思(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未必有一个私敌

因果

(一)
(二)
(三)



这个人逝世
承 接
正因为这样
因 果
总结课文:
以理服人------逻辑性 思想性
以情感人------艺术性

1.运用承递性词语和过度性语段以加强逻辑联系
2.运用语句和衬托手法予以强调突出
旁衬:达尔文
反衬:论敌 政敌
自衬:语词推进
3.语言准确形象,精练生动
4.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小结

这篇悼词,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令人感动。令人信服,是因为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他的业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感动,是因为文章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了适当的描写性语言,从而打动读者。这种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特定身份的讲话,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和热烈赞颂。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