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2 诗两首课件(5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2 诗两首课件(5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8 16: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2 诗两首
怀念徐志摩
徐志摩悄悄地走了,但他留下一卷书香给世人,他的诗作被列入百年百部精品。他用毕生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给我们构筑了“爱、自由、美”单纯信仰的思想世界,让我们沉浸在这卷浓浓的书香中,融进他诗歌的思想世界去。
他的离去,仿佛一朵正在盛开的奇葩忽被暴风雨摧残,但是,他的诗歌会在中国文坛流芳千古;他的离去,犹如一颗光华四射的明珠突然沉于碧海,永不再现,但是,他的诗歌如“西天的云彩”,时时投影在人们心头,形成“波光里的艳影”,在人们的心头久久荡漾。

作者介绍
作品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代表作品:《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评价   叶圣陶赞许其“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因《雨巷》一诗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雨 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背景解读
《再别康桥》
1920年9月,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达英国,在伦敦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1922年8月下旬返国。1928年秋诗人再到英国,重访阔别七年的母校剑桥。当时,诗人拜访完著名哲学家罗素后,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来到自己曾学习生活过并一直让他魂牵梦萦的剑桥大学。
他没有见到他的英国朋友,只有美丽的剑桥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他。他慢慢走过这熟悉的校园,回忆着难忘的求学岁月;他深情地向夕阳下的康河问候,轻轻地和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同年11月在回国的船上,诗人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魅力的一篇。
现代诗派
该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涌现出的诗歌创作风格相似的一群诗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并非西方现代诗派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

知识链接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人,徐志摩是新月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闻一多也卓有成就,他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3.词语辨析
(1)寂寥·寂寞
两者都含有“静”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
“寂寥”是书面语,指寂静、空旷,多用于形容环境。
“寂寞”指孤单冷清,多用于形容人的感受。
词语 例句
寂寞 ①哲学离不开火热的生活,也离不开冷静潜心的探索。虽然哲学徜徉在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理想与现实之间,但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耐得住寂寞。
寂寥 ②虽然时近中午,村子显得空旷寂寥,但不时会听到孩子嬉戏追逐时的欢笑声,再有就是几个老人或妇女聚在某一家的大门过厅里闲聊。
(2)彷徨·徘徊
两者都有“犹疑不决”的意思。
“彷徨”侧重于描写心理状态,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徘徊”侧重于描写动作。本义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既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词语 例句
彷徨 ①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但是我从他迷茫的双眼中,仍看得出一丝不安与彷徨。
徘徊 ②近几年来,鲁东南地区夏播玉米产量呈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3)沉淀·积淀
两者都含有沉下来、积聚的意思,但陈述的对象不同。
“沉淀”比喻凝聚、积累,既可用于抽象事物,也可用于具体事物。
“积淀”指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用于文化、知识、经验等抽象事物。
词语 例句
积淀 ①“中国年”开幕式暨庆祝晚会将集中向俄罗斯人民介绍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当代艺术精品。
沉淀 ②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标志着古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如今,作为在水泥森林里奔波忙碌的都市一族,也不妨放慢生活的节奏,细细领略这历经岁月沉淀的一弦一音。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冷潮湿,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行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彷徨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深深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概括《再别康桥》的诗节内容,并分析诗的主体内容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第一节: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第四节:写榆阴下的清潭;第五节:写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第七节:呼应开头。

主体部分应是第二至五节。首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的心情,视金柳为新娘,康桥魅力无穷;其次,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人与康桥柔波融为一体;再次,写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最后,写撑篙泛舟,在星辉里欢快放歌。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步步升腾。
1.结构图示


2.主旨归纳
《雨 巷》
诗歌运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些象征性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诗人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再别康桥》
诗人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其中着意描写了康桥迷人的风光,及由此引发的诗意联想,表达了对康桥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
《雨 巷》
1.把“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直接改成“消散了她的颜色、芬芳、眼光和惆怅”,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鉴赏诗词的语言
【提示】结合作者情感,从词义上理解。
【答案】不好。“消了”“散了”“消散了”很好地表达出诗人对丁香般的姑娘无情消失的嗟叹和无奈。同时,这些词语于统一中富于变化,把诗人那难以言表的哀怨、彷徨的心情抒写得含蓄隽永而又淋漓尽致。


《再别康桥》
2.本诗第2~5节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鉴赏诗词的形象
【提示】结合意象的象征意义作答。
【答案】选取了金柳、艳影、青荇、柔波、水草、清泉、浮藻、星辉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如梦似幻的画面。

3.本诗首节和末节在节奏上相同,在语意上相似,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提示】结合诗词句子的特征作答。
【答案】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体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本体)。《雨巷》巧用象征手法,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
技法镜鉴
象征手法
“我”期待的姑娘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但“她”一刹那间便与“我”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象征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1.可以表达难以言传或不便言明的情感。
如《雨巷》中,诗人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美丽芬芳的姑娘而久久期待与彷徨的身影,就可以理解为象征着诗人希望与幻灭矛盾交织的痛苦与顽强、执着地奋斗追求的精神,是心理和心灵状态的形象化。

2.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含蓄。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孤高寂寞的梅花,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和高洁的情怀。

3.可以启发读者的联想。
如《雨巷》中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像梦飘过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孤独惆怅而执着地彷徨期待的抒情主人公等,这些象征意象使人认识到的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东西,而是让人展开由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联想。
【即时小练】
请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那是一株“悬崖之松”。
松将其仅有的根深深地、坚实地扎入崖的边缘,树干已经枯萎到看不到半点清新,枝条上再也找不出一粒果实,但松却依然如呵护孩子般呵护着他仅存的一切。他很快活,俯瞰着崖下流淌的溪水,倾听着溪水叮咚的歌唱,沉浸于别人的幸福之中。
他很艰难,在时间与空间的来往中挣扎、奔跑,迎着晨光,带着星光,想把一切一齐引向明天,艰辛地延续着属于他的生命。
【考点透视】
《考试说明》:鉴赏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究韵味。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及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对接高考
炼 字
【考查趋势】
1.一般来说,所炼之字主要是动词、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词,比如副词、叠词、数量词等。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词)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某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4)请你对某字进行赏析。
(5)某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真题典例】
(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①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①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运用在此却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大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方法归纳】
炼字题是高考常见的考查题型,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注意学习解题的思路并在练习中进行巩固提升。
第一步,解释该字的字面意思,以及其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指出该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该字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美文赏读
淅淅沥沥的雨声,空空荡荡的小巷,只有雨声,这个小巷。世界仿佛空洞得只剩下这片区域。或者,是谁用如纱的云雾,将凡尘的喧嚣与干扰都置于远方?还是,撑着油纸伞的你,注定会与我相逢?
天空是一种阴郁的青灰色,像你伞的色泽,明明是涌动着希望却又压抑在心中。那屋檐下连绵的雨脚,是否就是你的心,化成一颗颗珍珠,嵌入暗绿的青石板上?

雨在脚下绽出一朵朵丁香。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般的女郎,我就在巷尾与你默视。你的伞,挡住了那张不熟悉的脸。那是等待千年后的失落,我叹息。身边有淡淡的丁香花香,你是否闻到?来自梦里的,来自梦里的丁香花。

可是总是我梦里忧愁孕育的希望,我将幽怨的目光投向你,你却依旧沉沦在自己的孤独里。从未注意到,身边有一个一样孤独的人,深爱着丁香。终于,你走远了,擦身而过的一刹那,我的目光碎成无数,纷飞成雨。会不会有几滴贪婪地伏在你的肩头,奢侈地想要亲近你冰冷的体温?你是黑色的,在这白雾为纱的景象里,你永远都是一抹惆怅的背影。你留给我的,只有惆怅,只有背影。

坍塌的篱墙,残败的枯木。在这暮春时节的雨中,竟是这般断人心肠。诗人咏“惜春”,我却吟“怨春”,怨春来得太早,仿佛绿色是被雪渲染了似的。而那娇柔的丁香花,又开在何方?雨奏着乐章,在凭吊那逝去的光阴。只是一秒钟,我错过了你,你早已走到小巷深处。那脊背,孤独却倔强。

你的眉宇,应该是凝结着千年的哀愁吧。不然怎么会连上天都呜咽了?我悄悄回头,你依旧彷徨,我依旧彳亍,我们都没有停下彼此的脚步。
最后,我独自一人,你留给我的依旧是背影,冷漠、凄清又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精要赏析】这篇文章的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诗意充盈的江南古巷,再现了戴望舒笔下的情境,将雨声、小巷、结着愁怨的姑娘进行了仔细的描摹,与原诗相比,本文在对意象的描摹上更细致、更真切。
【好书推荐】
邓淑君《徐志摩的三别康桥》
傅国涌《金庸眼中的表哥徐志摩》
戴望舒《戴望舒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