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6.《虞美人》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紧抓文本,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杜甫的诗歌积累较多,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
2.难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五、过程与方法: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点拨法、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法、分组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八、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由《独上西楼》邓丽君的视频音乐导入。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凭栏无语,一弯残月,一身孑然,萧萧秋色笼罩着寂寞梧桐更是庭院深深处的自己。
离愁如麻,剪不断,理还乱,真切的滋味只在自己的心中。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相见欢》,作者是谁?李煜。他是一位错位的君王,从一国之君到身处异乡的阶下囚,这之间的落差大概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他亦是一代词宗,在那座孤冷凄清的小楼里,锁住的是他的身,却锁不住他怀念故国的心,他一次次提起笔含泪写下阙阙愁思,直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切便在此戛然而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南唐后主”真实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凭阑江山的无限怅惘,解读他剪不断,理还乱、恰似一江春水的爱恨情愁……(板书课题)
(?引发学生对作者的理解为诗歌欣赏做铺垫。)
二、预习检测
(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先自己说明背景,老师再根据学生不同说法,总结完善。)
1.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3.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明确:1.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变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虞美人”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2.虞美人成为著名词牌之一,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三、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重点字词检查
⑴了:了结,完结。虞美人李煜
⑵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⑶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⑷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⑸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把握节奏)
(1)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
(2)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
A.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B. 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3)再来试试读读。(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4)听录音。小声跟读
(5)一起背诵,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
五、学生齐读全诗
(一)师生齐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默读这篇诗歌,体味一下,作者在这篇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六、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一)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设置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思。)
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2.问题探究“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实际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春花秋月”的美景容易让作者睹物思人,想起过去美好的岁月,令人伤感,所以作者盼望它快点结束。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二)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颔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赏析: 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2.小组题目探究:“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东风”表示季节更替,而“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逝,复国的希望也在一点点地破灭。)
(三)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提问: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赏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2.小组探究“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明确:皇权的象征。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考验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并以此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原因,并且体会感情)
(四)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最后两句
1.师提问:这两句写了什么?
明确:国破家亡的愁恨。
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2. 小组问题探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
明确:运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显示出愁思多得像那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设计意图:?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联系作者生平还有相关背景,特别是要把握几个关键人物,进行讨论体会,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六、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一)课内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1.我们讲解了全文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思?
明确: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2.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明确: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往事短暂无常的对比;小楼东风的永恒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的对比;雕栏玉砌的常在与朱颜改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
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二)[拓展提升]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练习。
(1)对这首词文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春意阑珊”表面是指春意凋残,实际上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B.“五更寒”既指自然气候的寒冷,也比喻作者内心的凄凉悲哀。
??C.“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醒,才知道自己客人的身份。
??D.“无限江山”和作者另一首词的词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所指的地方一样,都是指南唐山川。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这首词以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悲愁交织在一起,结尾以水流花落、春去人逝的慨叹作结,抒发了亡国的悲哀。
B.词中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全诗只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就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是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化用而来的。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泛引用。
?? D.诗中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语言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主要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明确: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四)探究艺术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艺术特点,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养成鉴赏诗歌的良好习惯)
老师在学生发表见解后点拨:
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愁情”的呢?
A.设问、比喻、夸张?(前面已分析)
B.对比: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往事短暂无常的对比;小楼东风的永恒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的对比;雕栏玉砌的常在与朱颜改的对比。?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
C.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D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自然永恒----景
虚写: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人生无常----情
七、课文总结。
本文通过抓意象、把握关键词句和艺术手法,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愁绪:往事之叹、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一个亡国之君对他曾经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自然会惹来忌恨,招来杀身之祸,《虞美人》自然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及课时跟踪
教学反思
上完《虞美人》,我发现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工作中存不恰当以及认识上的不足,我有了很多的新的收获和体会。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写“愁”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鉴赏方法。2、分小组讨论,深入探究词人的思想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本词写“愁”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成功之处:
1.在课堂上一定要创设情境,播放《虞美人》这首歌曲,在播放这首歌曲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歌曲结束之后,我听到了一些学生的叹息声,我想这种叹息声为了李煜发出来的吧!课后,还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说,听完这首歌,他就已经能背诵全词了,可见情境的创设不但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还能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
2.在《虞美人》这堂课上,学生十分投入,他们的表现比平时好了很多,如果说每一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如此地精心设计,学生自然会很愿意接受知识,而且也会接受得很快,所以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各种新颖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学习。
3.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鉴赏方法。分小组讨论,深入探究词人的思想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
?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我提出一个可能学生凭借思考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后,急于给学生讲解,甚至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打断学生,这样就致使学生思考不深入不彻底,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懒得思考甚至不去思考,变得完全依靠老师。所以在以后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养成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