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2课:文学的繁荣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2课:文学的繁荣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9 07:4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雪莱
奥斯特洛夫斯基
巴尔扎克
狄更斯
普希金
雨果
海涅
安徒生
马克·吐温
罗曼罗兰
萧伯纳
海明威
贝克特
高尔基
托尔斯泰
拜伦
泰戈尔
鲁迅
文学大师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1、了解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的主要成就
2、了解20世纪亚洲的杰出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
2、背景:

启蒙学者们认为,按照他们的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之后,一切“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排挤。”可是,事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贫富的对立变得更加尖锐,工业的迅速发展反而造成了群众的赤贫化。资产阶级的恶德败行以最丑恶的形式表现出来。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失 望

一、浪漫主义文学
3、特点:
(1)内容上: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②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2)手法上: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3)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一、浪漫主义文学
4、代表作家作品:
(1)法国:
雨果《巴黎圣母院》
(2)英国: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3)德国:
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二、现实主义文学
1、时间:
2、背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最后战胜封建主义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面对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外国文学史》




19世纪3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


二、现实主义文学
3、代表作家和作品
(1)法国:
巴尔扎克小说集《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3)俄国:
①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
②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
(4)北欧:
丹麦的安徒生、挪威的易卜生《玩偶之家》
(5)美国: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不同点:但浪漫主义侧重于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现实主义则侧重于对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判。



现实主义的创作格言:
浪漫主义的创作格言:
生活应该是这样
生活就是这样
想一想: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2、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
(1)背景:



20世纪以来两次伤亡惨重的世界大战,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都对欧美各国为数众多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他们一方面对腐朽、丑恶的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又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格格不入,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深陷迷途,他们的内心充满难以名状的迷惘、困惑。现代派文学正是这一部分人的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的精神危机!


(2)特点:无理、荒诞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代表作家和作品:
①美国: 海明威《老人与海》
②爱尔兰: 贝克特《等待戈多》

3、20世纪苏联文学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2)代表作家和作品
①高尔基《母亲》

②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亚洲文学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特点: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印度:泰戈尔《戈拉》《吉檀迦利》
②中国:鲁迅《呐喊》

文学的繁荣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30年代以后
20世纪以后








现代主义文学
苏联文学
亚非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以来西方的三大文学流派
流派 时间    背景 代表 特点




1.发掘人的感情世界;
2.想像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1.真实反映社会, 暴露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2.塑造英雄与正面人物
1.集中表现自我
2.采取反传统的形式,很难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18C末—19C30S

19C30S
—20C早期
19C晚期
—20C
对“理性王国”失望,寻找精神寄托
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尖锐
两次大战、经济危机、社会问题

法·雨果
英·雪莱
德·海涅
法·巴尔扎克
俄·托尔斯泰
美·海明威
爱·贝克特
总结归纳

1、斯达尔夫人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法则,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来感动我们自己”。以下那一作品体现了她的文学艺术思想 ( )
A《巴黎圣母院》
B《安娜·卡列尼娜》
C《人间喜剧》
D《百年孤独》
A

2、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文学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
?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反映现实
?强调感情的力量而不突出理性
?刻意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A、《人间喜剧》 B、《等待戈多》
C、《巴黎圣母院》 D、《大卫·科波菲尔》
C

3、1973年贝克特创作了无声独幕剧《非我》。剧中,一个声音——看上去只是聚光灯照着的一张嘴——努力停止讲话,但又停不下来。该剧把人的意识描述成祸殃之源,但同时也肯定了人们在绝望中求生的精神。据此,可以判断此剧的风格属于 (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D

4、“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于这一风格对应的文学作品是 ( )

A
B
C
D
A

5、 “我的作品有它的道理,有它的谱系和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产,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和贫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这里的“作品”是指 ( )
A、《人间喜剧》 B、《红与黑》
C、《约翰·克里斯朵夫》 D、《等待戈多》
A

6、 “从思想内容来说,它们几乎都是表现所谓现代人的困惑,即表现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那种陌生、孤独痛苦情绪……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这类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理想主义 D、现代主义
D

Victor Hugo
维克多·雨果
(1802~1885)
维克多·雨果,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人称“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合计79卷之多,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Heinrich Heine
海因里希·海涅
(1797~1856)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说的是诗人踏上故土,唱出一支新的歌,表达了他要在德意志土地上建立“天上王国”的理想:人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地上有足够的面包、玫瑰、常春藤、美和欢乐”。
然而现实的德国根本不是“天上王国”,他四分五裂,濒临绝境,统治者像恶狠狠的鹰,监视着民众,最后,诗人指出:“伪善的老一代在消逝”,而“新的一代正在成长”,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Honoré·de Balzac
(1799~1850)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号称资本主义的“百科全书”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

葛朗台是欧洲文学史上吝啬鬼的典型,他一生以追求金钱为目的,只要看到金子,“连眼睛都是黄澄澄的,染上了金子的光彩”。临死前还交代女儿把钱财保管好,将来到阴间向他交账。他一年四季都穿一双呢袜,手套要用一年零八个月,领带永远是黑的;晚上一家人只点一支蜡烛,严冬只许在规定的时间生火,甚至妻子病了也怕出钱找医生……他把“他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吝啬的乐趣上”。巴尔扎克通过这个形象写出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和金钱关系的罪恶。
返回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返回


《老人与海》中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
Samuel Beckett
(1906~1989)
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个流浪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