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二章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二章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4-30 01:0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二章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哪个环节不属于科学探究的环节(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评估 D.积极讨论
2.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向相同方向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
C.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3.学校运动会上4×100 m接力赛中,为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该(  )
A.都站在原地不动
B.都奔跑,保持相对静止
C.都奔跑,接棒运动员速度要大于传棒运动员
D.传棒运动员奔跑,接棒运动员站在原地不动
4.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估测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徒步方队的步行速度约为4 km/h
B.我国国歌播放完一首的时间为45~50 s
C.空中歼-20梯队的巡航速度约为50 m/s
D.DF-41洲际导弹的射程大约在8 000~12 000 km
5.宇航员麦克莱恩进入空间站四个月后,她发现无法穿上从地面带去的宇航服,原因是她在失重环境下长高了,如图所示,这四个月她长高了(  )
  
A.5 cm
B.5.0 cm
C.5.00 cm
D.5.000 cm
6.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7.用图像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8.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 m
B.0~30 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 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9.甲、乙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木块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木块的平均速度都比乙木块的大
C.在t1~t6的时间内,甲木块的平均速度比乙木块的大
D.在t2~t5的时间内,甲、乙两木块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10.小轿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青观察到轿车速度盘的指针始终在110 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大客车的过程中,小青发现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约为5 s。则被超越大客车的车速范围为(  )
A.10~20 m/s B.20~30 m/s
C.30~40 m/s D.40~50 m/s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1.请写出一名著名物理学家的名字:________,其主要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百米跑步的情景如图所示。若以教学楼为参照物,则树木是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以运动员为参照物,则树木是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以上对树木是否运动的判断,结论不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13.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同时测量木块的边长,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________决定。比较这两种测量方法,________(填“A”或“B”)不正确。正确的读数为________cm。
14.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校运动会上,甲、乙、丙三人分别进行了100米和200米的赛跑,成绩如下表所示,则:在100米赛跑中获得第一名的是______同学,在200米赛跑中获得第一名的是______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比较甲同学在100米和200米赛跑中的快慢,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赛者
100米成绩/秒
200米成绩/秒

15.4
36.2

14.3
33.5

14.1
33.9
16.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 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 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 m,则经过________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 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__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________(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17.淮扬镇高铁过江通道“五峰山公铁大桥”建成后,扬州将进一步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大桥主跨长为1 120 m,一列280 m长的高铁匀速通过大桥主跨的时间为70 s,则高铁的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m/s,合________km/h。若以高铁为参照物,大桥是________的。
三、实验探究题(第18题8分,第19题12分,第20题8分,共28分)
18.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刚测量小东跑40 m的平均速度。
(1)小龙和小刚用 ___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 m的路程。
(2)小刚担任计时员,他用________ 测量小东跑步的时间;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东跑完40 m的路程,小刚计时如图所示,则小东跑40 m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s。
(3)小东跑40 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第18题)      (第19题)
19.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________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________(填“大”或“小”)。
(3)s丙乙= ________cm;v甲丙= ________c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起点刻度线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 (填“大”或“小”)。
(5)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 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20.在“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约为1 cm、长为60 cm的玻璃管中注煤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后封住开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5
10
20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 cm、20 cm、30 cm和40 cm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甲”;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上升一定距离后开始计时,如图乙”。 ________同学的方案正确。
(2)按照正确的方案,测得的数据如表,负责记录的同学漏记一次的时间,你认为这个数据可能是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丙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像。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21.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 m/s的速度行驶500 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驶100 s。求:
(1)该汽车在600 s内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2.小亮同学家住南昌,五一假期爸爸开车送小亮和爷爷去南昌西站乘坐高铁前往厦门游玩,汽车行驶途中小亮看到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如图甲所示,汽车的速度表如图乙所示,小亮和爷爷所坐列车的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如下表所示。求:
车次
发车时间
到达时间
路程
G1692
南昌西(10:13)
厦门北(15:07)
826 km
(1)按汽车速度表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从标志牌到南昌西站的行驶时间是多少?
(2)G1692次列车从南昌西到厦门北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整数)
(3)若在列车行驶途中,列车以144 km/h的速度完全通过长1 km的隧道用时30 s,则该列车的长度是多少?
答案
一、1.D 2.D
3.B 点拨:接力赛中,在传棒人接近接力区时,接棒人应及时起跑,当两人速度接近基本一致时,保持相对静止,此时交接棒,可以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故B正确。
4.C 5.B 6.D 7.C
8.C 点拨:由图像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 m-100 m=300 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 m,故A错误。由图像可知,在0~10 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 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由图像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 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 m,甲的运动速度为v===10 m/s,故C正确。由图像可知,在0~10 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30 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 s出发,故D错误。
9.D
10.B 点拨:小轿车速度v轿车=110 km/h≈31 m/s,大客车的长度按10 m计算,由(30 m/s-v客车)×5 s=10 m,解得v=29 m/s,故B正确。
二、11.牛顿;牛顿运动定律(或爱因斯坦;相对论。其余答案合理也可以)
12.静止;树木与教学楼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运动;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3.分度值;B;2.20
14.(1)零刻度线没有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2)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3)视线未与尺面垂直
15.丙;乙;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求出二者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16.8;0.7;变慢 点拨:72 km/h=20 m/s,s反应1=vt1=20 m/s×0.4 s=8 m,
s反应2=s反应1+(39 m-33 m)=8 m+6 m=14 m,t2===0.7 s。驾驶员打电话时,反应时间变长,因此其刹车反应变慢。
17.20;72;运动
三、18.(1)卷尺 (2)停表;8 (3)5
19.(1)v= (2)小 (3)64.5;15 (4)大
(5)变速直线运动
点拨:(1)在该实验中,测出小车的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3)以小车的右端为基准,s丙乙=70.0 cm-5.5 cm=64.5 cm;由甲到丙所用的时间t甲丙=00:05:10-00:05:04=6 s,甲丙段的路程s甲丙=90.0 cm,则v甲丙===15 cm/s。
(4)如果让小车过了起点刻度线才开始计时,导致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v=可知,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5)v甲乙===12.75 cm/s, v乙丙===16.125 cm/s,
即v乙丙>v甲乙,说明了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逐渐增大,做变速直线运动。
20.解:(1)乙
(2)15;气泡在运动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3)如图所示。
四、21.解:(1)由v=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s1=v1t1=8 m/s×500 s=4 000 m,
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s2=v2t2=20 m/s×100 s=2 000 m;
汽车在600 s内行驶总路程s=s1+s2=4 000 m+2 000 m=6 000 m。
(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总时间:t=t1+t2=500 s+100 s=600 s,
由v=得: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v===10 m/s。
22.解:(1)如图甲所示,汽车从标志牌到南昌西站的路程为40 km,汽车速度表显示的速度为50 km/h,则汽车按速度表的速度匀速行驶,从标志牌到南昌西站的时间t===0.8 h。
(2)G1692次列车从南昌西到厦门北运行的时间
t′=15:07-10:13=4 h 54 min=4.9 h,
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v′==≈169 km/h。
(3)列车以144 km/h=40 m/s的速度运行30 s通过的路程
s″=v″t″=40 m/s×30 s=1 200 m,
该列车的长度L=s″-s0=1 200 m-1 000 m=200 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