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为了“聆听”谱写的乐曲,将硬棒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嘴中. 这说明( )
A. 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 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 固体传声效果好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 《宿迁文明二十条》中第七条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
A. 频率 B. 响度 C. 音调 D. 音色
4.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B. 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 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 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了
B. 大声说话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C.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说明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D. 关上窗户可以减小窗外噪声的影响,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
度慢
6. 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 乙: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
质
C. 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 丁: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
音色不同
7.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8. 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如图所示. 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
A. 防止噪声产生 B. 阻断噪声的传播
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 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9. 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
B. “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
C. “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
D. “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
10.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走死马”,距离有多远呢?不妨请“回声阿哥”来帮个忙:对着高山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算出距离了. 如果一人对着高山呼喊,若经过10 s后听到回声(声速为340 m/s),那么我们可以断定( )
A. 高山距离我们1 700 m B. 高山距离我们3 400 m
C. 高山距离我们170 m D. 高山距离我们340 m
11. 星光中学有一个150 m×70 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吴老师绕操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 乙和丁 B. 甲和乙
C. 丙和丁 D. 甲和丙
12. 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 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 频率较低的 B. 音调较高的
C. 能量较小的 D. 响度较小的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3. 把一根长管的一头插入水中,另一头放入耳中,就能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_.
14. 如图甲所示,蝙蝠靠发出________发现昆虫. 如图乙所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________不能传声.
15. 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________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均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6. 小明用两把伞做“聚音伞”的实验. 如图所示,地面上有两把伞,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到了手表的嘀嗒声,当把左边伞拿走后,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 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___,生活中的________应用与这一原理相同;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_______.
17. 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汽车也悄然进入了千家万户. 我们听见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是通过________传来的. 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等单位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禁止鸣笛是在________处控制噪声.
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8. 在学习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弦发声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三: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出的不同规格的弦,还借来一个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编号
材料
长度/ cm
横截面积/ mm2
1
铜
60
0.5
2
60
1.0
3
60
1.5
4
80
0.5
5
6
100
0.5
7
钢
80
1.5
8
尼龙
80
1.5
9
100
1.5
19.小华学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如下: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闹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将各种材料盖在闹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嘀嗒声的距离/m
2.1
2.8
3.7
5.2
1.2
请你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小华的实验结果,请你提出一个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力量:
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把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钢尺来探究音调和声源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
(1)小华拨动钢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 小华的实验________(填 “能”或“不能”)完成探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纠正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拨动钢尺,看到了钢尺的振动,同时听到了钢尺发出的声音,如图所示. 接着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小明看到钢尺的振动________(填“变快”“不变”或“变慢”),听到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
(3)小丽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过程中,还发现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明显变大,这是因为( )
A. 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B. 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响度越大
C.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大
D. 两次实验没有控制钢尺的振动幅度相等
22. 如图所示,王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小宇检查身体. 请你思考回答:
(1)医用听诊器是运用了声音________________(填“具有能量”或“可以传递信息”)的道理.
(2)医生运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运用听诊器可以改善( )
A. 声源的响度 B. 声源的音调
C. 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 D. 人耳听到声音的音调
(3)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什么途径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有的同学认为,声音主要是通过橡胶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 有的同学认为,声音主要是通过管内空气传送到医生的耳朵.
声音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医生的耳朵的,说说你的见解.
答案
一、1. A 2. C 3. B
4. C 点拨:“声纹门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发出鼓声的响度越大,不会影响鼓声的音调;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不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显然,只有选项C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5. C 点拨:次声波是指发声的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与响度无关;大声说话是指响度大;关上窗户可以减小窗外噪声的影响,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6. D 点拨: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音调不同.
7. B 点拨:用手触摸喉咙,可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用手触摸锣面,可感觉到锣面在振动;敲击音叉后,接触脸颊,可感觉到音叉在振动;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探究的是影响音调的因素,不属于声音的产生问题,显然,只有选项B不能完成探究目的.
8. A 9. B
10. A 点拨:高山与我们的距离s===1 700 m.
11. D 点拨:由图可知,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
12. A 点拨:近处的A能录到高音、低音,远处的B只能录到低音,说明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远;音调的高低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频率低的声音传播距离远.
二、13. 液体;固体;信息
14. 超声波;真空 点拨: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 由实验现象可知,把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罩内空气接近真空时,虽然还能听到极微弱的声音,但可通过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15. 音色;响度
16. 响度;喇叭(或听诊器等);空气
17. 空气;声源
三、18. (1)1;2;3 (2)1;4;6 (3)80;1. 5 点拨:(1)由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可知,要验证猜想一: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应改变弦的横截面积,控制弦的材料和长度不变;可见,选用编号为1、2、3的弦可以完成实验. (2)应选择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弦1、4、6验证猜想二. (3)应选择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的弦验证猜想三,因此编号5的材料长度为80 cm,横截面积为1. 5 mm2.
19. (1)小 (2)袜子、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
(3)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好(答案合理即可)
20. (1)乒乓球摆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把音叉的振动进行放大 (3)①声音的响度变大,乒乓球摆动的幅度变大 ②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把纸屑放在鼓面上,用鼓槌击鼓(或把振动的音叉放到水中等,只要能显示出声源的振动即可)
21. (1)不能;听到的声音不是钢尺振动产生的,而是钢尺打击桌面产生的 (2)变快;变高 (3)D
22. 解:(1)可以传递信息 (2)C
(3)声音主要是通过管内空气传送到医生的耳朵. 理由:松软的橡胶管传声效果不好,使用橡胶管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提高到达人耳的声音的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