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9 07: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目标要求:
1,隋朝的建立、统一、灭亡。
2,大运河开凿的时间、起止及中心、作用。
3,科举制度的创立、影响。
二、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影响。
三、难点:
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
一、隋的统一
1.南朝与北朝的政权更替:



581

589
建立时间:
建 立 者:
都 城:
杨坚
长安
隋文帝
581年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朝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历史歌谣
北周到了581,???? 外戚杨坚大权集,????
夺权定都在长安,?????杨坚封为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 南朝北朝归统一,????
文帝治国有功绩,?????隋朝繁盛一时期。
改革制度显盛世,???? 发展生产重吏治,????
提倡节俭反奢侈,???? 以身作则节衣食。
百姓负担大减轻,???? 社会经济大繁荣,????
粮食布匹都丰盛,?? ? 二十多年人口增。
历史传说——
胭脂井
公元589年,隋军南下,进攻南陈。陈后主陈叔宝奢侈腐化,当他听说建康城已陷落时,慌忙带着两个嫔妃,躲入宫廷内一口枯井里。隋军呼喊他们不出来,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和两个妃嫔出来投降。这口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隋朝初年 隋朝盛世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 4600多万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太仓 含嘉仓、兴洛仓
人口大幅度增加
垦田大幅度增加
粮仓增多
2、隋朝的统治措施
隋朝统一后,隋朝的经济出现如此繁荣,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又有什么影响?
(1)措施:①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②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二、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真的是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开凿长达四五千里的大运河吗?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
——民谣
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长安)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南朝时江南地区开发)。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政治控制。
或许,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但不是主要的。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








涿郡
洛阳
余杭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地位: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多千米
三点:三个城市
四段:分为四 段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钱塘江

六省:跨越六个省份(从北至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洛阳
涿郡(北京)
余杭(杭州)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海河
黄河
淮水
长江
长安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开通后的影响是什么?
原因(条件):①隋文帝时期,经济繁荣,为大运河开通提供了经济实力
②国家统一,为开通运河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③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材料分析(一):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根据以上材料,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还是坏事呢?
论从史出:

(1)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 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但当时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开通大运河(重点)
1.开通:从 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目的:加强_________,巩固隋王朝对___________。
3. 概况:
(1)三点:以_____中心。北达 ,南至_____。
(2)四段:永济渠、_______、邗沟、_______。
(3)五河:海河、_____、淮河、_____和钱塘江。


南北交通
全国的统治
洛阳
余杭
通济渠
江南河
黄河
长江
涿郡
605年
4.地位:全长两千多千米,是_________最长的运河。
5.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_________________的交流。
古代世界
政治、经济和文化
李富贵的简历
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
学识:文章一塌糊涂,平庸 之极
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
张有才的简历
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
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
人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假如在魏晋时候,李富贵和张有才谁会做官呢?
俺可是名门望族!
猜一猜?
只 注 重 门 第
  

科举制诞生前,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来选官?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例如,西周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例如,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

到了汉朝,政府进一步重视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度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征辟制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由特定官员(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材料一: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九品中正制制度及其影响。
(1)在九品中正制下,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诞生:(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为了消除这些弊端,谁改变了选官方式?他采取了什么方式来选官?
隋文帝
分科考试
请回答:这种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称为什么?

科举制
科:分科考试
举:选拔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问题思考
想一想:科举制与前面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在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影响:
科举制的诞生,打破了按门第高低任用官员的弊端,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这其中就有唐初名相房玄龄,著名经学家孔颖达
孔颖达
房玄龄
(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1、你认为科举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2、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考试这种形式选拔人才,你对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有何看法?



白岩松郑州大学演讲:如果没有存在很多很多毛病的高考,我们没有机会面对面对话,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
畅所欲言
浙江某重点中学励志之语: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权二代吗?
当今中、高考制度与科举比较
四、隋朝的灭亡
阅读课本最后一目,总结为什么隋朝会二世而亡?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好大喜功,
不恤民力,
纵情享乐,
奢侈无度。

②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隋末农民起义:
爆发地点:

发展状况:

斗争结果:
山东
席卷全国,形成了许多反隋队伍使隋朝面临瓦解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在江都杀死,隋朝灭亡。
对比下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材料二 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必须正确使用民力,大会效力。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材料研读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
历史上与隋王朝有着惊人相似的一个王朝是秦朝,这两个王朝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都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统治时间短,都是二世而亡(秦朝15年, 隋朝37年)。
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隋:大运河。
都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秦: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 隋: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都是因为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的。
所处的地位,都是承上启下(在其灭亡以后,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秦后有汉, 隋后有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朝的灭亡
建立
统一
发展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开通
概况
隋炀帝从605年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
开创
作用
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力
原因
灭亡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
618年,隋朝灭亡
课堂小结
课后活动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科举制度打破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1.《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
D
随堂训练
2.隋朝大运河经过下列哪些城市( )
①洛阳 ②涿郡 ③余杭 ④江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
3、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D
4、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为( )
A.灌溉 B.泄洪 C.运输 D.饮水
C
5、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
C
6、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建立者是( )
A .杨坚 B .李渊 C .赵匡胤 D. 朱元璋
7、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
8、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 )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9、隋朝末年,余杭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应( )
A.乘汽车 B.坐轿子 C.乘船 D.坐火车
10、中国古代史上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隋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B
C
C
C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三: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材料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根据材料讨论:隋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大体是好事。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还惠及今天。但隋朝开通运河及隋炀帝下江都时所施的暴政破坏了社会生产,也导致了隋朝的速亡。
Good-Bye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