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二战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认识其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2、概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改革存在的问题,认识其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3、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及基本史实,概况这些国家改革的特点,说明其失败的原因
4、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成果,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经验
二、知识梳理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1)成就:①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②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内容
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B.加入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C.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D.1956年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影响
A.积极性: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B.消极性: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结果:
A.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B.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C.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却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A.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B.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C.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③影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兴起。
3、解体:
(1)1990发动政策,试图阻止苏联分裂。
(2)1991年8月19日,苏联解体。
(3)1991年12月26日,立陶宛率先独立。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
2、社会主义改革:
(1)原因: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2)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
内容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影响 积极: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消极: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3)东欧其他国家改革
成效:波兰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局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3、东欧剧变:
(1)背景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含义: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 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表现
(1)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2)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3)民主德国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
(4)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5)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分成了六个国家。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
①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②经济制度: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1)背景: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过程: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成就:2010 年,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练习
1、1951~1955年,苏联的粮食年均产量为3 850万吨。1961~1965年,年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均产量由3 790万吨变为6 470万吨,增加70%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
C.领导阶层的关注 D.斯大林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的时期正值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举措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题干中粮食、肉类和奶类等年均产量均激增的现象即为其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
2、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在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向新体制过渡。当时苏联处于( )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答案】D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强调市场经济重要性,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与材料信息相符,D项正确。
3、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 )
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 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的建议实质上是要扩大企业权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关于建议的讨论为以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苏联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故B、C两项排除。
4、如图是某历史书籍的内容。由此判断,该事件是( )
A.东欧剧变 B.苏联改革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答案】A
【解析】据图片信息,由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各国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该事件是东欧剧变,故A项正确。
5、如果以“别了,雅尔塔”为题发言,应该选择哪一事件作为“别了”的标志 ( )
A.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B.第三世界崛起
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答案】D
【解析】“别了”的含义就是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瓦解,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6、东欧剧变,最具决定性的变化是( )
A.社会制度 B.政治制度
C.国名变化 D.国家分裂
【答案】A
【解析】从1989年开始,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其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正确。
7、“东欧各国因照搬苏联模式,导致最终剧变。”东欧剧变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教训是( )
A.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要实行改革开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警惕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与本国建设实际不符,故主要教训是A项。
8、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新词汇,2012年又收录了“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等新词汇。这反映了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B.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开始 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A项正确。
9、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 )
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
C.斯大林体制没有受到影响 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可知,斯大林时代的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故D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排除;题干体现的是政策的贯彻情况,并非政策本身,排除B项;根据材料“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可知C项说法片面,排除。
10、下表是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表(%)。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
1965 1970 1975 1979
家庭总收入 100 100 100 100
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 100 100 100
购买食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支出 14.0 15.0 16.0 14.5
A.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 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
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信息可知,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的主要收入中,集体农庄的收入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个人副业收入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这说明其自主经营的收入所占比例降低;其主要支出中,购买食物、衣物占据较大比例,用于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所占比重较小,表明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故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故C项错误;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11、苏联解体表明( )
A.苏联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 B.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自我调节功能丧失
C.苏联社会主义运动暂时进入低潮时期 D.苏联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答案】B
【解析】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且战后苏联改革也未从根本上破除这一体制的弊端,丧失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故B项正确;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表明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停止了,并不是进入低潮,故C项错误;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来自经济体制的弊端,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只是促进因素,当时还没有到达尖锐激化的程度,故D项错误。
12、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这表明当时( )
A.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 B.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成为时人共识
C.国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1981年4月”“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表明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是在21世纪初,排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44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019年统编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发展与问题
改革与 解体
发展
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苏联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原子弹、氢弹爆炸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发展与问题
改革与 解体
发展
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苏联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原子弹、氢弹爆炸
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发展与问题
改革与 解体
改革
解体
领导人 时间 内容 评价
政治军事 经济
赫鲁
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2
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査,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时释放了90%以上尚在押的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増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领导人 时间 内容 评价
政治军事 经济
赫鲁
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53——1964
①苏共二十大
②平反冤假错案
③强调集体领导
④改革干部制度
1964——1982
1985——1992
加大农业投入
收购制: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亲爱的国民们,农业问题一直是
我国战后初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们必须改革!!解决农业困境
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玉米
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
药,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
样飞腾起来。我们改革的目标是20
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
这时期在工业的调整、改革方面,主要是针对1957年工业改组引起地方主义泛滥和国民经济混乱等问题,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将105个经济行政区调整合并为47个,并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重新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等。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领导人 时间 内容 评价
政治军事 经济
赫鲁
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53——1964
①苏共二十大
②平反冤假错案
③强调集体领导
④改革干部制度
1964——1982
1985——1992
①加大农产品投入
②农产品收购制
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积极
消极
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某些部门的工人每天工作时间改为7小时,井下、地下施工工人及从事某些特别危险的工作的工人改为每天6个小时;提高工资,全国产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由1953年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1958年苏联国民经济》
◎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这些改革注入某些是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人造卫星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垦荒运动,在中亚、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垦荒(1954年开垦出1900万公顷荒地,1955年又开垦出1400万公顷荒地,截至195年,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荒地),大片新垦区成为向国家提供谷物和经济作物的基地。在上述措施的刺激下,50年代中后期,苏联农业一度出现上升态势,1958年与1953年比较,谷物产量増长91%,肉类产量増长62%。
——综合整理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及陈之骅主编《苏联史纲(1953-1964)》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自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赫鲁晓夫的报告……实际上他讲了5个问题。第一,集体领导是苏联共产党领导的最高原则,斯大林破坏了这一原则。第二,个人崇拜的最大危害是破坏革命法则,使许许多多过去维护党的路线的无辜的人们遭到迫害。第三,个人崇拜使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受到不应有的严重损失。第四,个人崇拜阻碍了苏维埃社会的发展。第五,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是斯大林个人的不良品质。
——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
虽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领导人 时间 内容 评价
政治军事 经济
赫鲁
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53——1964
①苏共二十大
②平反冤假错案
③强调集体领导
④改革干部制度
1964——1982
1985——1992
①加大农产品投入
②农产品收购制
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积极
消极
与美国军备竞赛
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原先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领导人 时间 内容 评价
政治军事 经济
赫鲁
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53——1964
①苏共二十大
②平反冤假错案
③强调集体领导
④改革干部制度
1964——1982
1985——1992
①加大农产品投入
②农产品收购制
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积极
消极
与美国军备竞赛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国内开始的根本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最近2至3年内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体制。
——戈尔巴乔夫
成效甚微
领导人 时间 内容 评价
政治军事 经济
赫鲁
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53——1964
①苏共二十大
②平反冤假错案
③强调集体领导
④改革干部制度
1964——1982
1985——1992
①加大农产品投入
②农产品收购制
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积极
消极
与美国军备竞赛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上,通过实行土地承包来改革土地制度。
苏联政府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企业法》,允许私有制存在,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1987年颁布《国有企业法》,宣布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它力图消除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场机制,又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对苏联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李世安主编《世界当代史》
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
领导人 时间 内容 评价
政治军事 经济
赫鲁
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53——1964
①苏共二十大
②平反冤假错案
③强调集体领导
④改革干部制度
1964——1982
1985——1992
①加大农产品投入
②农产品收购制
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积极
消极
与美国军备竞赛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行政治“多元化”
1988年6月28日-7月1日,举行了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政治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会议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决定把一切权力归还苏维埃,并成立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再由它选举组成最高苏维埃作为人代会的常设机关。……1990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人代会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在会上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领导人 时间 内容 评价
政治军事 经济
赫鲁
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53——1964
①苏共二十大
②平反冤假错案
③强调集体领导
④改革干部制度
1964——1982
1985——1992
①加大农产品投入
②农产品收购制
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积极
消极
与美国军备竞赛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行政治“多元化”
经济
成效甚微
政治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发展与问题
改革与 解体
改革
解体
苏联解体
1990.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12.23
苏联解体
1991.08.19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发展与问题
改革与 解体
改革
解体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克里姆林宫升起俄罗斯国旗。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6-1977 1985-1991
侧重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背景
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表现
南斯拉夫
内容
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效果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其他国家: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东欧国家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布拉格之春”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背景
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表现
南斯拉夫
内容
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效果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其他国家: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剧变
背景
表现
实质
东欧剧变的背景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背景: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下,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东欧剧变的表现
国家 变化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变化相对平稳
发生流血冲突
并入联邦德国
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经过激烈内战,
最终解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背景
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表现
南斯拉夫
内容
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效果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其他国家: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剧变
背景
表现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要坚定信心前途是光明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宪法》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1966
1970
1971
1972
1976
1978
“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2010
1978
2017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共十九大召开
中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
◎2003-2014年国内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迅速
◎2012-2018年国内农业总产值
◎201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注:此三幅图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
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
一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多国实践: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发展
尝试
巴黎公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