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诵读经典名篇 , 感悟情趣理趣
一、 解读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二、聚焦单元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策略
一、 解读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阅读课程目标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单元 教学目标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
把握诗文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积累文言常用词语
第六单元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精彩的语句
学习论事说理的技巧
篇目
第六单元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马说》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单元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写作:学写故事
课内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发挥联想和想象,丰富故事的细节,写出有波澜的情节,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本单元的课文与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呼应,共同探讨了对理想的追求的主题,学生学习内容是中外文学宝库当中可贵的精神财富。
二、聚焦单元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策略
(一)“读”“译”“析”紧密结合,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精彩语句
1、读译结合
是故谋闭而不兴
闭:①关门。《左传·哀公十五年》:“门已闭矣。”
②堵塞,杜绝。《史记·乐书》:“礼者,所以闭淫也。”
③古时称立秋、立冬为“闭”。
④通“柲”。弓檠,一种护弓的用具。
谋:计谋、计策,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2.译结结合
3.译析结合
“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任意堆砌。”
——钱梦龙
《石壕吏》
走
字 单纯从古今异义的角度教字词的意义;
从这个字看出老翁逃走时的紧急。
篇 安史之乱下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可痛可恨,
人民痛苦的可泣。
(二)多种形式的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1.用读来会意,疏通文意
2.用读来会意,欣赏意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毛诗序·大序》
读准字音、停顿、语气
传达出作品的情感
充分理解
深度解读
诵读的能力层级
3.感悟经典文篇的思想,以文化人,引领学生的情感共鸣,收获人生启示
篇目 感悟思想 教学策略
《北冥有鱼》
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1.用“楚威王拜相”的故事导入;
2.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画面,把握大鹏鸟的形象特点,得出它变化神奇、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结论;
3.抓住关键词和夸张的手法分析鹏鸟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幻瑰丽。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形象所激发出的人的豪情壮志,和它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探究文中的大鹏鸟是否符合庄子所谓自由的标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庄子所谓“绝对的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
5.拓展延伸部分,引入庄子选择归宿的故事,再次回扣开头所讲“逍遥游”的个性主张;
6.与大鹏有关的诗词名句,了解这一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加深学生的理解。
《北冥有鱼》
题解:逍遥游
逍遥——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
游——心游,让心游于“无限时空”,在这样的精神状态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诗经 大雅》
【推荐阅读】
1.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2.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3. 《史记·庄子传》(《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部分选文)
4. 《庄子祠堂记》 苏轼
篇目 感悟思想 教学策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从庄子和惠子机智的论辩中体会文章的理趣,感受两人不同的思想和气质风采
1. 从柳宗元《小石潭记》“似与游者相乐”引入,初步体会“以我观物”的境界;
2.通过分角色诵读、情景剧的形式来理解文意;
3.提出“谁是胜利的一方”“庄子还可以如何回击”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争辩的过程,体会争辩过程中的理趣;
篇目 感悟思想 教学策略
《虽有嘉肴》
理解教学相长的观点,懂得教导别人和自我学习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
1.指导学生利用句式特点法达到熟读成诵;
2.用压缩文章为一句话或者重新拟题的办法提取观点;
3.温习《陋室铭》学习过的类比手法
《虽有嘉肴》
本文的骈句如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篇目 感悟思想 教学策略
《大道之行也》
理解把握大同社会的特点:人人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分层概括的方法从三方面归纳出儒家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联系《桃花源记》中对于美好社会的描述比较异同,加深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3.课外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查找古今中外有“理想世界”的作品,了解“天下为公”的思想对于后世乃至近代的影响,探究课文的现实意义。
篇目 感悟思想 教学策略
《马说》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人才、用人才,寄托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不平,倾听文人士大夫不平则鸣的心灵之声。
处理成诵读型课例
第一轮:齐读或者领读,基本感知文意;
第二轮:反复比读,抓准关键字,排比句式,体会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境遇和食马者的不识人才的昏庸。
第三轮:自由读,创造性读,例如用“复读”——关键句子重复朗读的方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体会虚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马说》 比读:
第一组: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二组: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马不能以其千里的才干而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与常马等不可得;
第三组:
千里马常有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篇目 感悟思想 教学策略
《石壕吏》 对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的同情;
对人民牺牲精神的歌颂;
对战争的控诉 群文教学,设计成主题型课例,目标则是感悟三首诗歌当中诗人关注民生的悲悯情怀。
1.在熟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知概括三位老人的悲苦遭遇。
2. 聚焦“苦”“安得”和“愿”这三个关键词,分析体会最下层百姓的疾苦,诗人对百姓的悲悯,对民生的关注。
3.知人论世,引出创作背景。
4. 延读杜甫和白居易的其他诗歌,读出诗人对百姓的悲悯,对民生的关注。
5.读写结合。《卖炭翁》一诗教学中利用叙事弧线引导学生梳理情节的发展,把握诗歌主题,帮助学生找准扩写点,将诗歌扩写成小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体味诗歌意蕴,培养其想象能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卖炭翁》 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阐释
上升动作
危机
高潮
伐
B
叙事结构理论——叙事弧线
烧
南山
烟火色/苍苍/黑
所营:衣食
衣单,愿天寒
一尺雪
晓驾车
碾冰辙
困/饥
泥中歇
翩翩
把、称
回、叱、牵
驱将
充炭直
劳动艰辛、境遇悲惨、卖炭以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的老翁形象
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霸道、强取豪夺的宫使形象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甫《昼梦》
?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
?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唐诗三首》
今年寒假,同学们虽身在家中,却心系武汉,情牵祖国。在这场防控“新冠肺炎”的战役里,你可以是奋战一线的逆行者,可以是滞留武汉的归乡者,可以是研究病毒的笃志者,可以是一言九鼎的决策者,可以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宣传者,可以是助力防控疫情的志愿者……你也可以是驰援武汉的一箱医疗物资,可以是武汉街头的一座地标建筑,可以是方舱医院的一间急救室,可以是发热门诊的一台仪器,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一只口罩,可以是令人深恶痛疾的病毒……你目睹(设计)了这场疫情的发生、发展,你目睹了疫情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你百感交集,胸中块垒,不吐不快。看到疫情逐渐好转,工厂陆续复工,人们笑逐颜开,春花次第开放,你对大自然也心向往之……
要求:
以“假如我是——”为题,以第一人称写故事,想象合理,中心明确。
写作:学写故事
写作:学写故事
故事就是生活本身,写故事就是读人生。故事是源于生活的,不仅要写出趣味,更要写出意味,深化出主题。多用来自身边的素材训练写作,引导学生找到一个切入点,更容易感动读者。
写出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感人的故事,挖掘出其中的真理和正义,人情味,人性的光芒。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