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台阶 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台阶 教案(含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9 14:1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台阶
教学目标
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重点)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谊的语言。(重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我们曾透过父亲在困顿中前行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父亲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的。他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请读一读这个“父亲”的故事。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预习交流
生字注音
凹凼(āodànɡ)尴尬(ɡānɡà)烦躁(zào)嵌着(qiàn)黏性(nián)胯骨(kuà)
撬(qiào)磕烟灰(kē)门槛(kǎn)硌(ɡè)
据词释义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凼:(方言)水坑。嵌: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的东西上面的凹处。揩:擦、抹。烦躁:烦闷急躁。老实厚道:形容人老实本分。筹划:计划。黏性: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的性质。硌:触着凸起的东西觉得不舒服或受到损伤。低眉顺眼:驯良恭顺。若有所失: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的样子,也形容心里空虚。微不足道:微小而不值一提。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走近作者
李森祥,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与高峰合著的《王中王》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作品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整体感知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交流点拨】叙事线索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交流点拨】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么,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讲究是什么?
【交流点拨】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父亲做了哪些事情?
【交流点拨】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深层探究
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说说心得体会。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交流点拨】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别人家的台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被那青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苦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别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交流点拨】(1)详写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也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2)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交流点拨】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交流点拨】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人物赏析
请以“台阶是父亲的……”为话题来谈谈。
【交流点拨】台阶是父亲的理想:台阶是父亲心灵的沉重负担;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说说你对父亲这个形象的看法。
【交流点拨】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踏踏实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到台阶的高处。
比较阅读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同异之处。
【交流点拨】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的细节,以小见大。异:《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内容主旨本文通过叙述父亲终年辛苦,寸积铢累,终于造起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实现了一辈子心愿的故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与怜悯之情,也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改变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状况的心声。
写作借鉴
围绕“台阶”立意,组织材料。开头写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然后介绍他家的三级台阶的来历,介绍他觉得台阶低的原因——“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为了改变自家的地位,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从捡一砖一瓦、积攒一角一角的钱开始,年年辛苦劳碌,任劳任怨,目的只有一个——改变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最终愿望实现了,可是父亲却为此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用细节刻画人物,出神入化。细节描写的内容虽细小,却小中见大,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或深刻的主题。如写父亲的辛苦劳作,说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里巧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这个细节,说明了父亲为建造新屋所付出的辛劳和沉重的代价。再如新屋建成、开始造台阶时,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这句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父亲在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子。
四、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五、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读孔子哲言,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说说孔子这段言论的大意。
【交流点拨】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不会摆脱得了的。
孔子主张“仁”和“义”,那么这段话所表明的利欲观是否与他的“仁义”思想相违背呢?【交流点拨】示例:不相违背。任何人都不会甘于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与安逸。孔子主张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得富贵,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应当也是一种“仁义”的表现。
《台阶》中父亲的追求与孔子的这一段“利欲”观相符吗?请略作分析。
【交流点拨】示例一:相符。《台阶》中的父亲凭着自己的一生劳动,去追求那并不高的理想,他是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贫困。所以与孔子的“利欲”观是一致的。示例二:不相符。《台阶》中的父亲虽然是凭着自己的一生劳动,去追求那并不高的理想。他这理想是以丧失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的,更何况他的这一理想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别人的尊重。在自己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去追求这种虚无的理想,我认为并不值得。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增加家庭的生活负担,所以父亲的这种做法恰恰表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愚昧和无知,和孔子的“利欲”观是不一致的。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谈谈你自己的父亲。
【交流点拨】略。
教学反思
完成教学的同时利用文本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种人文教育不是盲目和机械的,教师必须抓住课文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取向适时进行。教师可通过课后的小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对待人生的理想和努力的追求人生的灿烂;课下的作业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父亲日常的点点滴滴,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自己身边的亲人,也感动于他们为自己的付出。这样日积月累的进行人文教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